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市南郊13公里處。這裡青山綠水,萬像生輝,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國家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郭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AD493年),嗣後歷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在這裡行船那嘎了南北長達一公里、具有兩千餘座窟龕和十萬餘尊造像的石窟遺存。這歷時500多年的營造過程中,包含北魏和盛唐兩個造像的高潮階段。至今,保存在伊闕兩山的這數以千計的像龕,絕大多數都是這兩個時代的文化遺產。

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的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佞佛的歷史情態。這些形制瑰異、琳瑯滿目石刻作品,代表著石窟寺藝術流入洛陽以後最早出現的一種犍陀羅佛教美術風格。因此,它們是中國傳統文化餘域外文明交匯融和的珍貴記錄。



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盧舍那像龕一組尺度宏偉的藝術群雕琢最為著名。這座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暢開式像龕,以雍容大度、氣勢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用一周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流韻綿長。

由於石窟雕刻恢弘壯觀、博大精深的藝術氣象感染著祈求人生幸福的芸芸眾生,以佛教造像為主體的龍門地區便吸引著眾多善男信女慕其名望的留連。今日龍門東山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即是武周時代封建王朝為安置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遺身而建立的佛教院寺。在以後地一百年中,香山寺法音綿力、香火熾盛,以致中唐時代享譽中外的地文化名人白居易竟以居士情節與滿和尚等人結為“香山九老”唱酬餘該寺的堂上林下、晨煙夕藹。會昌六年白居易卒於洛陽履道裡故居,遺名葬於香山寺和滿大師塔側。今日香山寺北側的白居易墓園,便是各界來賓憑弔這一歷史文化名人的最佳場所。

龍門石窟這些洋溢著信仰情感的文化遺產,其極具異域格調的外在形態和充斥著人文意識的內在涵養,是古代社會廣大人民對現實世界充滿祈求意願的物質折射。是中華民族嚮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絕的創造力,透過這一遺響千載的人文景觀可以得到透徹的解說。



住宿:
     龍門石窟距洛陽市中心僅12公里,石窟附近無不需要留宿.可住九州賓館、西關旅社、天香飯店、花城飯店。九州賓館位於火車站附近,原是洛陽市政府的執行所。可從火車站坐81路車遊龍門石窟。其他三個飯店,住宿較為大眾化。

交通:
     可從火車站前乘一日遊專車到景區;乘81、53、60路公交車也可到,車程約40分鐘。

美食:
     龍門石窟最具特色的是洛陽水席,主菜以湯菜為主,吃一道換一道,如流水一樣,因此得名.曾傳入皇宮,是洛陽請客首選.可到老城的耀耀、真不同、賓湖、洛陽酒家品嚐。
    還有“不翻湯”,已有百年曆史,遍及景區及洛陽大街小巷。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