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上路
|
1#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3-12-20 00:18 只看該作者
安平臺灣城殘蹟
臺灣城殘蹟
第一級古蹟
現址︰國勝路八二號
臺南巿的七個第一級古蹟中安平區就占了二席,其中的臺灣城殘蹟就位在現今的安平古堡旁。從巿區民生路往西行,沿著曾風光一時的臺南運河旁直行,走安平路轉國勝路即可來到目的地。同時您也可先看到矗立一旁的開臺天后宮。這是一歷史悠久的媽祖廟,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受歐洲新航路發現的影響,西方人士陸漸東來。明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登陸了當時的臺灣(即安平),在安平的一鯤魚身沙洲上建立熱蘭遮城(當地人稱之為紅毛城或番仔城)。這座城高三丈、廣一百七十六丈六,為磚石所構造,是用糖水、糯米汁調殼灰疊磚而成,卻異常的堅固,成為荷人據臺後的行政中樞與軍事重鎮。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驅走荷人,進駐此城,人們也稱「王城」;而鄭氏為紀念其泉州安平故里,就把一鯤魚身改名為安平。從此安平也因鄭成功的矢志復明,在歷史上寫下了一頁。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清入主臺灣後,政治中心漸移轉至臺江對岸的赤嵌(今臺南巿區),當時此處的中樞地位日減,但軍事地位猶存,便改設為軍裝局。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卻因英軍來犯,軍火庫爆炸,城垣傾頹而形如廢墟。它所殘留的磚石,後來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之材;甚至三年後修築二鯤魚身砲臺(億載金城),也大肆採用。
日據時期,城垣幾乎夷為平地,於是再重建城樓,砌紅磚牆高臺、設燈塔,並建有三層式洋樓(今安平古堡的展覽館)。於是至此,荷人所建之城已面目全非,完全沒有舊昔之風貌,內城現僅殘存古堡臺基下一段厚厚的半圓形稜堡基座,且依然堅實渾厚。
今安平古堡上的新式瞭望臺已成了觀朮地標;古堡對面永漢民藝館旁,仍可見一堵厚厚高高的城垣,就是臺灣城殘蹟(外城)部分,全長二十七公尺,老牆斑駁;歷經歲月刻畫,仍隱約可見「鐵剪壁鎖」的痕跡;而剝落的紅磚灰泥牆面上,依稀可尋見「殼灰」的碎片,牢而堅固。另一面的牆上一排方形整齊的小洞,是清時水師中營於臺灣城築營房之痕跡。牆上有一門,原為外城南牆的邊門,鄭成功以「 」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