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風雲--以劍證道・以道御劍
今天作為體育運動的劍道來自於日本,而“劍道”一詞最早是出現在中國戰國時期的古籍《吳越春秋》中,越王勾踐與劍客越女的一段對話中。中國古代曾一度將劍的修行稱作劍道,《漢書·藝文志》中就記有《劍道》三十八篇。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劍道早已有了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如《莊子·說劍》一篇中就有"... ...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 ..."的論述。中國古劍道在戰略和戰術方面的要求大致與後來的日本劍道相似,但由於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地域遼闊的國家,劍在形制方面因地域和民族習慣的不同而變得多樣化,單手劍與雙手劍數千年來一直是並存的,在持劍方式和具體攻防技巧方面都有差異;而在精神內涵方面,尤其到了戰國那個空前的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體系對"道"的解釋也各不相同,不像日本劍道主要以儒家和禪宗思想為核心。
隋、唐時期,劍道傳入了日本,日本的武士們在長年的征戰中不斷積累經驗,對中國式刀劍的技法及形制進行了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尤其到了室町時代中後期,由於連年的戰亂,不單武士,連一般百姓也加入習武的行列,於是出現了專門的劍道師範,各種流派也應運而生。當時劍道被稱為"兵法"或"小兵法",練習時沒有護具和竹刀,只用木刀做"型"的練習。在江戶時代中期(1710~1770),直心影流的長沼四郎左衛門和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人發明了接近今天劍道的護具和竹刀,從此劍道開始了穿著護具用竹刀進行實戰的練習方法。
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文化上實行全盤西化,劍道風氣也日漸衰落,加上明治九年還頒布了"廢刀令",劍道近乎衰亡。明治十年在西南戰爭中,示現流訓練出來的薩摩軍將官軍殺得大敗,劍道重新得到了重視,明治12年劍道被列為警視廳的必修課,同時部分學校也開始將劍道列入課程。明治44年劍道被列為中學和師範學校的正課。大正元年,200多個劍道流派被整理統一,制定了今天我們練習的"日本劍道型",原來的"他流比試"被普通的劍道比賽所取代。
日本自大正至昭和前期,是劍道在體制方面得到完善,在普及方面也取得了空前效果的時期,但同時也是向軍國主義低頭的時期。當時不光是劍道,一切的武道甚至文學、音樂、美術等一切文化活動都向軍國主義看齊。原已成為個人休養鍛煉的劍道變成了國家劍道,亦即教育劍道變成了戰鬥劍道。這期間,無數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死在了日本刀下,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永遠都不能忘記的國恥。
1945年二戰結束,盟軍司令部以“武道被超國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所鼓舞和利用,被視為軍事訓練之一環”為理由,命令劍道、柔道、弓道、剃刀等所有武道全部從學校體育課程中刪除,同時一般人的武道活動也全面禁止。翌年,大日本武德會解散,其財產被全部沒收,劍道幾乎完全消失。
1950年全日本竹刀比賽聯盟成立,劍道在以純粹體育活動的竹刀比賽的名義下復甦。1952年各大、中學校也把竹刀比賽列為學校體育比賽項目,不久,日本劍道聯盟成立,1953年劍道重新被納入學校體育課程。1954年解散竹刀比賽聯盟,統一為全日本劍道聯盟並加入日本體育協會,1955年起劍道成為國民體育大會的正式項目。
今天,劍道已成為國際性的體育項目。1970年國際劍道聯盟成立,每年都有各種國際劍道比賽舉行,1979年4月更改了劍道比賽和裁判規則。日本每年都有許多指導者到各國進行指導和普及工作,同時世界各地也有很多人去日本學習或交流劍道。在中國的香港、澳門,都建有劍道館,也時有選手參加國際賽事。劍道在大陸的發展是近幾年的事,我們今天學習劍道是為了鍛煉身心,學習其有益的成份,如通過劍道練習來增強自身的禮節涵養,培養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精神等,決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對日本文化盲目地接收。更要警惕不要讓劍道再度被有軍國主義野心的人所利用。正如日本《劍道教室》一書中提到的:"... ...透過劍道來鍛煉身體,把劍道發展為優秀體育的一環。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該使劍道淪為被禁止的劍道。應該使其成為能與人生的目標相關連的,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劍道並將其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