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城市衰落
中世紀的意大利,素以工商業發達和城市繁榮聞名於世。但從16世紀以後,意大利城市的繁盛景像似乎已成昨日黃花,不再引人註意。經濟衰落、政治分散,成了人們對16至19世紀意大利的基本印象,而其衰落的具體過程,卻很少有人詳細論及。本文力圖通過縱向的考察,勾勒出16世紀前後意大利城市經濟發展及其衰退的真實面目。
意大利中世紀城市經濟停滯衰落的徵兆,可溯源於地理大發現前的佛羅倫薩。這個城市依靠國際貿易和毛紡工業兩大經濟支柱,於13世紀進入鼎盛時期,人口猛增至10萬之多,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是,在城市經濟高潮的背後,經濟危機悄然來臨。最先是城內專事加工進口呢絨的行業,隨著佛蘭德爾毛紡業的衰落而衰落。接著,曾給英國大量貸款的該城兩家大銀行,因英王愛德華三世賴帳不還而於1345年宣告破產。跟下來在1348年黑死病的襲擊下,佛羅倫薩損失了將近一半的人口。因此,14世紀中葉實際上成了佛羅倫薩經濟由興旺而衰微的轉折點。此後的佛羅倫薩雖然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並且還由於城市政治鬥爭激烈以及美迪奇家族的僭主統治而名噪一時,但其經濟形勢並不樂觀。美迪奇銀行在各國的分行不斷倒閉,最終導致了該家族的衰敗和佛羅倫薩銀行業的破產。1338年佛羅倫薩有80家銀行,1516年只剩下8家。資本主義性質的毛紡工場雖有200多個,但規模都很小。一家年生產呢絨200匹左右的作坊,居然是14世紀末佛羅倫薩最大的工場之一。城市財富再也沒有達到14世紀初的水平。總之,1500年前的一個半世紀,佛羅倫薩經濟早已停滯。只是同期它的政治和文化特別發達,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推進,開始遏制意大利的生命線東方貿易,最初受打擊的是熱那亞。熱那亞人在東地中海區域經營的貨物多為體積大價值低的商品,如明礬、糧食、食鹽、棉花、羊毛等。擴張中的奧斯曼帝國先是於1475年佔領卡發,封鎖熱那亞人的黑海貿易,後又把他們趕出了愛琴海。
到了15世紀末,熱那亞人只得捨棄東方,全力經營西地中海商業,並向大西洋擴展。怪不得新大陸發現者其實是個熱那亞人,也怪不得達·伽馬東航印度時,熱那亞商人早已聚集在裏斯本探聽消息,興致勃勃地討論此次航行的商業意義了。
稱霸東地中海的威尼斯,起初並不受土耳其「旱鴨子」的影響。1463至1479年的威土戰爭,也對威尼斯東方貿易無甚損傷。綜觀1482年威尼斯商船隊的航路圖,和此前商業極盛時期沒多大不同,整個地中海沿岸、北大西洋沿岸南段,都是威尼斯商人能去的地方。似此,所謂土耳其人完全堵塞了西歐人東方貿易通道的傳統說法值得懷疑。威尼斯東方貿易所受的真正打擊,來自16世紀初的葡萄牙人。威尼斯人的東方貿易主要是香料貿易,13世紀開始興盛,每年輸入歐洲的香料多達350萬磅。當15世紀末葡萄牙人發現和佔領通往東方的新航道後,威尼斯這一傳統貿易便受到嚴重挑戰。
1501年8月24日,一艘滿載印度卡利庫特胡椒和肉桂的葡萄牙商船,徐徐駛進安特衛普港口,從此結束了意大利商人獨霸西歐香料市場的歷史。1504年,輸入安特衛普的葡萄牙胡椒達22萬磅,1510年後年均達90萬磅。威尼斯人不甘罷休,也先後於1504、1505和1509年將香料船隊開進安特衛普,與葡萄牙人展開競爭。在價格上葡萄牙香料佔有優勢。1505年,威尼斯胡椒在安特衛普市場上每磅售價為20個格羅特,葡萄牙胡椒則為16至18個格羅特。質量上則是威尼斯香料過硬,因為葡萄牙胡椒多系劣質,而且還常做手腳,將西非的幾內亞低劣胡椒拌於其中,不招買主喜歡。後當局嚴格規定不得摻雜,葡萄牙胡椒之廉價便大得其益了,而經過利凡特商路付出了沈重過境稅的威尼斯胡椒,則無法將價格壓低。不僅如此,葡萄牙還在16世紀初年先後佔領霍爾木茲和亞丁,控制了印度洋,取代了阿拉伯人的地位,關閉了地中海各城市在印度洋港口的代辦機構。1516和1517年奧斯曼土耳其又佔領了阿勒頗和埃及,威尼斯香料的源路幾乎完全斷絕。困窘的威尼斯商人出於無奈,被迫在西班牙的集市上秘密購買葡萄牙香料,用來賣給自己的傳統買主,以維持既定的市場。
1518年後,威尼斯商人再也沒有作為香料商人出現在低地國家。不光香料貿易,威尼斯在整個地中海的航海貿易地圖都發生了重大變化。1521年,威尼斯往西往南的貿易活動全部停止,只剩下東去埃及和利凡特的兩條航線。1534年,去利凡特的商船甚至還不能經過土耳其控制下的塞浦路斯島。
東方貿易的衰落,也打擊了許多與此息息相關的其他城市,諸如大多數倫巴底城市,本就是以向阿爾卑斯山以北轉運威尼斯香料為重要生計的。更嚴重的是,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法國和德國人在意大利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城鎮鄉村遭到嚴重的破壞,經濟陷入全面衰落,工商業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倒退。素有紡織業傳統的威尼斯,1518至1520年間年平均生產呢絨僅2000匹。佛羅倫薩的呢絨工場,1537年降為63個,產呢絨僅幾百匹。至於米蘭的衰敗之象,有1533年威尼斯公使的報告可證:「米蘭國家完全毀掉了。這樣的貧困和災難不可能在短期內救治。因為工廠廢棄、人口死亡,工業因此而衰敗了」。從城市人口的變化更可看出衰落的普遍性:1500至1550年間,波倫亞5.5萬人口未有任何增加,佈雷西亞從5萬人減少為4萬人,佛羅倫薩從7.2萬人減至6萬人,米蘭從20萬人減為5萬人,帕維亞從1.8萬人減為1.3萬人(1529年降至最低點僅7000人),羅馬從5萬人減至4.5萬人,錫耶納從1.5萬人減少至1萬人。
人口減少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大量死亡,災害、瘟病和戰爭年代尤其如此。二是居民從城市移往他處。在戰爭災荒以及政治動亂的時候,有相當多的人為了避難而離開城市。隨著經濟形勢變化,又有不少工商人員遷往農村或外地謀求發展。更有甚者,不少工匠還遷往奧斯曼帝園。
16世紀30年代,意大利城市開始恢復生氣。16世紀中後期,意大利工商業經濟又一次繁榮。特別是威尼斯和熱那亞,進入「再造輝煌」時期。最先走出經濟低谷的恰恰還是轉運貿易和金融銀行業等傳統優勢部門。
威尼斯的東方貿易確因葡萄牙開闢新航路而在16世紀初慘遭破壞,但最後的發展結果並不像最初那樣具有災難性。尤其是當葡萄牙人佔領霍爾木茲和紅海口等地、切斷了阿拉伯與印度的聯繫之後,反而給意大利香料貿易的恢復帶來了一線生機。原因在於,其一,葡萄牙人在紅海和波斯灣上實行的禁運,無法貫穿始終,最後只得鬆動,允許阿拉伯商船通行,條件是課徵較重的關稅。葡萄牙的關稅,加上奧斯曼人1520年後在埃及和敘利亞徵收的過境稅,使經由利凡特商路到達地中海的香料成本大為增加,威尼斯因此而得到的香料投放市場,價格不可能不高。但是,禁運的解除畢竟為意大利香料貿易復興提供了機會。其二,葡萄牙人從好望角航路運送的香料雖然成本較低(不向任何人付過境稅),但這一貿易幾乎完全是單程的,他們回送給印度的商品極少。這就給其香料貿易帶來了兩點不利:一是利潤所得必須扣除空船去印度的航程之花費;二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更想得到由威尼斯商船運來作交換香料之用的西歐商品。其三,葡萄牙香料質量差的問題極難避免。航船在繞道好望角,穿行兩大洋的漫長行程中,經常受到海上風暴的襲擊,香料易被浪水浸濕而變質。相比較而言,歐洲中上層社會更信任威尼斯香料。於是乎,「地中海胡椒」和「大西洋胡椒」在16世紀展開了廣泛而又激烈的競爭,威尼斯香料逐步奪回了已失去的傳統市場。如1525至1527年間,法國裏昂市場上至少有一半香料來自威尼斯。1550至1570年,威尼斯香料貿易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狀態,每年約有800萬磅香料入港,大大超過了15世紀以前的水平。此外,從利凡特進口的棉花、羊毛、皮革、地毯、紡織品、椰棗、幹葡萄等,仍是16世紀威尼斯東方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熱那亞商人的西地中海貿易也在16世紀前中期形成了高潮。巴塞羅那、瓦倫西亞、摩洛哥、塞維利亞裏斯本,到處都有熱那亞人的身影。在葡萄牙,熱那亞人完全控制了裏斯本的批發貿易,實際上也掌握了由當地人經營的零售商業。甚至葡萄牙對非洲西海岸和大西洋島嶼的開發也有熱那亞人的一份貢獻。1522年,熱那亞被西班牙及其盟友所佔領。為了生存,熱那亞不再在政治上企求獨立性,而是毫不掩飾地利用同西班牙的盟屬關係,來發展和鞏固自己在西地中海的商業霸主地位。1528年,熱那亞還派遣著名海軍將領多利亞幫助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作為回報,熱那亞人獲準在西班牙本土從事商業貿易活動。故爾在這一年,西班牙著名的殖民者科泰斯抱怨,羊毛、絲綢、鐵塊、肥皂及西班牙的其它主要工業品,都被熱那亞的商人公司壟斷了。1551年,在安特衛普從事商業經營的93家意大利商號中,熱那亞擁有37家,佔了40%。熱那亞的多利亞、森特裏奧內、帕拉維希諾、斯皮諾拉、格裏瑪爾蒂等家族,都介入了西班牙的金融業,並在1560年超過奧格斯堡的福格爾家族而成為西班牙的主要銀行家。西班牙政府要依靠熱那亞銀行家提供財政支持,便將秘魯白銀的部分銷售權賜給了後者。正是主要通過熱那亞銀行家,西班牙的美洲才得以大量流入低地國家。反過來,也正是西班牙的銀塊孕育了16世紀最後二三十年熱那亞金融業的復興和繁榮。無怪乎布勞代爾說,自1557至1627年的70年,可稱之為「熱那亞時代」,「熱那亞城和熱那亞的銀行家是這個時代歐洲的世界經濟體系之核心」。換言之,在16世紀中葉安特衛普衰落之後,16世紀末阿姆斯特丹和倫敦崛起之前,熱那亞就是這一間歇期裏西歐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充任著前如安特衛普後如阿姆斯特丹所扮演的角色。這一點以往學術界很少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