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臭氧洞發現25周年:一場生態災難得以避免

臭氧洞發現25周年:一場生態災難得以避免

臭氧洞被認為是20世紀末期環境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25年前的5月,英國科學家在南極上空的高層大氣發現了臭氧洞,這一重大發現促使聯合國通過了一項重要決議,一場生態災難得以避免。

  簽署《蒙特利爾議定書》

  科學家當時警告,臭氧洞可能會擴散至世界其他地方,導致引起癌症的太陽輻射物增多。臭氧層是地球的保護層,可以讓地球生命免遭紫外線的破壞性影響,不過,因人造化學物被排放到大氣,造成臭氧濃度逐漸降低,可能會使皮膚癌和白內障病例顯著增多——由于對人類健康構成極大威脅,最終連政治家也不得不採取措施。

  一個英國研究小組在1985年公布了這一發現,僅僅兩年後,國際社會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旨在限制並最終禁止使用和生產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如氟氯碳化物(CFCs),從冰箱到噴霧劑,許多產品都在使用氟氯碳化物。《蒙特利爾議定書》使得氟氯碳化物在許多國家迅速被淘汰。

  英國在1995年停止氟氯碳化物的生產和消費,5年以後,其他發達國家也紛紛效倣這一做法。到2009年,聯合國所有成員國都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蒙特利爾議定書》被認為是保護環境方面最成功的國際協議之一。

  如今,在描述臭氧洞的裏程碑科學論文發表25年以後,一位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表示,如果不是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和上帝的垂青,他們可能不會那麼快就獲得如此重大的發現。喬納森-尚克林(Jonathan Shanklin)說:“我個人認為,正如其他許多科學發現一樣,運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尚克林與英國南極考察隊的兩位同事喬-法爾曼和布萊恩-加蒂納一起實地收集了重要數據。

  政治決策的關鍵證據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擔任首相的保守黨政府,英國科研經費被大幅削減。長期性科學監測活動尤其面臨威脅,比如每年對臭氧的測量,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英國南極考察隊哈雷科考站就一直在從事這種監測活動。

  尚克林博士說:“20世紀80年代,英國南極考察隊為了削減經費想盡各種辦法,哈雷科考站的臭氧監測項目也是在計劃被砍掉的范圍之內。一切似乎不會改變,似乎沒有理由將它繼續下來。然而,正是這樣的監測項目,會提供關係到地球未來的政治決策的關鍵證據。”

  事實上,哈雷科考站的測量數據原本不是用于監控臭氧的長期變化,而是幫助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驗證有關大氣循環的各種理論。但是,後來事情越來越明朗,每年冬天過後,南極春天的臭氧濃度(發生于9月和10月)顯著下降,只有到夏天才會部分恢復。其實,科學界已經盛傳臭氧層可能受到平流層中人造污染物(如氟氯碳化物)的破壞,而且,這也得到嚴肅性理論工作的支持。

  科學家在平流層發現了臭氧層。保羅-克魯岑、馬裏奧-莫利納、弗蘭克-舍伍德-羅蘭等科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對臭氧損耗的研究令他們最終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然而,20世紀80年代初,沒人注意到南極上空的臭氧濃度每到冬天臨近結束時都大大減少,那時,第一縷陽光會穿透南極黑暗的天空,與氟氯碳化物中的氯發生破壞臭氧層的光化學反應。

  一度遭到美國同行質疑

  1985年英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從1975年至1984年,每年10月中旬南極上空臭氧濃度最小值下降40%,不過還未形成“洞”,盡管如此,情況仍令人擔憂。尚克林博士說:“我記得,這項發現根本沒有真正的‘尤利卡時刻’。”他對當時研究的回憶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尚克林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利用相對簡單的儀器,從地面搜集了相關數據。這些儀器透過天空去測量已知受平流層臭氧影響的紫外線波長差異。

  尚克林說:“令我們對研究結果深信不疑的是標出最小11天平均值的圖表,清楚地展現了春天臭氧濃度下降是係統性的。法爾曼提出了一項重要的化學理論,用以解釋觀測到的結果,將它們與氟氯碳化物升高聯係起來,加蒂納對數據實施了基本的質量控制。”

  這項研究一度引起美國科學家的驚愕甚至是懷疑,因為他們當時正利用先進的衛星技術對臭氧層進行監控,而初步分析結果並未發現這種臭氧損耗,但當他們重新分析衛星數據的時候,也發現了春天臭氧損耗的跡象。尚克林說:“我不清楚美國衛星觀測小組發生的幕後故事,但我確實知道大量數據讓他們疲于應對。”

  在《蒙特利爾議定書》簽署二十多年以後,種種跡象表明遭到破壞的臭氧層正逐漸恢復。臭氧層恢復到50年前的水平可能依舊要數十年時間,不過,如果不是三位英國科學家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將一項看似毫不相幹的長期實驗繼續下去,臭氧層的恢復時間恐怕會更長。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