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發新話題
打印

房屋風水知識--影響建築風水的因素-土壤的選擇

房屋風水知識--影響建築風水的因素-土壤的選擇

房屋風水知識--影響建築風水的因素-土壤的選擇

    這裡所說的土壤,是指風水學"龍穴"所處明堂的基地土壤,亦即建築的基地。在古代,擇地定穴位後,為慎重起見,要開挖探井驗土,這個探井就稱為金井。驗土以"土細而不松,油潤而不燥,鮮明而不暗"為佳,深淺度數,隨地酌定,見浮土已盡,土色已變,或五色鹹備,或紅黃滋潤,便認為是得到地氣,這是風水中的"辨土法"。《相宅經纂》卷三"陽基辨土法"曰:"於基址中掘地,周圍闊一尺二寸,深亦如之,將原土篩細,復還坑內以平滿為度,不可安實,過一夜,次早起看,若氣旺,則土拱起,氣衰,則凹而凶。"考慮到土壤結構對建築的承載力,古人還總結出了稱土法,《相宅經纂》卷三"稱土法"曰:"取土一塊,四面方一寸稱之,重九兩以上為吉地,五、七兩為中吉,三、四兩凶地。或用斗量土,土擊碎量平鬥口,稱之,每斗以十斤為上等,八九斤中等,七八斤下等。"有的風水書也講到稱土法為"入土實一鬥,稱之,六七斤為凶,八九斤吉,十斤以上大吉。"以此來推斷土壤的密實性和地基承載力。前章講到郭璞相地營建溫州城等的故事,就記述了稱土法辨土法用實踐的情況。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氣候多變,土壤多種。按土壤的機械組成,土壤大致可分為砂土類、壤土類、粘土類三種,它們的含水量和耐壓性均有差異。要透徹土壤的性質,還要對土壤的形成和結構作一簡要介紹。我們常見的土壤是堅固的岩石在持續不斷的風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懸殊的顆粒,經過不同的搬運方式,在各種自然環境中生成的沉積物。它是由顆粒(固相)、水(液相)和氣(氣相)所組成的三相體系,不同土壤的三相組成成不一,因而在土的輕重、松密、乾濕、軟硬等一系列物理性質和狀態上有不同的反映,這些物理性質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力學性質和工程特性。土的三相組成比例關係,決定了土粒比重、含水量、孔隙率等的大小,這些指標是基工特性的重要參數。一般說來,土壤比重(單位體積的重量)越大,孔隙率越小,就越密實,承載能力就越大,適宜做建築地基;對同一種土壤來說,含水率越高,承載力就越小。土粒的比重決定於土的礦物成分,它的數值一般為2.6~2.8,砂土和粘土比重在其範圍之內,而有機質土為2.4~2.5,這類土含有大量的動植物腐殖質,顏色暗黑,土質鬆軟;而泥炭土的比重就更低了,僅為1.5~1.8。後兩類均不能做為建築的地基。
  風水中說的鬥士六七斤的凶土大概就是機質上了,而八九斤的吉土可相當於砂土或粘土,十斤以上的大吉土,相當於密實的碎石土了。看來古人的土壤稱重法雖不那麼科學,但在當時來說卻是行之有效的,而吉凶的觀念的本質內涵也就是指承載力大小和透氣滲水性好壞,並無迷信可言。
  按現代地基力學要求,各類地基土的容許承載力(單位面積上的承載力,一般為噸/平方米)。可按下表查得: 表3-2 地容土容許承載力 (單位:噸/平方米)
    土的名稱  承載力  土的名稱 承載力
  碎石土 30-80 淤泥質土 5-10
     砂土 15-35 紅粘土 12-30
  粘土 12-40 素填土 6-15
  綜合承載力,滲水性、含水量等因素分析,砂質土壤土質緻密堅固,承載力大,含水率低,較粘土乾燥,滲水性和透氣性好,利於土壤的淨化,防污性較好,並易於開挖施工,因而建築土質以砂質土為宜。壤質土(有機質土)結構疏鬆,承載力小,房屋易發生沉降塌陷;而粘質土結構過於緻密,滲水性能差,房屋易發生潮濕,不利於人體健康。
  在古代,墳墓之穴多選在砂土之處,因砂土的含水率低,滲水性和透氣性好,最利於木質棺槨的持久保存。如震驚中外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雖經二千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隨葬器物保存完好,尤其墓主人的那具女屍,保存極好,甚至連肌膚仍富有彈性。這是與墓葬地的良好地質條件分不開的,馬王堆位於長沙市東郊五里牌附近,是瀏陽河平均水位約15米,該台地由網紋紅土及砂礫層組成。棺槨座落在厚約1.1米,層壓較緊的砂質粘土層上,下為透水的礫石層,四周則為網紋紅木所包圍。棺槨以上是厚達16米的雜色夯土,地表水難以滲入到墓室。此外,又採取了在棺槨四周加以木炭、白膏泥填充等技術措施,終使其防腐性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除土壤的物理性質外,地下水位層應低於屋基0.5米,以避免造成潮濕和塌陷。還要查看土壤的污染情況及蟻害、鼠害等情況以及地下有無古墓、古井、坑洞、穴道、砂井等地下坑穴。而要探明這些情況,除了訪問調查外,進行實地勘探則是一種必要手段。常用的勘探方法有坑探、鑽探和觸探,而在古代人們常用的就只有坑深了。
  古代探察地質土壤情況而進行坑深的位置,便是風水家所點的"穴"處。穴便是營建墓葬和住宅的具體地點,具體說來,"京都以朝殿為正穴,州郡以公廳為正穴"、"尋龍容易點穴難"(《葬經》),穴是風水家最重視的了。堪輿家察牧堂說:"定穴必以淺深為準的,當淺而深,則氣從上過;當深而淺,則氣從下過。"這是說應找出利於保護棺槨的土層。實際上,風水家在點穴之後,均要進行坑探以判明土層地質真實情況,如不合適,則要前後左右移位,嚴重者則棄之不用。
  從明清兩代帝王陵寢發掘資料來看,在陵寢地宮的核心,棺床正中央的位置,有一個圓形通地脈的深孔,這便是頗具神秘色彩?quot;金井"。《漢唐地理書鈔》說:古代有金人以杖撞地而成井,深不可測。金者,寶貴也,故有"金井"之稱。流行於民間關於金井的傳說眾說紛壇,神秘色彩更加濃重。按風水之說,金井為風水之穴,藉以溝通陰陽地氣;有的則以"井"字附會,認為金井內有一股終年不竭不盈的泉脈。除了許多神密離奇的傳聞外,由清代喪葬典儀的有關記載,說明金井是帝王帝后們生前所格外關注的,每每誠惶誠恐施之以禮。例如,在菩陀峪萬年吉地,慈禧太后曾親自到地宮看視金井,並把她手腕上的一件稀世珍寶"十八顆珍珠手串"摘下來,投入金井,做為鎮墓之寶,以示息壤。此外,慈禧還屢派大臣自內廷前往地宮,在金井中安放了數量驚人的金玉寶器?quot;金井"成了貨真價實的金井了。
  古之帝王對喪葬格外重視,萬年吉地選定後便是點穴,也就是確定金井的位置。點穴後,破土挖出一個磨盤大小的圓坑,初步探查穴處土質,然後在圓坑上覆蓋以斛形的木箱,以後就永遠不讓這個坑再見日月星三光。在點穴得到的穴中前方一定距離內樹立志樁,穴中和志樁均慎加保護,直至欽定動工。在確定清末皇帝溥儀的吉地龍穴時,據岳梁向溥儀奏報說,龍穴開創以後,見土色甚佳,風水甚好。事竣以後,即派人守護打樁,以待興工。在皇帝的大葬秘典中,圍繞金井,有著隆重的儀式。棺槨安奉前,要由王宮大臣將陵寢興工動土時初掘的"金井吉土"捧入地宮,覆置於金井中,然後,再將棺槨安放在金井上面。1980年,有關部門發掘整理清西陵崇陵地宮時,曾在光緒皇帝梓棺下的金井中,出土了金質、銀質、琺琅質懷表和其它珠寶,以及光緒帝生前脫落的一枚臼齒。此外?還出土有大葬時用黃綾布包著置於金井的黃土約半斤,這些出土實物,證實了清檔案有關金井典儀方面的記載??
  早在商周之際的墓葬坑中,在棺槨的正中底下,往往有一個深洞,其中常有人殉葬遺骨和青銅玉器等。這個深洞除了具有宗教意義外,主要是用以探明地下土質水文情況,是後世金井的前身。因其位置正當墓主人屍體腰部以下,考古界稱其?quot;腰坑"。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發掘的商代大墓,墓室平面為長方形。它的南北兩端各有一條長幕道。這是一座"中"字型幕葬,墓主人是商代奴隸主階層的成員。該墓幕室的上口,南北長14米,東西寬12米,自口至底深7.2米。墓室下部的中間有槨室,槨室長6.3、寬5.2、深2.5米,內置棺槨。在槨室的底部中央,有一個長1米、寬0.8米、深1.4米的腰坑,坑內埋有殉葬一個,青銅戈一柄。
  在陵寢基址的勘探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探井--金井,以判明工程地質的情況,相當於現代工程地質的勘探工序。金井挖掘的深度,以能判明地宮地面所在水平面的地質情況為限。金井的下底標高,將用作地宮地坪設計標高的依據。在金井的後部,另挖有更深的探井(又叫樣坑),用來判明和決定地宮基礎的合宜深度。為慎重起見,金井兩翼地勢低下處,也挖有探井。
  清代陵寢的建築設計,是由"樣子房"匠人根據陵寢制度要求,結合周圍地勢,以及地質水文資料,推敲構思,作出陵墓總體平面和豎向佈局,以及各單體建築的設計。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金井便作為挖制整個地宮,乃至整座陵寢建築格局的基準點,而展示在平面設計和豎向設計中。設計方案呈皇帝御鑒欽准後,由禮部欽天監刻漏科慎重選擇良辰吉日,並經皇帝批准下興工動土之日。屆時,行典禮祭告山神、后土之神、司工之神,而後破土開挖地宮基槽,陵寢工程自此進入施工階段。
  大槽開挖後,志樁不再保留,點穴所掘深井,亦趨消失,唯在穴中正下方,自大槽原有土層中留下一個土墩,立於大槽中。這個土墩便稱為金井吉土,又叫原山吉土,其形制為底大上小的四方稜台,頂部有一小段呈圓柱狀。金井吉上的上皮,正是穴中探井的下底面,在設計中定作地宮地坪的控制標高(圖左、圖右)。大槽刨齊以後,繼而進行基礎和地宮地面施工,原山吉土逐漸被各層結構層所圍合。原山吉土的四方稜台的下段被掩埋在基礎中,而上段圓柱則套在地宮寶床下的底墊石中央鑿留的透孔中,寶床底墊石上平,同地宮地坪在一個水平面上,其也正是原山吉土的頂面標高。底墊石上面,安砌寶床,寶床正在中央,也鑿有圓形透孔,這就是最後形成的金井,透孔稱為金井透眼或穴眼,其確與地脈相通。
這裡講一個風水家因點穴不慎,而遭殺身之禍的故事。
  清道光皇帝龍袍加身以後,即循先例差大臣們去尋龍點穴。在當時的宮廷裡懂得風水的人很多,但出類拔萃者首推大學士戴元均和尚書英和,於是道光帝下旨由莊親王綿課帶領,遣兩位尋萬年吉地。二人接旨四處張羅。請來當時風水界坐第一把交椅的宋泗,負責工程總監督的牛坤,以及深諳堪傳輿之道的穆克登額和阿克當。這夥人不久便在東陵的寶華峪尋得吉地,經道光帝欽准,擇吉開工,於1821年農曆10月10日卯時黃道良辰動工。據說就工人的鐵鏟正要直落龍穴時,風水師宋泗急忙攔住,人問宋泗急忙攔住,人問宋泗什麼意思?他說,據微臣看來,總穴太后,恐穴中有石,應當挪前十丈處方宜動土。即使宋泗不說,眾人心裡實有相同看法。但因囿於陵寢規制,只能往前移五丈處動工興建。
  工程歷時七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九月二十二日竣工,同時將孝穆皇后梓宮奉安地宮。
  道光帝親臨寶華峪促進祭奠,看到陵寢規制完備,質量堅固,欣然傳諭:"免原工程大臣莊親王綿課應繳前借俸銀四萬兩,大學士載均元晉加太子太師銜,其子即用戶部員外郎戴詩享著以郎中補用,歸還熱河都統英和一品頂戴及花翎。"對其它臣工均論功行賞。
  不料第二年,陵寢卻出了大問題。地宮處地下泉水滲入地宮,浸出地下水,積水深竟逾寶床以上,孝穆皇后梓宮已有二寸霉濕,計存水高達一尺六七寸之多。當年道光帝出京行圍打獵,途經東陵,順便到自己的陵墓去視察,一見這等情形不禁雷霆大發,大罵這些工程負責人"喪盡天良"、"偷減情弊"、"居心可惡"。立即降旨將總監督牛坤等六人革職嚴審;戴均元降為三品頂戴旋即又革職,其子降為員外郎;英和革去頂戴,拔去花翎,後擬斬與其兩個兒子發配黑龍江;對此時已身故的綿課,把其四個兒子的頂載全部革掉;阿克當被罰銀四萬兩。另有多人被抄家問罪,罰賠白銀二十五萬六千兩。事後,道光帝棄寶華峪陵寢不用,又在易州清西陵龍泉峪選定了陵址,建成慕陵。
  古代的這種穴井勘探方法,與現代地質勘探中的坑探法十分相似。坑探法是一種不必使用專門機具的一種常用的勘探方法。通過探坑的可挖可以取得直觀土層地質資料和原狀土樣,特別當地地質條件比較複雜時,利用坑探能直接觀察地層的結構和變化,但勘探可達的深度較淺,限於一般建築物工程地質勘探所用。
  坑深是在建築場地或地基內挖探井或挖槽,探井的平面形狀一般採用1.5×1米見方的矩形或直徑為0.8-1.0米的圓形,其深度視地層的土質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等條件而定,一般為2-3米。較深的探坑須進行坑壁加固,這樣便可觀察土層地質水文情況。除此之外,還要取土樣進行物理和化學性質測定檢驗。在探井中取樣是先在井底或井壁的指定深度處挖一土柱,土柱的直徑必須稍大於取土筒的直徑。將土柱頂面削平,放上兩端開口的金屬筒並削去筒外多餘的土,一面削土一面將筒壓入,直到筒已完全套入土柱後切斷土柱。削平筒兩端的土體,蓋上筒蓋,用熔蠟密封後貼上標籤,註明土樣的上下土柱後切斷土柱。削平筒兩端的土體,蓋上筒蓋,用熔蠟密封後貼上標籤,註明土樣的上下方向即可。
  除坑深外,現代地質勘探的鑽探和觸探已大量採用,尤其那些重要建築物,地質勘探就至關重要了。在廣大鄉村中,坑探法和釬探錘擊法仍被大量使用。總之對工程地質的勘察要觀看土壤的顏色、氣味、結構、地下水高低、物理化學性質以及蟻鼠害之情況。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