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漢尼拔最後的輝煌坎尼之戰

漢尼拔最後的輝煌坎尼之戰

  歷史背景迦太基是腓尼基人於公元前814 年在北非建立的城市,比羅馬共和國的成立早了三百多年。迦太基人在羅馬人面前充滿優越感,因為迦太基繁榮昌盛的時候,羅馬還只是提伯河邊的幾個部落,是純粹的邊遠落後地區。腓尼基人在古典時代是公認的航海高手,迦太基的強盛就是建立在海上貿易的基礎上。
  經過五百年的積厚薄發,羅馬到公元前三世紀成為地中海地區一支新興力量,開始挑戰迦太基的霸權。雖然羅馬通過武力征服逐漸統一意大利半島,其強盛的基礎是開明的政治制度。羅馬允許被征服部落高度自治,並授予部落貴族羅馬公民權,德高望重者甚至可以進入羅馬元老院。經過文化和血緣的融合,意大利半島其他的部落和城邦最終成為羅馬人的一份子。和羅馬相比,迦太基存在明顯的戰略弱點。雖然控制著一個龐大的海上帝國,迦太基的人口一直未超過二十萬,而且迦太基人熱衷於經商,並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迦太基雖然海軍強大,陸軍實力平平,而且一直是僱傭軍擔當主力。迦太基對周邊民族採取剝削掠奪的政策,非常不得人心,所有迦太基的缺乏一個穩固的戰略根據地。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腓尼基人的民族屬性。腓尼基人是閃米特民族(Semite)的一支,與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同屬一個民族,根據聖經記載閃米特民族的祖先是諾亞的兒子閃(Shem),是非常古老的民族。腓尼基人在體貌、文化和信仰上與羅馬拉丁民族都有很大區別。因為這個原因,羅馬和迦太基的爭鬥帶有民族戰爭的色彩而異常血腥和殘酷。
  第一次布匿戰爭終於在公元前261 年爆發,戰爭的焦點是對西西里島的爭奪。為了打破迦太基的海上封鎖,羅馬下定決心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由於航海知識的欠缺,羅馬發展海軍的努力代價巨大,公元前255 年有180 艘羅馬戰艦和運兵船在西西里以南海岸遭遇風暴沉沒,九萬五千人喪生;公元前253 年又有150 艘戰艦遭遇風暴沉沒。
  羅馬人明白航海技能的差距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趕上的,必須另闢蹊徑。於是羅馬人在海戰戰術上推陳出新,發明跳板(Corvu ) -這是一塊長木板,一端帶有鐵鉤,羅馬戰艦靠近敵艦時放下跳板,牢牢鉤住敵艦船舷,然後羅馬步兵由跳板衝上敵艦搏鬥。跳板的發明使羅馬人在海戰中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陸戰的優勢。羅馬依靠這種戰術在公元前241 年的埃古薩(Aegusa)海戰中決定性地擊敗了迦太基海軍,結束了第一次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以後,迦太基丟失了西西里、科西嘉和薩丁等地中海島嶼,元氣大傷。此時迦太基名將哈米爾卡- 巴卡(Hamilcar Barca)挺身而出,為迦太基重整河山。
  哈米爾卡的姓氏「巴卡」是希伯來語「雷霆」的意思,因而他的三個優秀的兒子漢尼拔、哈斯朱拔(Hasdrubal )和馬戈(Mago)被史學家們稱為「雷霆之子」 .深謀遠慮的哈米爾卡知道迦太基和羅馬終將再戰,而下一次戰爭將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搏鬥,他臨終前讓三個兒子在迦太基的神廟發誓終生與羅馬為敵,他的三個兒子後來都忠實地履行了這個誓言。
  哈米爾卡重振迦太基的戰略重心在西班牙。通過幾年的努力,哈米爾卡將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幾個相互孤立的貿易據點連成一片,並建立新迦太基城(Carthagena)
  哈米爾卡死後,由於三個兒子尚未成年,他的女婿大哈斯朱拔(Hasdrubal theSplendid)繼承父業,運用高超的外交手腕和聯姻的辦法拉攏西班牙當地的凱爾特人部落,大哈斯朱拔和漢尼拔兄弟都娶了凱爾特部落首領的女兒為妻(迦太基人是一夫多妻制),最終將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置於迦太基的控制之下。西班牙豐富的金屬礦藏,優良的馬種,以及驍勇善戰的凱爾特士兵,給迦太基提供了充足的戰爭資源。公元前221 年大哈斯朱拔被刺身亡,漢尼拔接過了父兄苦心經營二十年的西班牙這塊根據地,此時漢尼拔年僅26歲。
  漢尼拔接手西班牙不過三年,就爆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對迦太基的戰略劣勢心知肚明:羅馬的人力資源超過迦太基數倍,如果羅馬派一支部隊登陸北非,深受迦太基壓迫的北非各民族肯定會揭竿而起,缺乏戰略縱深的迦太基只怕凶多吉少。目前唯一可行的策略是以攻為守,將戰火燒到意大利半島。如果能夠打贏幾場決定性的戰役,嚴重削弱羅馬的戰力,再鼓動新近被羅馬征服的意大利城邦獨立,一定能讓羅馬屈服。事實上漢尼拔的戰略構想後來都一一實現,但他顯然低估了羅馬人堅韌頑強,愈銼愈勇的意志品質。
  公元前218 年,29歲的漢尼拔率領四萬大軍向意大利進軍。漢尼拔大軍是歷史上第一支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的軍隊,此時已經是十月中旬,寒冷的天氣,泥濘的道路,以及山地部落的襲擊使漢尼拔的部隊大量減員,到達意大利波河平原時四萬大軍只剩下兩萬六千人。漢尼拔在意大利北部的高盧人部落裡招募大量僱傭軍,使其兵力重新達到四萬人。
  縱觀羅馬千餘年的歷史,漢尼拔可以說是羅馬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漢尼拔用兵如神,奇正結合,讓慣於以堂堂之陣作戰的羅馬人極不適應。漢尼拔的軍隊絕大部分是西班牙和高盧的僱傭軍,相互之間語言不通、習慣各異,裝備和訓練水平差異極大。漢尼拔化腐朽為神奇,指揮一支烏合之眾組成的軍隊連續戰勝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羅馬軍團,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一個奇跡。
  在公元前218 年冬天的特雷比亞(Trebbia )戰役中,漢尼拔讓弟弟馬戈率領精兵兩千在戰場遠端的樹叢裡潛伏,然後將四萬羅馬軍隊引誘進這個預設的戰場。當兩軍激戰正酣之際,馬戈的伏兵突然猛攻羅馬陣線側後,羅馬軍隊大敗,陣亡兩萬人,被俘一萬人。在次年的特拉西米恩(Trasimene )戰役中,漢尼拔再次引誘羅馬軍隊進入一條夾在特拉斯米恩湖和群山之間的狹長道路,待到羅馬軍隊完全進入伏擊圈以後一聲令下,埋伏在山林裡的步騎兵向正在以縱隊行軍的羅馬軍團發動突然襲擊,最後將羅馬軍隊分割殲滅,此戰羅馬軍隊陣亡一萬五千人。
  兩個戰役的慘敗沉重打擊了羅馬人的自信心。羅馬元老院破天荒地選舉法比尤斯(Quintus Fabius)為獨裁者,統領羅馬軍政。法比尤斯性格保守持重,他明白漢尼拔的軍事天才羅馬無人能比,於是盡可能避免同漢尼拔決戰,想通過羅馬海軍的海上封鎖拖垮漢尼拔大軍。法比尤斯率領羅馬軍隊遠遠尾隨漢尼拔大軍,所到之處步步為營。漢尼拔想盡辦法促使羅馬軍隊決戰,他在意大利鄉村到處燒殺劫掠,企圖激起羅馬將士的怒火,又時常違反常規行軍和宿營,故意顯露弱點引誘法比尤斯進攻,但法比尤斯就是不為所動。兩軍就這樣在對峙中渡過了一年的時間。
  漢尼拔對意大利鄉村的蹂躪漸漸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羅馬元老院主戰的呼聲越來越高。法比尤斯一年任期滿後,羅馬貴族瓦羅(Gaius Varro )和保盧斯(Lucius Paullus)在主戰派的支持下,當選新一屆執政官,而羅馬國策也從消極避戰轉變為積極求戰。為了與漢尼拔決戰,羅馬集結八個軍團,每個軍團五千人,輔以同樣數目的同盟部隊,一共八萬大軍,這樣龐大的兵力是羅馬共和國成立以來前所未見的。在公元前216 年夏天,兩支軍隊在意大利南部奧菲多河(AufidusRiver )畔的小鎮坎尼相遇,一場大決戰終於拉開序幕。
  坎尼戰役中迦太基參戰的部隊主要由北非、西班牙和高盧士兵組成。漢尼拔最得力的部隊是一萬重裝步兵,士兵來自利比亞的腓尼基殖民地,他們身披重甲,裝備長矛和盾牌,採用希臘密集陣戰術。利比亞重裝步兵跟隨漢尼拔多年,訓練有素,久經沙場,戰鬥力要強於羅馬步兵。漢尼拔另外從西班牙凱爾特部落(Celt Iberians )招募了五千步兵。西班牙步兵身穿紫色滾邊的白色戰袍,裝備圓盾、短劍和標槍,和羅馬重裝步兵很相似。由於凱爾特民族天性剽悍,西班牙步兵一直是迦太基軍隊裡最善戰的部隊。漢尼拔的西班牙部隊還包括五千來自巴萊爾群島(Balearic Islands)的輕步兵,他們主要的武器是彈弓,使用橄欖形狀的鉛制彈丸,射程可達一百多米。彈弓在遠距離上準確度不高,主要起火力壓制的作用,數千顆彈丸發射以後,如飛蝗一般呼嘯而至,情形相當駭人。彈子雖然無法擊穿頭盔或鎧甲,但由於動能巨大往往能將人打暈。巴萊爾輕步兵還裝備輕便的圓盾和短劍,必要時可以參與格鬥。
  漢尼拔到達意大利以後,從波河平原的高盧部落招募了大約兩萬步兵和五千騎兵。高盧僱傭軍以打仗為生,好勇鬥狠,常常赤裸上身作戰。他們一般習慣於單打獨鬥,紀律性比較欠缺。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統帥,這樣的部隊用處不大。漢尼拔調教高盧部隊相當成功,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使他們能夠遵守戰術紀律,和其他部隊協同作戰。高盧步兵原來的武器五花八門,長短不一,為了增強他們的戰鬥力,漢尼拔用繳獲的大量羅馬兵器重新裝備了高盧步兵。
  雖然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中總兵力處於劣勢,他的騎兵數量卻遠遠多於羅馬軍隊。漢尼拔的騎兵包括兩千西班牙重裝騎兵,三千努米迪亞(Numidians )輕騎兵,以及五千高盧騎兵。
  西班牙盛產良馬,雖然西班牙騎兵身披重甲,他們的坐騎依然能夠奔跑如飛。西班牙騎兵裝備一面圓盾、一支長矛和一柄波斯造型的彎刀。他們通常以整齊的隊形衝鋒,是漢尼拔的突擊部隊。努米迪亞騎兵來自北非柏柏爾部落(Berbers ) ,是典型的遊牧民族。他們騎術高超,不用馬鞍,身上也不被甲,裝備一面象皮盾牌和數支標槍,努米迪亞騎兵作戰時避免與敵纏鬥,而是快速衝到敵人近旁投擲標槍,然後退走。
  高盧騎兵身披重甲,主要兵器是一柄寬刃重劍,劍身長約九十公分,沒有劍尖,只能劈砍,不能突刺。高盧騎兵身材高大,膂力驚人,沉重的長劍在他們手裡揮舞自如,威力巨大。高盧人發明的四角馬鞍也是一大特色。這種馬鞍的四個犄角能夠將騎兵的腰臀和大腿緊緊夾住,在沒有馬蹬的時代大概是最利於騎兵格鬥的器具。高盧騎兵的其它裝備還包括一面圓盾和一支標槍。
  羅馬參戰的部隊有七個軍團,包括六萬重裝步兵,八千輕裝步兵,以及六千騎兵,一共七萬四千人,剩下的一萬人駐守兩個大營。羅馬共和國時代的軍隊仍然是民兵性質,由於羅馬在前兩次戰役中慘敗,喪師四、五萬,此次戰役招募了大量新兵,因而戰鬥力有所下降。羅馬軍團的基本戰術單位是連隊(Maniple) ,大約有160人,每一個連隊組成一個方陣,通常二十人一行,八行縱深,方陣之間有相當大的空隙。羅馬軍團佈陣時組成三條陣線,陣線之間方陣交錯排列,宛如國際象棋的棋格。青年士兵在第一條陣線,第二條陣線由壯年士兵組成,老兵在最後壓陣。前兩條陣線的士兵裝備沉重的長方形盾牌,短劍和數支標槍,而第三條陣線的老兵裝備長矛和圓盾。
  羅馬軍團的組織和戰術相當先進,士兵都是羅馬子弟,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同仇敵愾,士氣高昂,因而戰鬥力在當時首屈一指。但是這個時候羅馬的戰役指揮系統弊病很多。羅馬元老院每年選舉兩位執政官,兩人沒有正副之分,統帥大軍時只得輪流行使指揮權,一天一換。如果兩個執政官意見相左,就無法始終如一地執行戰役部署。指揮坎尼戰役的兩位羅馬執政官中,保盧斯比較穩重,而瓦羅則輕剽冒進。保盧斯看到戰場地形平坦開闊,非常利於騎兵活動,不主張在這裡同漢尼拔決戰,但瓦羅不以為然。次日清早,掌握指揮權的瓦羅就把一件紫紅色的斗蓬掛出帳外,告訴羅馬士兵們準備戰鬥。
  漢尼拔率領大軍佔據了戰場上的有利位置。漢尼拔大軍在一個緩坡上佈陣,居高臨下,坐西向東,位於上風向,左邊緊靠著奧菲多河。漢尼拔的兩萬五千西班牙和高盧步兵組成中央陣營,陣線呈半圓形向外凸出。三千努米迪亞騎兵部署在右翼,七千西班牙和高盧騎兵在左翼。中央陣營兩端的後面各有一個五千利比亞步兵組成的密集方陣。漢尼拔已經預料到羅馬軍隊將從中央突破,他的意圖就是等羅馬軍團突破以後,用他最得力的利比亞步兵從兩側夾擊敵軍。
  大約一公里以外,羅馬軍隊按照慣例排出三條陣線。瓦羅打破常規,讓羅馬的連隊方陣排得極其厚實,每行十人,有十六行縱深,方陣之間的空隙也小了許多。瓦羅排出如此大縱深的陣形用意明顯-就是想利用羅馬的優勢兵力突破漢尼拔的中央陣營。瓦羅親率四千騎兵在羅馬步兵方陣的左側,面對三千努米迪亞騎兵,而保盧斯率領兩千騎兵在右側,和七千西班牙和高盧騎兵對陣。兩支軍隊不約而同地在陣前部署輕裝步兵組成的散兵線。
  意大利的夏天炎熱乾燥,強勁的西南風捲起漫天的塵土撲面而來,讓羅馬士兵睜不開眼。列陣完畢的羅馬大軍頂風前進。羅馬士兵身披猩紅色斗篷,打磨得光亮的頭盔在正午的太陽下閃閃發光,頭盔上紅色的羽冠高高聳立,從迦太基陣地的山坡上遠遠望去,羅馬大軍就像是湧動的紅色海洋。七萬士兵排著密集的方陣,邁著整齊的步伐,鴉雀無聲,穩步前進,和迦太基陣營裡上竄下跳、大呼小叫的高盧士兵形成鮮明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理震撼。
  羅馬軍隊前進到大約三百米的距離時,兩軍的散兵線開始交火。迦太基巴萊爾輕步兵用彈弓發射的鉛彈如暴雨一般打在羅馬士兵的盾牌和盔甲上,而羅馬輕步兵以標槍的攢射還以顏色。散兵的交鋒只持續了一小會兒,就各自撤回本陣,將主戰場讓了出來。
  羅馬的步兵方陣繼續以令人窒息的整齊步伐慢慢逼近,直到三十米的距離停了下來,開始投擲標槍。羅馬軍隊密集的標槍齊射給迦太基前沿的高盧士兵造成不小的傷亡。標槍投擲完畢以後,羅馬的步兵方陣突然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吶喊聲猛衝上來,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盾牌撞擊聲中同高盧士兵殺在一起。雙方前排的士兵以盾牌相抵,彼此近在咫尺,用短劍從盾牌下面猛刺對手,後面的士兵則拚命向前推擠。羅馬方陣的厚度這時發揮效用,高盧士兵抵擋不住其強大的衝擊力,不得不向坡上後退。羅馬軍隊的陣形由整齊的長方形逐漸變成楔形,而連隊方陣結構此時已經完全被打亂。
  在雙方步兵接戰的同時,兩側的騎兵也發生激戰。迦太基右翼的三千努米迪亞騎兵和這一側的四千羅馬騎兵旗鼓相當,戰況膠著;而左翼的七千西班牙和高盧騎兵輕易地擊潰了對面的兩千羅馬騎兵。統帥這一側騎兵的羅馬執政官保盧斯剛一開戰就被巴萊爾輕步兵發射的鉛彈擊中負傷,不得不下馬,他的衛兵下馬照顧,其他的騎兵以為這是個命令,也都紛紛跳下馬來,結果被迦太基騎兵衝得七零八落。保盧斯在衛兵的拚死保護下撤到羅馬步兵陣線的後面。掃清羅馬右翼以後,西班牙和高盧騎兵從羅馬陣營後面繞到羅馬的左翼,夾擊這一側的四千羅馬騎兵,很快將其擊潰。
  此時主戰場上戰況又有新的進展。迦太基陣線兩端的西班牙步兵尚能堅守陣地,但中間的高盧步兵且戰且退,已經退到兩個利比亞步兵密集陣的側後。利比亞步兵方陣迅速掉轉頭來面對突破進來的羅馬軍隊,左右兩邊分別和西班牙和高盧部隊餃接起來,這樣迦太基陣線變成一個巨大的U形,將羅馬大軍三面包圍。
  高盧士兵此時也停止退卻,和兩側的西班牙和利比亞步兵一起攻擊前進。由於受到來自三面的擠壓,羅馬陣營裡的空間越來越小,最後士兵們摩肩接踵,擠得水洩不通,個個連短劍都已經舉不起來。羅馬左翼騎兵被擊潰以後,努米迪亞騎兵前去追擊,而七千西班牙和高盧騎兵來到羅馬陣營的後面,完成了對羅馬大軍的四面包圍,戰役發展到此時已經變成一場屠殺。
  雖然敗局已定,羅馬士兵仍然鬥志頑強,個個死戰到底,因而戰鬥又持續了好幾個小時。隨著越來越多的羅馬士兵倒下,包圍圈越來越小,終於一切都結束了。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戰場上,羅馬人伏屍五萬多具,被俘四千多人。瓦羅在戰役關鍵時刻逃離戰場,保盧斯選擇和他的士兵共命運,力戰而死。有幸逃生的羅馬士兵躲進兩座營壘裡,但只堅守了一天就被漢尼拔大軍攻破,兩千多人陣亡,一萬五千人投降。坎尼戰役羅馬共損失七萬兩千人,其中包括兩萬戰俘。迦太基方面陣亡六千人,絕大多數是高盧士兵。
  羅馬史學家李維(Livy)寫道︰「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民族,在經受坎尼之戰這樣巨大的打擊以後仍然能夠屹立不倒。」坎尼戰役使羅馬喪失了五分之一的青壯年,而貴族階級更是大為凋零。陣亡的五萬羅馬士兵中間,羅馬騎士團(Equestrian Order) 成員達數千人,迦太基士兵從羅馬陣亡將士手上取下大量象徵貴族身份的戒指,足足盛滿了三個大籮筐。很多羅馬參議員同時也是羅馬軍團將領,羅馬元老院一共三百個席位,坎尼戰役以後出現的空缺多達一百七十七個。
  總結坎尼戰役,羅馬軍隊可以說毫無戰術可言,雖然擁有優勢兵力,但卻沒有充分利用,如同蠻牛一樣一頭撞進漢尼拔的陷阱。一些史學家指出羅馬軍隊的兵力優勢其實是一個負擔,因為羅馬的將領基本上都只有指揮軍團級別戰役的經驗,根本不知道如何指揮大兵團作戰。羅馬急需一位能和漢尼拔相匹敵的戰役指揮大師。從坎尼僥倖逃生的羅馬貴族中,有一個名叫西庇阿的十九歲青年,他將在數年以後成為羅馬的救星,力挽狂瀾,為羅馬最終贏得第二次布匿戰爭。
  坎尼的慘敗非但沒有擊倒羅馬,反而更加激發了羅馬人的鬥志。喪失親友的悲痛化為對迦太基刻骨的仇恨,從此議和成了羅馬人最忌諱的話題。為了重建軍隊,羅馬全民總動員,釋放大批囚犯,還史無前例地解放了不少奴隸,到公元前211年,羅馬軍隊擴充到二十五個軍團。漢尼拔以為人手奇缺的羅馬會用重金贖回被俘的士兵,當他得知羅馬不但拒絕贖回俘虜,而且通過法律要求羅馬士兵在今後的戰鬥中不成功便成仁,不禁悵然嘆息。
  31歲的漢尼拔在坎尼之戰達到了他一生事業的頂點。這以後羅馬再次選舉法比尤斯為獨裁者,恢復持久戰的方針。羅馬軍隊如影隨形地跟著漢尼拔大軍,只以小股部隊不斷騷擾,避免決戰,從而有效地防止了漢尼拔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穩固的根據地。羅馬海軍一直牢牢把握地中海的制海權,對漢尼拔大軍實施海上封鎖。
  為了打破羅馬的圍困,漢尼拔攻克許多意大利海港城市,但由於兵力不足,無法長期駐守。羅馬圍困漢尼拔的同時,派遣名將西庇阿進軍西班牙,屢次擊敗在此留守的哈斯朱拔,最終迫使他戰略轉移,越過阿爾卑斯山脈進軍意大利,企圖來與漢尼拔會師。哈斯朱拔大軍最終在梅托羅河覆滅,漢尼拔同時失去了西班牙和他的兄弟,被斬去了左膀右臂。
  漢尼拔在意大利征戰十五年以後,部隊越來越少,最終不得不撤回迦太基。這期間法比尤斯去世,死前還為羅馬作出一項貢獻他批準了西庇阿入侵迦太基的計劃。迦太基戰敗投降後,漢尼拔開始了二十年的流亡生涯,最後於公元前183年自殺身亡。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