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第三結集時代
迦濕彌羅信訶(獅子)王出現,他出家以後取名善見,證得阿羅漢後,在迦濕彌羅說法。闍蘭陀羅國的國王迦膩色迦聽到之後,異常信仰,來到北邊迦濕彌羅從聖者獅子善見聽法。對北方的一切塔也大作供養,對四方僧眾也設置很多宴會。此時有阿羅漢之稱的三闍耶比丘說了很多法。因為他有巨大的權威,從婆羅門和家主處獲得很多資具,使僧眾二十萬人商討教法,約在此時。十八部派分裂業已形成而沒有巨大的爭論。
迦濕彌羅國有一個名叫修多羅的婆羅門,擁有不可思議的資具,他經常供養毗婆沙師中的大德法救及其眷屬和經部的上首迦濕彌羅大德上座及其眷屬五千比丘,大力發展三藏。《喻鬘經》《持藏者師拳經》等是經部師的教典。
那時東方出現聖者脅比丘,為一多聞到達究竟的阿羅漢。他從幾位多聞上座誦讀《金鬘阿波陀那》、《訖裏王夢中受記經》最極稀有的經。被迦膩色迦王聽到,迦濕彌羅諸人說,在迦濕彌羅國耳嚴林伽蘭聚集一切比丘舉行第三結集。他人則認為在闍蘭陀羅寂靜處俱波那伽蘭結集。一般學者以為後說妥當。西藏諸師說:「五百阿羅漢、五百菩薩、五百異生班智達聚會結集」。雖然若依照大乘的學說於理並無不合,但是在那個時期前後,對於佛教的大學者除稱為大德以外,並沒有稱呼班智達的,因此五百班智達的說法不妥當。像在郭童祥的付法傳承的片段中迻譯因梵文殘本斷簡所說的婆須密多羅等四百大德是合宜的,然而認為這個婆須密多羅就是毗婆沙的大阿闍梨世友那就不可以了。此外,這些是為聲聞教而作的,因而使之符合於聲聞眾自己的歷史為合宜,所以說是五百阿羅漢與五千持藏大德結集,但這是在意義上表現教法的偉大,所以說是五百阿羅漢,實際上是少數阿羅漢和得預流以上果的從事結集,因而達到五百左右。還有在大天和跋陀羅未出現以前,得果的每天都出現很多,他兩人擾亂佛教,生起爭論,比丘們不努力修瑜伽,只思考爭論的意義,因此得果的就極少了。因此,第三結集時阿羅漢極少。
勇軍王晚年,難陀王和大蓮華王的整個時期,迦膩色迦王時期的前半,在此四王時僧伽爭論,激烈爭論約六十三年,若加上前後若干爭論則將近百年。息止以後即第三結集之時,所有十八部派淨修教法,毗奈耶著錄成文。經與對法沒寫成文字的寫成文字,已有文字的則加以校訂。那些時期中若干大乘經典在人間出現,由幾位證得無生法忍的比丘略作開示,然而因為未曾廣事弘揚的原故,並未引起聲聞眾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