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丙午烈震紀念碑

丙午烈震紀念碑

台灣第一座為紀念地震死傷所立的石碑。

據道光10年(1830年)由陳國瑛等17人編撰的《台灣采訪冊》記載,在乾隆57年(1792年)8月9日嘉義發生大地震,造成死傷慘重。但這不是嘉義唯一一次發生的大地震,在明治39年(1906年)3月17日清晨6時12分,嘉義發生芮氏規模7.1大地震,由於當年歲次丙午,因此被稱作「丙午烈震」。

另據當時官方統計,丙午烈震地動時間長達4分多鐘,共造成1,258人死亡、2,385人受傷,房屋全倒6,769棟、半倒1萬4,218棟,除此之外,嘉義新港還出現噴砂現象。而根據大森房吉的研究,這場大地震的震央,在當時的嘉義廳打貓庄(嘉義民雄)與梅仔坑庄(嘉義梅山)之間,震源深度6公里,屬淺層地震,因梅山斷層、陳厝寮斷層錯動而引發,當時更從3月17日黎明至4月9日,24天內總共發生有感餘震69次。而丙午烈震也是台灣有文獻記載以來,僅次於民國24年(1935年)的新竹關刀山大地震,以及1999年的南投集集大地震,為台灣地震史中死亡人數第三高的地震。同時也是民雄鄉有史以來最大的震災。

丙午烈震發生後,當時嘉義名醫莊伯容對於眾多生靈罹難,深感傷痛,後經台灣總督府核准立碑紀念,刻成「丙午烈震紀念碑」,完工後安置在嘉義公園內。

之後歷經變故,碑石棄置,連碑文也覆滅,直到2000年,嘉義市玉山文化協會發現,經查閱有關文獻,認此石碑即當年莊伯容所建的丙午震災紀念碑,於是由市政府在2001年3月整修復原,經市政府召開文獻委員會審查,決議將此碑石重新豎立在嘉義公園內。

震災紀念碑內容如下:

震災記

粵稽舊史所載 本廳下往時震災之大看,康熙二回,雍正一回,乾隆二回,道光同治年間各一回。惜乎文獻不乏,故其被害程度以及救恤方法,無由得知其詳。迨改隸後,又屢被是殃。就中,如明治甲辰十一月六日之震,頗稱劇烈。越三月十七日黎明,地復大震。北自雲林南亙月津,而本廳下實為其震源。爾後震動頻頻,民不安堵。翌月望前,烈震復繼之。其震度轉以嘉義為北端,東南波及十餘里。是厄史前後數回。壓死者千二百四十七,負傷者二千三百九十九,家屋之倒壞則有一萬千九百九十二戶之多。實為開臺未曾有之百殃,悲酸悽愴,非筆舌所能罄。幸蒙邑宰岡田信興閣下隨即申 政府,多方救助。善後是圖事九重特深軫念厚賜恩金下恤。旋差天恩之優渥,加以江湖樂善諸君子大寄同情,義捐累萬。鳴呼!天恩之優渥,真與雨露同深。況又政澤之周到,繼以同袍之仁慈,俾諸難民賴以免轉溝壑者寧非聖代之賜與!爰泐其顛末於石,以垂諸來今。

明治丙午季冬 羅山莊伯容謹撰并書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