發新話題
打印

岡底斯山與印度古代文化

岡底斯山與印度古代文化

  在印度的古代文化中,吠陀文化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吠陀文化對佛教的產生及其理論的形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存大量的吠陀文獻和保存在佛教文獻中的吠陀文化內容中,有一個突出的文化現象,就是印度古代文化與岡底斯山之間的親密聯繫,這個聯繫主要以大自在(dbang phyug)神崇拜為主線。在印度古代中,大自在神、梵天(tshangs pa)和遍入(khyab vjug)是佛教產生以前的三個主要神祇,雖然對他們三者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的說法,但大多數文獻中的基本線索是一致的。除了《吠陀本集》及其繼集等吠陀文獻以外,後來的佛教文獻中仍然保存了大量的有關大自在神崇拜的資料,兩者不同的是,後者更多地將自在神崇拜作為佛教對立面的一支外道宗派來進行批判的。從大的方面講,大自在神派、勝論派(bye brag pa)和正理派(rig pa can pa)三者均以大自在神為其導師,奉其為主神,但後二者同時也供奉梵天和遍入,故也被稱為梵天派和遍入派。但是作為世界的創始者,自在神的崇拜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有人甚至認為古印度似乎崇拜一個偉大的上帝,觀其特徵,系自在天的原型。藏族學者撰寫的教派源流普遍提到兩本目前無法看到的文獻即《宏傳自在續》(dbang phyug sgra bsgras kyi rgyud)和《麥瓦雜巴》(sme ba brtsegs pa)[22],說自在、梵天和遍入三神攪動無邊之汪洋而產生日月星辰和人類居住的地球,再次攪動而產生種類珠寶和一個毒瓶,因恐其毒毀來情器世間,遍入神將其吞下,但頃刻間昏厥,不省世事,故自在神將其取出並自己吞下,但其鯁於喉中,痛苦萬分。自在神為了消解劇毒引起的痛苦,就選擇了涼爽的岡底斯山作為其棲身之地,並且頸纏蛇和頭戴月均因蛇和月代表清涼。因其棲身岡底斯山,岡底斯山和瑪旁雍湖均備受其加持。這段故事充分說明大自在神崇拜不僅與岡底斯山有關,而且源於岡底斯山並從其南傳到印度的。此外,在同一記載中還說,在減劫將盡,賢劫將至時,大自在神之化身金剛怖及其妃在瞻部洲除伏了各種神祇、羅剎並將其分佈在二十四聖地時,二十四聖地之一岡底斯山就當然地成為金剛怖夫婦及其弟子楞伽王(lang gvi bdag po)等之棲身之地了。因而,在自在神眾多的藻詞異名中就有了「棲岡底斯山者」(ti se lagnas)一詞。不僅大自在神,而且其天後、弟子楞伽王、神猴哈努曼塔(ha mu mn tha)、甚至妙音天女都棲身岡底斯山,如一座叫底瓊(ti chung)即小岡底斯山的山峰為天後棲身之地,旁邊的馨香山(spos ri ngad ldan)和山前的寶巖(brag ri rin chen spungs)分別為神猴哈努曼塔和一大象在聆聽自在教誨;卓瑪山池塘為天後之浴池;瑪旁雍湖為恆河從天而降之沐浴之池;曼姆娜尼(sman mo nags nyil)為妙音天女棲身之池;五山湖為楞伽王及其隨從阿修羅、羅剎們的浴池,等等。佛教護法神金剛怖成為大自在天的化身並仍棲身岡底斯山,說明了岡底斯山崇拜在印度吠陀文化和佛教文化這兩個不同文化傳統中的連續性,和岡底斯山作為大自在神崇拜的發源地,時間和空間以及文化傳統的變異中所表現出來的深層的文化內涵,換句話說,那就是大自在神崇拜作為古代吐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南傳印度的時間和空間裡所表現出來的頑強的生命力。
  在古代印度社會,大自在神崇拜在諸多被佛教徒稱為外道的信仰中佔有更突出和更重要的位置。信民們不遠萬里,長途跋涉,北上吐蕃來朝拜岡底斯山,轉山誦經,他們堅信和祈禱大自在神的護佑和寬容。星移斗轉,印度社會從亞利安人到穆斯林人,風易其主,但古老的大自在神崇拜一直頑強地存在到今天,今天,尤其是藏歷馬年仍有許多印度人來西藏轉山朝拜,虔誠地祈求大自在神及諸神的護佑。在佛教產生以前的印度社會,自在神不僅被眾多的民眾信奉,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龐大理論本系的宗教。人們不僅堅信大自在的存在及其無所不能的神力,而且相信這個神從他產生之日起就居住在北方的岡底斯山,而且現在仍然居住在那裡。只是到了佛教產生之後,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及其兼收並蓄的包容能力在印度獲得了更多的信眾,大自在神派等原來的信仰才開始走向衰落。但是,直到公元8世紀,印度的有些家庭甚至知識分子家庭仍在自神派和佛教這間選擇他們自己的信仰,甚至仍有一些個人和家庭拒絕信仰佛教而繼續保持對大自在派等其它宗派的信仰。如孟加拉高僧希繞郭恰《〈偉勝頌〉和〈殊神頌〉廣釋》記載,在公元8世紀末,9世紀初,出身於婆羅門家族的托增珠傑(mtho btsun grub rje)和德傑達布(bde byed bdag po 又名sankara即商羯羅)兄弟因家中信奉自在天,但又覺佛教許多殊勝之處,為了選擇其一,他們先親赴岡底斯山尋訪大自在及其天後等,在二教的比較中,因他們認為佛教殊勝一籌而選擇了佛教,返回後兄弟倆各自撰寫了《偉勝傾》和《殊神頌》來歌頌佛祖釋迦牟尼的偉大及其殊勝於諸神之處。緊接著,用問答形式說明並非人人如此,許多人仍然放棄佛教,皈依其它宗派的事實。就是他們的皈依佛門也並非意味著完全放棄自在神派,弟弟德傑達布的《殊神傾》中有這麼一偈:「吾非只持佛義,不嗔異道他見;誰能教予真諦,此乃吾之導師」,足見大自在神的崇拜的影響。
關於大自在神派的教義,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情器世間皆自在神所為,就此,還有所謂八殊勝(yon tan brgyad)頌之,即為眾生及其生滅之精細;為情器世間及其生滅之廣宏;為情器及其眾生生滅之主;主宰眾生之生滅;遍至所想之處;有情眾生皆供奉之;能獲所思之物;自在於涅盤或神身。還有從自在天陽具之端灌頂並與婦人交媾得安樂為道之說。另一種教義則出自時輪經籍,以自我為永恆,以六根貫注,口誦om字而修即可視自在天神而得道。但這僅僅是一種極簡單的表述,從大量的佛教文獻中可知,在古印度,自在神派及其它所謂外道曾與佛教進行過無數次辯論,並且互有勝負,也正因為這無數次的辯論,才使佛教徒不厭其煩地描述了這些宗派的源流和教義,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珍貴的資料。然而是,這個曾長期與博大精深的佛教經論抗衡的宗派的教義遠非上述幾句話所能概括,因其龐雜,只好另文究其竟。  
  除了大自在神派以外,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與岡底斯山有密切聯繫的印度宗教派別是耆那教(Jaina)其教主耆那在藏文文獻中被譯為Rgyal ba,因而耆那教被稱為Rgyal baba;又因其教主行裸修, 藏文文獻更多地將其稱為Gcerbu ba 或Rjenba即裸修派。關於這個宗教產生的年代,佛教文獻明確無誤地認為遠在釋迦牟尼之前。從其創始人至第二十五位教主瑪哈吾(mahawir)時,釋迦牟尼才降生人間,並且認為瑪哈吾和釋迦牟尼產生過某種接觸和聯繫。此派主苦修、裸修,雖然在晚期派生出著白衣的支派,但其主張、觀點,尤其是苦修程度依然如故。居耆那教歷史上著名的二十五個教主之首的耆那(又譯大雄)本人,就因曾長年在岡底斯山苦修得道而創立此教。他苦修的具體地點在今天岡底斯山上絳扎寺附近的佛座巖(brag gnas sangs rgyas bzhugs khri)。梵文中將其稱為八層巖,因此巖中之佛座有八層而得名。耆那之長了巴熱達(Bharata),前半生曾是個威震四方的小國王,但後半生帶領其十九個弟兄一起出家,在岡底斯山苦修度過了餘生。耆那教第二十位教主穆尼索熱那塔(Munisuranata),帶領他的信徒萬餘,在岡底斯山苦修至得道。還有楞伽魔王等神祇來此修練的許多傳說。此外,更引人注目的還是該宗教的一些主要教義。耆那教主張靈魂不滅,輪迴轉世的學說,篤信因果報應。這些同樣是佛教教義的基礎和核心部分,顯而易見,佛教受到了它的影響。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耆那教許多教主修習和成就於岡底斯山,尤其是耆那本人終生苦修岡底斯山而得道,幾乎可以說耆那教就起源於岡底斯山。那末,耆那教的上述主要教義是否同樣起源於岡底斯山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佛教中靈魂不滅、輪迴轉 世和因果報應等主要教義就成為岡底斯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傳印度直至影響了佛教,也就是說,靈魂不滅、輪迴轉世和因果報應等著名的觀念在吐蕃的存在不僅早於佛教的傳入,而且早於佛教的產生。極有可能的是,這些觀念屬於岡底斯文化獨有的內容,是吐蕃先民對人類歷史的一大貢獻。此外,耆那教不殺生,無論僧俗絕不食肉,過著非常嚴格的苦行僧生活。渥德爾說:「耆那教是印度所有宗教中對於遵守不殺生、過完全善行生活的道德原則最認真、最顧忌多端的。」這同樣與佛教的精神不謀而合。至今,耆那教信徒們仍將岡底斯山和瑪旁雍湖作為他們最神聖的神山和神湖來朝拜,他們堅定地認為朝拜神山和神湖不僅可以使今生平安如意,而且可以為來世的解脫廣結善緣。  
  不管怎麼樣,印度古代文化中之大自在神派、梵天派、遍入派和耆那教等一些重要宗教派別均不同程度地與岡底斯山有過聯繫,這種聯繫充分證明了印度古代文化作為岡底斯文化的一個組織部分與岡底斯山的文化聯繫。這是對佛教文獻和佛教徒的著述進行分析後得出的結論。  
  那末,從本教文獻中表現出來的古藏人對上述問題的看法如何呢?《本教源流宏揚明燈》稱自在神為「南方雍仲本教之王大自在,」顯而易見,是將大自在神派歸入了「本」的文化範疇。此說並非毫無根據,雖然「本」(Bon)字最早的含義是念誦之義,但在後來,「本」指的是曾奉行吐蕃及其周邊地區原始宗教的一個文化概念,這個概念即是本文所指出的岡底斯文化。此外,一個更引人注目的記載是,在《世間本教源流》中,大自在神和雅拉達珠(yab bla bdal drug)是同一個神,這個神還繁衍出其它許多神祇。眾所周知,雅拉達珠最藏文文獻普遍記載的藏族最古老的神祇之一,有些文獻還認為藏族先民繁衍自雅拉達珠。《世間本教源流》甚至明確記載:「印度民族繁衍自吐蕃」;《弟吾宗教源流》還說「眾奉王(mang pos bkur ba)死後轉生為大自在神。」這些記載都充分說明了印度的大自在神崇拜和吐蕃先民的古代文化是同出一轍的。如果大自在神是雅拉達珠的說法可以成立的話,那末可以認為大自在神崇拜不僅源自吐蕃,而且是古代吐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間本教源流》還記載了五位印度人在吐蕃修習本教的活動,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吐蕃文化南傳的事實。  
  大自在神崇拜及古代印度宗教與岡底斯文化的聯繫,還可以從另一個事實得到佐證,由於大自在神派的許多觀念類似於本教,所以藏傳佛教學者在談到本教時總認為本教接受了大自在神派的內容。佛教學者們只看到了本教和大自在神派在某些教義的一致性,卻忽視了大自在神派起源於岡底斯山的事實和這些觀念起源於吐蕃的可能性。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