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軍事制度和火炮的改革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4~1815)爆發的各場戰事,這些戰鬥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法國大革命讓歐洲各王室感受威脅,法王路易十六被拘禁後遭處決,更是火上加油。在1792年奧地利、薩丁尼亞、那不勒斯王國、普魯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顛(英國)結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試圖毀滅法蘭西共和國。法國共和政府運用各樣辦法,如全國徵兵、軍事改革、總體戰等,戰勝了各國。1797年拿破崙在義大利擊敗奧軍,強迫奧地利接受及簽下坎波福爾米奧條約,從此只剩下大不列顛跟法國作戰。
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奧地利、英國、那不勒斯、鄂圖曼帝國、教宗國、葡萄牙和俄羅斯在1798年結成。飽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敗,缺乏資金,又沒有了在1790年代推導大量改革,卻因政變避難國外的前軍政部長拉扎爾•卡諾(Lazare Carnot)的領導,拿破崙也遠在埃及作戰,使法國面對那些由英國資助的敵國,屢戰屢敗。
1799年8月23日拿破崙秘密地從埃及回到法國。他隨即在11月9日的霧月政變中,推翻督政府,奪取了政權。拿破崙急忙重整法國陸軍,建立一支預備軍來支援法軍在萊茵地區和義大利的戰事。1800年拿破崙在義大利的馬倫戈擊敗奧軍。稍後,法軍更在霍恩林登大勝奧軍,奧地利簽下呂內維爾和約(1801年2月9日)後,退出同盟。第二次反法同盟因法國的再次勝利而結束。但是英國對鼓動歐洲各強國抵抗法國,還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它為了結盟成功,用大量金錢和物資補助同盟國。拿破崙理解如果不能打敗英國,就得跟英國簽訂和約,否則他是無法取得和平。
雖然英法兩國在1802年3月25日簽署了亞眠和約,但和平不可能長久。因為雙方政府都不滿意條約內容,所以它們沒有全面履行和約。法國介入瑞士內部紛爭,又佔領數個義大利沿海城鎮,英國繼續佔據馬爾他。拿破崙更籍這次短暫的和平,派兵海地,鎮壓當地的獨立革命。
1803年5月13日英國向法國宣戰。5月18日拿破崙廢除法蘭西共和國,改建帝制。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自封皇帝。
拿破崙在布洛涅集結十八萬法軍,準備入侵英國,但是要讓大軍安全渡過英倫海峽,他必須取得制海權。一支由維爾納夫海軍上將指揮的法國及西班牙聯合艦隊,遠征西印度群島,意圖侵擾英國在那裏的屬土,引誘英國艦隊離開海峽。7月22日,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在非尼斯泰爾角(Cape Finisterre)跟英國艦隊發生戰鬥,維爾納夫損失了兩艘戰船後,命令回航西班牙。英海軍窮追不捨,法國~西班牙艦隊被困在加的斯港內,不敢動彈。10月19日,維爾納夫率領艦隊溜出加的斯。10月21日,法國-西班牙艦隊在特拉法加角附近海上遭到由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率領的艦隊猛烈攻擊,全軍覆沒。從此拿破崙再沒有能力跟英國爭雄海上。
特拉法加海戰發生前,拿破崙早已放棄進攻英國的計劃,把法軍轉移,東向巴伐利亞,迎戰奧地利軍。10月20日,拿破崙在烏爾姆擊潰奧軍,稍後更佔領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奧皇弗朗茨二世逃住滙合俄軍,預備再戰。12月2日,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打敗奧地利-俄羅斯聯軍。奧皇再次喪師,不得不與法國簽訂普雷斯堡條約,退出第三次反法同盟。
「在柏林的拿破崙」(Meynier)。在耶拿會戰擊敗普魯士軍隊後,法軍於1806年10月27日進入柏林。隨著普雷斯堡條約的簽訂、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拿破崙變得野心勃勃,不再對普魯士做任何的讓步,甚至要求普魯士放棄其在波蘭的領地,才會將漢諾威給予普魯士。這令腓特烈威廉三世大怒,他下令準備與法國開戰。第四次反法同盟建立起來。同時,在1806年7月,拿破崙將許多萊茵蘭的德意志小邦國及德意志地區西部合併成為萊茵邦聯。
8月,普魯士單獨向法國宣戰,但此時只有遙遠的俄國支持他。然而在普魯士宣戰時,俄軍仍然遠離普魯士。9月,拿破崙派遣他在萊茵河以東的全部兵力對付普魯士。普魯士的軍隊薄弱,戰術老舊,又由於援救的俄軍行動緩慢,普軍迅速在10月14日的耶拿會戰中慘敗,折損了大部份的主力。同期約16萬法軍(而且戰爭爆發後仍持續增加)攻入普魯士,有效地迅速摧毀了整支25萬人的普魯士軍事力量,10月27日拿破崙進入柏林。19天之內,柏林淪陷,而且普軍主力盡失,讓腓特烈威廉三世嚇得逃往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
拿破崙下一步行動就將普魯士力量從波蘭逐出,並成立了一個新政權,華沙大公國。拿破崙隨即揮軍北進攻擊俄軍,並試圖奪取普魯士的臨時首都柯尼斯堡。雙方在1807年2月的埃勞戰役中殺得難分難解,但俄軍最後還是撤向更北地區。最後俄普聯軍撤往科尼斯堡,法軍也無力再追。俄、普簽訂了巴騰斯坦條約後不久,拿破崙與波蘭軍隊在但澤圍城戰中擊敗普俄聯軍攻入但澤。6月14日,拿破崙追擊俄軍,在弗里德蘭戰役中擊敗了俄普聯軍。
弗里德蘭的戰敗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逼要與拿破崙議和,最後與法國在7月締結了提爾西特條約,而普魯士則沒有發言的權利,被逼接受屈辱的條款。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結束。9月,法軍佔領了瑞典屬波美拉尼亞。1807年同時,英國艦隊攻擊丹麥-挪威,並擄獲其艦隊,觸發了砲艦戰爭。英國的進攻使丹麥加入法國的一方。1808年埃爾福特會議中,俄法決定逼使瑞典加入大陸封鎖體系,引致到芬蘭戰爭。
拿破崙在1808年派兵進入西班牙,宣稱是為了處罰不聽話的葡萄牙。不久,讓-安多奇•朱諾(Jean-Andoche Junot)攻陷里斯本,後續部隊一支接著一支進入西班牙,此時拿破崙決定佔領西班牙,於是就開啟了半島戰爭。這場半島戰爭拖垮了拿破崙,他原先以為可以很快地就征服西班牙,但沒想到西班牙人游擊戰爭及英軍的支援讓這一切變得十分泥淖,更讓拿破崙被迫進行兩面作戰。
英法在伊比利亞半島激戰時,同時法國、奧地利之間的衝突又再起。起初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英國再次只能單靠自己。戰爭期間,皇家海軍接連取勝,奪取了大量法國的殖民地。陸上英軍則進行了數次軍事嘗試,包括1809年遠征荷蘭的瓦爾赫倫島,這次行動最後因為英軍指揮官,約翰•皮特,第二代查塔姆伯爵未能攻取安特衛普而災難性失敗了。英軍於是轉為快速襲擊海岸地區,封鎖法國海岸線,並截斷法國商船航運。另外英海軍亦會隨時派兵登陸,或協助聯盟作戰,但這些登陸行動時常因為陸軍兵力數量及質素而流產。
1809年2月歐洲戰略形勢圖。經濟戰爭亦仍然持續,法國組建的大陸封鎖體系,對抗著英海軍封鎖法國勢力海岸線。由於武器缺乏及法控制區缺乏組織,大陸封鎖體系形成很多缺口,不少法國的傀儡政權與英國走私商人貿易。雙方都為了加強封鎖的手段,而引發了不同新的衝突,如法軍發動了半島戰爭、英軍發動了1812年戰爭。
曾屬法國同盟的奧地利,藉此機會去收復它早前喪失在奧斯特利茨戰役的德意志地區。奧地利起初嬴得了數次勝利,打敗了法軍將領路易•尼古拉•達武。達武當時只有17萬兵力來防守整個法國東部前線,結果無力招架奧軍入侵。拿破崙在西班牙嬴得數次勝仗、重佔馬德里和逼使大批英軍撤離伊比利亞半島。但當拿破崙離開西班牙後,對抗法軍的游擊戰爭開始,並牽制了極大數量的法軍。奧地利的侵略使拿破崙無暇返回西班牙,截擊英軍的行動,而且自此他亦未有回到伊比利亞半島上。法軍在西班牙的形勢開始惡化,並在阿瑟•韋爾斯利,第一代威靈頓公爵指揮英葡聯軍後情勢更壞。
1811年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勢力接近其頂峰。綠色地區代表法蘭西帝國,藍、黃和粉紅地區代表法國的衛星國。拿破崙自領東線指揮,並領導其軍隊發動對奧反攻。經過數次小型戰鬥,原本情勢正好的奧地利軍隊撤出巴伐利亞,拿破崙隨之攻入奧地利境內。他過早試圖冒險渡過多瑙河,結果遭遇到他平生首次正面慘敗,1809年5月22日的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但是奧軍指揮官卡爾大公,未能繼續維持勝利,使拿破崙得以在7月初攻佔了維也納。最後拿破崙在7月5至6日的瓦格拉姆戰役中重創了奧軍,逼使奧地利求和。第五次反法同盟結束於申布倫條約的簽訂。同期,蒂羅爾的叛亂被法國-巴伐利亞聯軍平定,而半島戰爭仍然繼續進行。
至1810年,法蘭西第一帝國達致其頂峰版圖。整塊歐洲大陸上,僅英葡聯軍在里斯本和加的斯附近地區仍然繼續頑抗。拿破崙同時迎娶了奧地利的公主瑪麗•路易莎,以維持與奧地利的穩定聯盟及留下繼承人。除了法蘭西帝國以外,拿破崙還操縱了瑞士邦聯、萊茵邦聯、華沙大公國及義大利王國,而且並建立起一系列波拿巴王朝的政權在西班牙、義大利及西德意志,兩個過往的敵人普魯士及俄羅斯亦變成了法國盟友。
1812年,拿破崙一世入侵俄國。他意圖逼使亞歷山大一世繼續留在大陸封鎖體系之中,並去除俄軍隨時入侵波蘭的威脅。法軍組成的大軍,共有65萬兵力,當中只有27萬人為法軍,其餘為法國的衛星國及盟國的軍隊。法軍於6月23日渡過涅曼河,俄國稱之為衛國戰爭,而拿破崙則稱之為第二次波蘭戰爭。波蘭人提供了近10萬士兵作為入侵部隊,但拿破崙避免讓步予波蘭人,因為他希望與俄國談判。俄羅斯人執行了焦土政策來對抗,直至9月7日雙方於博羅金諾開戰。此戰的結果應使拿破崙大軍重新調整其行動策略,然而最後它還是沒有改變策略]。沒有改變策略,終使拿破崙大軍遭遇到嚴重的損失,例如曾在一星期內失去了9萬5千人[15]。博羅金諾的血戰引致俄軍決定採取防禦策略,於是莫斯科的大門就向拿破崙打開了。
拿破崙奪取了莫斯科後,蔓延3日的毀滅大火。在同年9月14日,拿破崙大軍奪取了莫斯科。不過其實俄國人已放棄了這座城市,甚至放走了所有囚犯,結果使法軍陷入麻煩。亞歷山大一世拒絕投降,而莫斯科市長Fyodor Vasilievich Rostopchin下令把莫斯科燒成平地。因為預見已沒有勝算,拿破崙遂開始撤離莫斯科,結果此舉變成一次災難性的行動。拿破崙大軍的殘餘部隊在11月渡過別列津納河,整支大軍當時只剩下了2萬7千人而已。
拿破崙拋棄他的部隊,並搶先回到巴黎,預備在波蘭對抗俄軍的反攻入侵。整場戰爭使法軍方面遭受38萬人死亡、10萬人淪為俘虜的損失。起初這個損失並不令人十分沮喪,因為俄國人也遭受了21萬人的損失,整支俄軍都幾乎被消耗了。但是隨後因為俄國較短的補給線,俄軍比法軍更迅速地補充了部隊,並開始展開對拿破崙的反擊。
目擊到拿破崙在俄羅斯的歷史性慘敗後,普魯士、瑞典、奧地利和很多德意志邦國蠢蠢欲動,重新投入對抗法國的戰爭中,不過奧地利還是立場搖擺不定,尚未決定加入哪一方。而且,俄軍亦乘勝追擊,大舉攻入拿破崙的帝國境內:1813年1月奪取大部份的華沙公國,5月與普魯士一起瓜分了公國。拿破崙發誓重組一支新軍,規模與當初攻俄部隊一樣大。而他事實上幾乎做到,拿破崙重建起一支最終達40萬人的部隊。他的軍隊在呂岑和包岑中給予聯軍4萬人的傷亡,搶先在第六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打了勝仗。
可是與此同時,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形勢卻愈趨惡化,半島戰爭中阿瑟•韋爾斯利指揮的英葡聯軍,在1811年成功抵擋了安德烈•馬塞納對葡萄牙的入侵後,隨即於1812年新年時反攻入西班牙境內。聯軍圍困並奪取了巴達霍斯、羅德里戈,並在薩拉曼卡一戰中重挫法軍。法軍放棄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當法軍重組時,英葡聯軍開入馬德里,並轉向布爾戈斯進軍。作為薩拉曼卡戰役的失敗結果,法國人被逼終止他們對加的斯的長期圍城,並永久放棄了安達盧西亞及阿斯圖里亞斯。
在戰略移動中,韋爾斯利計劃將他的補給基地由里斯本移到桑坦德。英葡聯軍在1813年5月末北進,並圍攻布爾戈斯。6月21日,決定性的戰役在維多利亞展開,英葡西聯軍打敗了儒爾當元帥和西班牙國王約瑟夫•波拿巴,最終摧毀了法國對西班牙的統治政權。法軍逼於無奈撤出伊比利亞半島,跨越庇里牛斯山返回法國本土,半島戰爭以英葡西聯軍勝利告終。隨著半島戰爭結束,韋爾斯利亦率軍侵入法國西南部境內,牽制著蘇爾特統率的法軍。
返回東線方面,交戰雙方締結了停戰協定,由1813年6月4日停戰至8月13日,雙方試圖在這段時間恢復戰力,因雙方過去兩個月合計損失了25萬兵力。在這段期間,反法同盟終於遊說到奧地利加入,兩支奧軍主力開入德意志戰場,為聯軍增加了30萬戰力。在德意志戰場上,反法聯軍在前線組織起約80萬兵力,更有35萬戰略預備隊支援作戰。
拿破崙同時亦成功帶領全個帝國的力量來到前線,約有65萬兵力,但是只有25萬人直接隸屬其指揮,而有12萬人在法國元帥尼古拉•夏爾•烏迪諾轄下、3萬人由達武元帥指揮。其餘部隊均屬於萊茵邦聯的部隊,大多來自薩克森及巴伐利亞。另外在南線的義大利,繆拉及歐仁•博阿爾內合計擁有10萬法軍。西班牙戰場上,15至20萬人的法軍漸被10萬英葡聯軍逐回法國境內。由此總計,整個歐洲有90萬法軍,對抗著180萬的反法聯軍。但是這個總數可能有些誤導,因為實際上絕大部份法方的德意志士兵都不可靠,而且已經站在投向聯盟的邊緣。合理來說,拿破崙在德意志戰場上,只能依靠少於45萬人的部隊作戰,一個法軍士兵需要面對四個聯軍士兵。
隨著停戰協定的結束,拿破崙似乎再度取回主動權,在德勒斯登戰役中他擊敗了數量龐大的聯軍,並給予他們巨大的傷亡,而法軍則損失輕微。然而,拿破崙將領的失敗、不斷對他的攻勢的緩慢消耗,使他的勝利變得岌岌可危。在8月的萊比錫戰役中,19萬1千人的法軍抵抗著超過30萬的聯軍。法軍遭到打敗,被逼撤向法國。而且戰敗後,萊茵邦聯的成員國都紛紛變節投向反法同盟,萊茵邦聯亦告瓦解。拿破崙仍未心死,在法國境內發動了一連串戰役,數次戰勝了聯軍。但是數量遠勝於他部隊的聯軍,持續地將他逐退。1814年,拿破崙的剩餘盟友丹麥-挪威投降,並簽訂了《基爾條約》,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
1814年俄軍進入巴黎。反法聯軍於1814年3月30日進入巴黎。在此期間,拿破崙正在六日戰役中奮戰,他打嬴了幾場仗,阻止聯軍向巴黎前進。整場戰役中他僅以最多7萬人,對抗著超過50萬的反法軍隊。在3月9日的《儲蒙條約》簽訂後,聯盟各國同意保留反法同盟,直至拿破崙的最終戰敗。
儘管落得如此田地,拿破崙根本已無力收復他的權力,但他仍然堅決要繼續戰鬥。他在戰鬥時下令徵召90萬人入伍,但只有很少人加入。拿破崙的愈加不實際的求勝計劃,最終亦要讓路予無望的現實。拿破崙遂於4月6日退位。不過在整個1814年春季中,義大利、西班牙及荷蘭仍不時有軍事行動持續。
第六次反法同盟經歷了五度失敗,終於成為勝利者。他們決議將拿破崙流放到厄爾巴島上,並復辟了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為法國國王。他們締結了《楓丹白露條約》,並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將被戰爭蹂躪了22年的歐洲,重劃一幅新的版圖。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由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奧地利、荷蘭與很多德意志邦國組成,共同對抗法國。自拿破崙逃離厄爾巴島、在康城附近登陸後,這段時間又稱為百日王朝。在前進巴黎的途中,拿破崙取回法國人對他的支持,他最後推翻了路易十八的政權。
反法同盟得悉拿破崙再度返法,迅速拋開維也納會議上的成見,聚集大量兵力準備將拿破崙再度推翻。拿破崙為了抵抗聯軍,組織了28萬兵力,並將他們分派到不同戰線上。拿破崙為增加9萬常備軍,於是召回超過25萬的老兵,並頒行法案使250萬新兵入伍。法軍面對著聯盟的原軍事力量,約有70萬人,但是按聯盟的計劃,他們想在前線準備達百萬兵力,並有20萬輔助人員。聯盟希望以壓倒性的實力打敗處於下風的法軍,而法軍人數亦一直未有達致拿破崙的250萬武裝部隊的目標。
拿破崙先發制人,帶領12萬4千兵力攻擊比利時的反法同盟軍隊。拿破崙意圖在聯軍匯合前攻擊他們,如此一來就可將英國人驅趕下海,並逼使普魯士人退出戰爭。他的主動攻擊確實使聯盟嚇了一跳,使英荷聯軍陷於分散。普軍因而變得更加謹慎,將其3/4的兵力集結在利尼及附近地區。普軍頑強抵抗,阻止法軍逼近利尼。拿破崙最後於6月15日逼使普軍打了利尼之戰,並成功將普軍打敗,逼使他們撤退,布呂歇爾更在此戰中受傷。同日,法軍成功阻止威靈頓的英軍前來支援布呂歇爾的普軍,但是法軍指揮失誤,使威靈頓得以重新集結兵力準備攻擊。然而普軍戰敗撤退,使英軍亦逼於無奈要撤退,威靈頓遂將部隊駐紮在滑鐵盧村以南附近。
拿破崙帶同預備隊,追擊威靈頓的部隊,同時命令格魯希元帥帶兵阻止普軍重組。因為一連串的計算錯誤,格魯希與拿破崙都不察覺到普軍已經重組完成,並駐軍在瓦夫爾村。因此,法軍沒有作出任何措施來阻止普軍從容撤退。普軍朝著滑鐵盧戰場進軍,而格魯希即使在瓦夫爾之戰中打敗了普軍,但還是遲了12個小時。
拿破崙延遲在滑鐵盧戰役的攻擊開始時間,因為他只想等待昨夜大雨後的地面變乾。在當日下午,法軍未能成功將威靈頓的部隊打敗,當普軍不斷開進戰場並攻擊法軍時,拿破崙試圖分散聯軍的策略終告失敗,而聯軍匯合亦使法軍陷入混亂之中,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孤注一擲嘗試完全失敗。
格魯希組織了一次成功並完整的撤退,法軍撤回巴黎。在巴黎,達武元帥預備了11萬7千人予拿破崙,對抗11萬6千人的英普聯軍。軍事上拿破崙還是有望戰勝威靈頓與布呂歇爾,但是政治上的情況卻不容許他這樣做,滑鐵盧的慘敗證實了帝國的沒落。投降談判開始。
滑鐵盧戰役結束後3日拿破崙回到巴黎後,他還想組織一次全國性的抗擊,但是社會大眾及議院已經對他們的皇帝失去耐性,不願支持他的主張。政客們開始逼使拿破崙再次退位,他於6月22日屈服,再度退位。不過即使皇帝退位,仍時有戰事發生在東線邊界及巴黎城郊,直至到7月4日停火協定簽訂為止。7月15日,拿破崙在羅歇福爾向英國投降。反法同盟將他流放到南大西洋上的遙遠小島,聖海倫娜島。拿破崙自此困在島上,直至他死於1821年5月5日前,他再沒有回到法國。
同時在南線的義大利,原本繆拉在1814年拿破崙第一次倒台前,與反法同盟協議保留他在那不勒斯的王位,但是繆拉在拿破崙回歸後再次倒向拿破崙,發動了那不勒斯戰爭。繆拉試圖爭取恐怕哈布斯堡王朝控制義大利的義大利民族主義者支持,發表了里米尼宣言,煽動民族主義者投入戰爭。但是宣言毫無成效,而且奧軍也輕易地在托倫蒂諾擊潰他的部隊,逼使繆拉逃跑到科西嘉島。波旁王室於5月20日再度重奪那不勒斯的王座。繆拉在科西嘉聚集了一些部隊,登陸義大利並試圖奪回其王位,旋即遭到打敗,繆拉被俘,不久遭到槍決,那不勒斯戰爭結束。
義大利的國王,拿破崙。一系列的拿破崙戰爭為歐洲及美洲都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拿破崙成功使大部份的西歐都落入同一統治之下,這個功績是自羅馬帝國(查理曼亦幾乎做到)以來首次。但是法國20年來持續與其他歐洲強權的戰爭,最終使他的成功被摧毀。拿破崙戰爭終結後,法國進入路易十八統治,並自此失去它在歐陸上的領導地位。取而代之,英國成為全歐,甚至全球最強大的國家,而且英國皇家海軍亦毫無疑問地取得了全球性的海上霸權。英國的強大,配合英國龐大並成熟的工業經濟,使它成為首個真正的超級大國,並使歐洲在未來100年迎來了不列顛治世的和平時期。
大部份的歐洲國家都不免滲入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如民主、正當法律程序或特權取消等。隨著中產階級的繁榮及影響力持續增加,開始融入習俗及法律之中。而且,資產階級活動產生的大量新財富,如貿易、工業,也使歐洲君主更加難以回復1789年前的專制原狀,而且逼使他們要在拿破崙控制時推行改革。另外拿破崙統治留下的遺產還有憲法上的影響,並且在當時持續。大部份歐洲國家都擁有了歐陸法系,配合一部精確編輯的民法典。這些法典都是源於一部最基本的法典,拿破崙法典。
另外,拿破崙戰爭亦帶來一個相對地新鮮及持續增強的運動,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將會塑造未來歐洲歷史的軌道,它的成長註定了一些國家的開始及另一些國家的結束。歐洲的版圖亦在拿破崙時代(Napoleonic Era)後一個世紀發生了劇烈地轉變。這種轉變並非基於封地及貴族,而是基於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拿破崙在歐洲的統治時,將城邦和王公領土合併,播下了日後德意志及義大利建立民族一統國家的種子。
拿破崙戰爭亦在西屬和葡屬美洲殖民地獨立上發揮了重大角色。這場戰爭嚴重地削弱了歐洲殖民國家的管治及軍事力量,尤其是盛極一時的西班牙帝國,特別於特拉法爾加海戰以後,這次海戰阻礙了西班牙與西屬美洲的聯絡,削弱其統治力量。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西屬美洲紛紛爆發起事都是上述的證明,最終引致到西屬美洲獨立戰爭。在葡萄牙統治上,巴西經歷起更大的自治,因為葡萄牙王室從歐洲逃到巴西,並建立起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這些事件後引致到1820年革命中的葡萄牙自由革命,以及1822年巴西獨立。
在拿破崙戰爭以後,為了防止類似戰爭再度爆發,歐洲按著勢力平衡的原則分割國土。理論上代表沒有任何歐洲國家,在未來能夠強大至單獨主導歐洲。同時亦出現了另一理念,就是統一的歐洲。在拿破崙政權傾覆後,他為創造一個自由和平、統一貨幣、統一民法典及統一量度制度的聯合歐洲的美夢未能完成而痛心。然而其失敗還是產生了一點努力,使得歐洲出現了歐洲協調來維持和平。儘管他的失敗使這個想法被遺棄達一個半世紀,但是歐洲聯合的概念又再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出現,並成為今天的歐洲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