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點絳唇與眼兒媚

點絳唇與眼兒媚

  江淹是南北朝時候的奇才,詩文詞賦都寫得好。「夢筆生花」「江郎才盡」兩個成語都來自他。其實尋常寫東西的人何嘗不期待自己也有一段飛來奇遇,可以不費功夫文章天成呢?就像小時候聽了神筆馬良的故事,哪個孩子都盼望自己擁有這樣神奇的本領。南北朝時貴族門閥制度嚴苛,不似唐宋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尋常讀書人那時還根本奔走無門,沒有出頭之日。像江淹這樣出身貧寒,靠文章得到賞識,躋身仕途,而且還能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歷經宋、齊、梁三朝再全身而退,實在也算一個足堪分析的個案。至少他肯定不是後人附會的那樣一個因為生活安舒了而心性懶惰的人。
  也不知道後來那些個「黃金屋」「顏如玉」的謊話誤了多少蒼生。但事實就是這樣,給你一條科舉進任之路已是皇恩浩蕩,還不緊趕著苦讀苦背。越往後走路越窄,越是承平歲月越反倒沒有選擇了。
  話說回來。江淹的五言古詩有許多懷古憂思之作,那時候的詩還沒有後來格律的約束,好像是長在鄉間蓬勃的花草,自然舒朗。江淹雖是北人但在江南長大,吳煙楚辭對他有很大影響,詩中不乏香草美人之喻和飄搖悵惘之思。有一首寫一個美麗女子游春,路人爭睹圍觀的生況:“ 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蘋。不知誰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行人成患駕,爭擬洛川神。”
  古人形容女子形貌,一般著眼眉目,好像唇並不很受重視,唇只要小,重在吐氣如蘭,櫻唇輕啟,全在一個動態。如若畫在畫上,只看周睹的《簪花仕女圖》就可明白,那唇色當真只是一點,上下各畫一個小半圓,合在一起可不是一顆櫻桃。畫這樣的妝,好像必要把臉塗得雪白,眉點得漆黑,以顯得那唇的紅,所以才有「白雪爰瓊貌,明珠點絳唇」的時尚彩妝,
  這個江淹倒還與時俱進呢。古人很早就知道用牛髓或牛油來潤唇,北朝的《齊民要術》裡就有關於口脂製作的詳細方法,那時候的口紅是像胭脂一樣,需要用指尖挑起一點,往嘴唇上「點注」,所以真正是點絳唇。這種風尚到了唐肯定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並成一時之流行,豐美仕女們穿短襦長裙,肩披絲帛,短而粗的眉,鳳眼櫻唇,額飾花鈿。一個個像畫在牆上的蝴蝶,風吹過,好像隨時還可起舞,以豐滿的體態演飄逸的舞姿,也不覺得矛盾。
  《點絳唇》這樣的曲調用來歌詠女子情態,輕靈婉轉。雖是小令,上下片換頭,節拍也不一樣,想來當初唱起一定是鶯燕清婉,精巧喜人的。後來曲調雖失,但從秦觀和李清照的詞中仍能體會出其中幽美靈動的感覺。只是已跟美人彩妝沒有關係了。
  眼睛相對於唇來說,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要高出許多,歷來秋水秋波,眉眼盈盈就是詩人詞人們心曰中最動人的畫面。這肯定可以從「風」「騷」中找到源頭。歡悅時是美目盼兮,憂愁時是「目眇眇兮愁予」。《眼兒媚》的詞牌來自南宋的《古今詞話》一書中的記載,據說跟王安石的兒子王霧的一首抒發相思之情的詞有關。
  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王雩初遇翰林學士龐公之女龐獲即一見鍾情。宋時風氣開放,賞春樂游之事平常,時近清明,花嫣柳艷,乍暖還寒。汴梁城外青山碧水,陌上游春掃墓之人不絕。正是江淹美人詩中描寫的情景。兩個俊男美女機遇,了合在婚前就得相見,一見鍾情,又門當戶對,自是一段好姻緣。雖然龐公與王安石政見不一致,但兩家還是結了親。可惜王雪人雖長得帥,但身體很弱。以至夫妻分居,後來龐獲奉王安石之命改嫁,嫁的是神宗的弟弟,也是王雩的好友昌王趙顥。據說龐獲再婚之時,王霧病危,彌留中寫下這首詞,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三歲。趙意善待龐獲,臨終前對三個孩子說要替他繼續照顧他們的媽媽。王霧為什麼會把自己的這首詞命名為《眼兒媚》呢?是因為龐獲有一雙秋水一樣的眼睛嗎?野史中說王霧有隱疾,龐獲並不想離開他,可他為了她的終身幸福強她別嫁,那樣一朵嬌嫩的海棠花,他不忍詫兀自萎謝。
   初讀到這段故事,很是感慨。龐獲在王霧生前就別嫁而非被休,在那個時代幾近驚世駭俗的行為,王安石父子對龐獲的一番用心與深情實在有超越時代的人文精神。
  後來賀鑄有一首《眼兒媚》被認為是這一闋詞的正聲:“蕭蕭江上荻花秋,做弄許多愁。半竿落日,兩行新雁,一葉扁舟。    惜分長怕君先去.直待醉時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後日眉頭。”
  這樣的眼已經和愁眉連在了一處,易安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卻原來是這裡出處。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