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之君—漢孝文帝劉恆
漢孝文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也是西漢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孝文皇帝和他的兒子孝景皇帝劉啟共創了西漢王朝的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劉徹西漢中興奠定了雄厚的精神和物質基礎。
孝文皇帝劉恆即位的時候(西元前180年)國力衰微,百姓貧弱。雖經漢高祖和漢惠帝貫徹「與民休息」 (《資治通鑒》)獎勵人口增長與土地開墾及免除種田人終身徭役的積極發展農耕經濟、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使經濟發展小有起色,但離富國強兵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匈奴經常入侵,破壞漢邊境的和平,虜掠邊民做他們的奴隸。而漢朝廷卻無力反擊,只好用和親政策,以求暫時的安寧。和親就是對匈奴忍辱退讓,但在當時卻有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
在這種國家需要富強,人民需要安定的前題下,漢文帝劉恆以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風範,遵從「仁、愛」的治國理念,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堅定的邁開了「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靡不獲福焉」(《史記•孝文本紀》)的興漢之路。
漢文帝最為重視的就是國之命脈——農業的發展。文帝說:「農,天下之本,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史記•孝文本記》)在登基第二年的九月,發佈詔書時說:「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資治通鑒》)漢文帝要做全國人民種田的表率,要全國人民把種好田地做為最大的根本,也是第一要務。他和群臣都必須去種田,勸告人們都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好好種田,并承諾田租稅減半。也就是從十五稅一制降為三十稅一制。這在當時已經是極輕的租稅了。在西元前167年6月,為了加快農業的發展進程,漢文帝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頒布「其除田之租稅。」(《資治通鑒》)不再徵收農民種田的租稅,為農民徹底減去了一切負擔,真正的把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全面激發出來。這項政策在漢文帝的任內一直沒有改變,至少執行了十二年。而到漢景帝的時期,則實行三十稅一制。兩代帝王,前後三十九年的時間,終於收穫了超過戰國時期的經濟繁榮。
廢除苛法厲刑。為了使廣大民眾能夠在寬鬆的法制下生活,漢文帝提出廢除一人犯法連坐受罰的法律。漢文帝說:「現在犯法的人,已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沒有罪的父母妻子和同產業的人,受犯人的連累而遭受連坐,甚至被收為奴隸,這是不合禮法的。我要廢除這種法律。」按皇帝的旨意,當即就廢除了一人有罪,全家為奴及其連坐的法律。在文帝時代,還有黥面、劓鼻、刖足趾三種肉刑。孝文帝針對這三種厲刑說:「現在民眾有過錯,教育感化未施行,就立即實施刑罰,這個人或許想要改變自己的惡行而向善,已經晚了,沒有法子了。我十分憐憫這些人。那些刑罰甚至於要刻刺肌膚、砍斷四肢、處罰終生不止,受刑者是何等的痛苦!這是不符合道德的,這怎麼能是為民父母官的意志呢?應該廢除肉刑!」
遵從天道,自省為民。漢文帝劉恆當皇帝第二年的十一月三十日,發生日食。十二月的十五日又發生日食。文帝就對群臣說:「朕聞之,天生蒸民,為之置君以養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以災,以誡不治。今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思之所不及,丐以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者,以匡朕之不逮。」(《史記•孝文本記》)漢文帝看到竟在十一月三十日出現日食,他就認為是「因自己修德差,發佈的政令不公平,所以上天即示以災異,告誡自己是因對國家治理的不好。現在上天的警示來了,大家應仔仔細細、原原本本的幫我省思我的過失,以及我所知、所見和思考不到的地方,乞求大家告訴我,並推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敢諫者,以匡正我的不及。」從一個天象的展現,能自覺聯繫自己的行為,並查找自己在治國上的缺失,還真誠歡迎大家來批評。其仁德的胸懷、慈善的舉動,怎能不受萬民擁戴。萬眾一心的國家怎麼能不富強!而在真正的天災出現的時候,「六年(西元前158年)夏,四月,大旱,蝗。」(《資治通鑒》)孝文帝命令諸侯不要入貢,開放山林川澤以利百姓度災荒。他自己也節衣縮食,裁減冗員,「發倉庾以賑民。」(《資治通鑒》)同時向富人賣官爵,並把賣官的錢去賑災。
孝文帝的節儉在中國的歷代皇帝中也是出了名的。他做皇帝二十三年(西元前180~157年)儉樸是他生活的最主要的準則。在這二十三年中,他的宮殿、園林、狗馬、衣服、車駕沒有增加。有不利於人民的事件,就廢止不做。有一次孝文帝想要做一個露台,就召來工匠計算一下。工程預算約百金。文帝道:「百斤黃金,是十家中等人家的財產。我奉守先帝的宮室,是懷著誠惶誠恐和羞愧之心,還建這露台做什麼?」遂決定不築露台了,取消此計劃。文帝平時穿著很差很厚的綈衣,他很寵幸的慎夫人,文帝也囑咐她不要穿拖至地面的衣服,帷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史記•孝文本記》)文帝為自己在霸陵築墓園時,命令殉葬品全用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裝飾。不修高大的墳塚。「欲為省,不擾民。」(《史記•孝文本記》)
西元前157年6月,文帝崩逝於未央宮內,壽年四十七歲。文帝在遺詔中說:「世鹹喜生而惡死,厚葬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史記•孝文本記》)文帝對自己葬禮明確反對厚葬,長久服喪,不讓百姓都穿孝服,不要禁止百姓嫁娶、祭祀、飲酒、吃肉,把宮中自夫人以下七個等級的宮女,全都釋放回家。
太史公司馬遷曰:「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嗚呼!豈不仁哉。」(《史記•孝文本記》)在司馬遷編著的《史記》中,被他這樣評說的帝王是不多的。漢家大業四百餘年,孝文帝的德化治國,仁政化民,為大漢帝國的繁榮昌盛奠定了一個「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資治通鑒》)的錢多的花不完,糧食多的吃不完的盛世樂園。如果不是「德至盛」 (《史記•孝文本記》)的人領導的國家,那是決不會有如此堅實的精神和物質收穫的。
仰望著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的這顆賢德、仁愛的帝王之星,不禁開始羨慕生逢其時的那些老祖宗們,有德之人生盛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