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一遺存的匈奴都城
統萬(Tongwan)在中國陝西和內蒙古交界的毛烏素沙漠深處,有一座湮埋地下千餘年的匈奴故城統萬。它建於5世紀初,正是史稱「西晉十六國」大亂的時代。這裡曾是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匯點,在建成後的5個多世紀裡,統萬一直是鄂爾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也是扼守「草原絲綢之路」的東西方交通重鎮之一。統萬依地勢而築,構思精巧,雖是土城,卻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性,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設的最完整、雄偉、堅固的都城。它直到清朝後期才被發現。它是營建之初就在沙漠中,還是後來陷入沙漠中的,已成為一個懸案。
現在的統萬城俗稱白城子,位於中國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北端和內蒙古烏審旗南納林河鄉的交界處,毛烏素沙漠的邊緣無定河北岸流沙之中。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於413年驅使10萬民眾用6年時間改築漢代奢延城而成。匈奴沒有文字和建築城池的習慣,此處是匈奴在世界上唯一的遺跡。
赫連勃勃當年自言「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故以統萬為名」,分別以「招魏門」、「朝宋門」、「服涼門」、「平朔門」命名東南西北四門。這裡在419年到428年間是夏國的都城。城南刻石立碑,頌揚赫連勃勃功德。大夏秘書監胡義周撰《統萬城銘》的碑文:「延王爾之奇工,命班輸之妙匠,撰文梓於鄧林,采繡石於恆岳,九域貢以金銀,八方獻其環寶。」。《北史》載:「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城五仞,其堅可以礪刀斧。臺榭高大,飛閣相連,皆雕鏤圖畫,被以綺繡,飾以丹青,窮極文采。」赫連勃勃本人「常居城上,置弓箭於側... ...」。
當年築城是「蒸土以築都城」。「蒸土」的解釋有多種:所有的土都先蒸熟以殺死草仔、蟲卵,至今牆上不長草;再用米湯石灰攪拌,一層一層夯實。
「以水漚制」,即把築城的土悶入水,然後在陽光之下曝曬,半乾之時進行夯築,這樣土質不會鬆軟或成為粉狀,在夯打過程中「水悶之土」即可成為黏結在一起的塊狀。用燒熱的水來和土,然後再加上夯築的力量,夯築的土黏結後更結實。土中加生石灰和水成熟石灰並放出水蒸氣被稱為「蒸土」。築城監工嚴苛,驗收時,鐵錐能刺進城牆一寸者,即殺這段城牆的工人,並把屍體填進城牆。。
夏國存在了28年。北魏始光四年(426),太武帝拓跋燾攻克大夏統萬城,在崔浩和宗愛的陪同下,參觀窮極文采、雕樑畫棟的壯大臺榭,嘆道:「蕞爾小國,窮侈如此,怎能不亡!」
北宋初,黨項人李繼遷(趙保吉)依統萬城拒宋,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得其地。為了防止黨項人「據城自雄」,下旨將居民全部遷走,將城毀壞,移民於銀州、綏州間,從此這裡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