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陰陽五行說

中國陰陽五行說

  話說戰國時代,有一支主張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的學派稱之為「陰陽家」,當時以齊國人鄒衍、鄒爽為主要代表。「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這正是老子所說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隨著世界的複雜多變,當一切事物二分法的簡單思考方式,已經無法解釋眼前發生的現象。遂衍生出新的思考模式,像「八卦」是用來表示陰陽的移動與變化,代表著各種自然現象,可以用在推算時間的推移、自然的變化以及人生的各種際遇,充滿智慧的古人於是將這些現象的詮釋整理成「易」,至周朝流傳至今的參考典籍就是「易經」。「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不斷循環並從而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092;行的計算來制訂曆法,掌握世間萬象。到後來,發展出專門研究天體的「天文家」、研究曆法的「曆數家」以及「五行家」。
  商代《五方說》:東南西北中的方位概念;把春夏秋冬四時風雨氣候變化與方位聯繫起來觀察,發現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到西周的《五材說》:「水火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滋生也,是為人用。」
  「五行學說」是從《五方說》及《五材說》發展起來的。人們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和滋生萬物的基礎。《五行》最早出現在《尚書。洪範》,從五行的功能,推理五季、五方、五氣、五材、五臟、五色、五味等。在五行學說中,有一定的假設和推理:
  (1)事物內部有一定結構,並與整體與外界聯繫。反對孤立地研究事物。
  (2)一切事物的內在結構與發生有共同的根源,因而存在普遍的相似性,並具有同意的結構形式(即五行)。
  (3)五行系統具有保持動態平衡的能力。
  它的思維強調整體平衡和調節、迴圈反照、相生相剋的哲學概念。戰國後期,逐漸形成了《陰陽五行學派》,由鄒衍所宣導,由春秋戰國至兩漢,最為興旺。
  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究其根,是一種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它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界中一些顯而易見的矛盾現象的觀察和概括。它認為宇宙萬物到處都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趨勢和力量,這兩個對立方面一方具有陰性特徵,一方具有陽性特徵,它們彼此排斥又互根轉化,由此演生出多彩多姿五顏六色的自然界。陰陽學說力圖用陰陽的對立統一來說明宇宙萬物運動的源泉,運動的最基本的形式,以及萬事萬物形成和毀滅的原因。
而自漢代始,陰陽五行的概念已深深地浸入中華文化的骨子裡,影響著中華民族及其知識份子的思維。反映在曆法、文學作品、音律、藝術與軍事等領域上。其中最複雜而精微的,要數命理學(祿命學)與玄學中各式各樣的術數,應用於對人事、國運等吉凶的預測。其後流傳的八字論命、文王易占、奇門遁甲、風水命理、鐵板神數等,其哲學與推理基礎,皆源於此。雖有謂「靈驗如神」者,但畢竟良秀莠不齊,江湖術士、不學無術、濫竽充數者眾,遂使不明者誤解「陰陽五行」為迷信荒謬之說,實在並不公允。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