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日本繩紋文化

日本繩紋文化

  大約在沖積世的初期(距今10000至8000年以前),日本進入繩紋文化時期。繩紋文化是由繩紋陶器而得名。這一文化延至公元前3世紀,分佈於北海道到沖繩的日本全境。根據陶器的發展階段,繩改文化被劃分為早、前、中、後、晚五期。繩紋文化時期是日本的新石器時代。
  繩紋時期,日本人的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金屬器尚未出現。在繩紋早期多見打製的石斧、石簇、石槍等。「擦截石斧」在北海道和東北地方開始出現。繩紋前期還是打制石器佔多數,繩紋中期以後磨製石器逐漸增多。關東、中部地區在繩紋前期和中期,流行棒狀磨製石斧;繩紋後期和晚期盛行磨製的「定角石斧」。  
  陶器的創造和使用是繩紋時代人們的重大成就。用粘土燒製成各種炊具和容器,意味著當時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繩紋陶器採用泥條盤築法製造,器形和花紋、陶色在不同時期和不向地區具有不同特色。繩紋早期尖底缽形器居多,花紋在早期之前葉;以南關東為中心流行燃系紋。中葉,以西關東為界,東部流行沉線紋,西部流行押型紋。繩紋前期以平底的圓筒形陶器、缽形陶器為普遍,口緣為波狀。裝飾在東西日本有差異;前期之初,東部流行繩紋,西部流行爪形紋,不久兩種花紋同時在全國流行。摻雜纖維的陶器在東部日本盛行。繩紋中期的陶器一般器體大,裝飾複雜,表現了強烈的地方特色。北海道流行圓筒形陶器,東北地方盛行大木式陶器,中部地區勝阪式陶器發達,九州則分佈阿高式陶器。繩紋後期,全國盛行磨消繩紋陶器,器形多樣,如壺、盤、甕、缽、土壇等。繩紋晚期,東北地方以飾紋精巧的龜岡式陶器為典型,西日本則以無紋陶器為代表。
  繩紋時代,人們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捕魚與採集。從橫須賀市夏島貝家的最下層發現的很多禽、獸、魚骨來看,捕捉禽獸的工具主要是弓箭和石槍、石簇。從千葉縣安房郡加茂遺址、福井縣三方郡鳥濱遺址中還發現了屬於繩紋前期的木弓。在繩紋晚期的青森縣八戶市是川遺址中的木弓中,有的是兩根木頭合起來製造的,有的是上面纏有樹皮、塗以朱漆。說明在繩紋晚期,狩獵和制弓技術有很大發展。  
  捕魚同狩獵一樣,在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當時人們使用的漁具有:魚鉤、魚叉等。魚鉤和魚叉大都用鹿角或野豬骨製成,在其上端刻有倒刺,以防被叉上或咬鉤的魚類脫鉤跑掉。魚網雖未直接發現,但在沿海的繩紋遺址中發現了用陶片和石頭製成的網錘,在中期以後的遺址中發現的更多,說明這時人們已能用魚網捕魚。在千葉縣加茂遺址中、發現了隨同前期陶器出土的獨木舟。可見繩紋前期人們已能乘獨木舟出海捕魚。  
  貝類是最易捕捉的水產,對當時人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這從貝家的數量和規模中可以說明。貝家是人們擲棄在村落周圍的貝殼和獸骨、魚骨以及石器、陶片等各種垃圾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在日本,已發現貝家1900處。其中大約90%是繩紋時代的,彌生時代的僅佔10%。干葉縣市川市的姥山貝家是面積達1300平方公尺的貝家群。貝家裡埋沒著豎穴或房屋遺址和各種生產、生活用具。團此,它是考察繩紋時代和彌生時代歷史的重要遺存。  
  採集在繩紋時代的經濟生活中仍占重要比重。人們採集植物的根塊、野果來補充食料不足。如從夏島貝家中即曾出土炭化的核 桃,再如,在福井縣三方郡鳥濱貝家中發現了—個遺址,最下面是核桃、橡子;栗子等野果堆積層,其上面是淡水魚骨層,蓋在色骨上面的是貝層。  
  水稻的發源地是中國,這一論點從考古學上可以證明。目前中國發現有關新石器時代的稻作遺存,包括炭化的稻穀、稻米、紅燒上中保存的稻殼和稻草、陶片上的稻穀印痕,長江下游發現12處(如浙江余姚河姆渡),中游12處(如湖北京山屈家嶺等),其他還有華南,西南等地區,共達30多處,時代從公元前4500年至1000年以前。(注31)一般認為,日本的稻作農耕來自中國。  
  水稻傳入日本的路線有三條,即一是從華南、華中經海路直接傳入,二是經西南海路傳入,三是由陸路(河北、遼寧)或海路(山東)到朝鮮半島後,再從朝鮮半島南部傳入。其中從地理上看最妥當的是第三條即經由朝鮮半島的路線。因為在北九州地方伴隨出出的大陸系統磨製石器(有柄石劍和石簇、柱狀片刃石斧),除朝鮮半島外沒有發現過,府時從長崎縣山寺和原山遺址、廣島縣名越遺址中發現了印在陶器上的稻痕。又從福岡縣板付水田遺址中發現了印在「夜臼式土器」(繩紋末期的深缽形陶器)上的稻痕和100多粒炭化米。奈良縣唐古遺址中也有炭化米發現。在繩紋晚期的遺址中還發現了打制和磨製的石刀,這種摘稻穗用的石刀在朝鮮和中國遼東半島和華北都有出土。這樣,我們可以推測,掌握水稻栽培的人帶了稻種和生產工具,從朝鮮半島南部越過對馬海峽,將水稻耕作技術傳到日本。不過最近一般傾向「華中說」,即長江下游經東海而傳人朝鮮和日本,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0世紀前後,或許要更晚些。因而繩紋晚期稻作農耕的出現及彌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於海上交通而輸入的,除稻米之外,石製和木製農具的種類、使用方法,都可以從長江下游的遺物裡找到淵源。
  關於水稻傳入時間,據日本人研究,其上限是在繩紋時代晚期後半(注33),首先傳入北九州的北端,所以說北九州是日本水稻的誕生地。我們從戰後發現的板付、登呂兩大水田遺址來看,當時的水田很有規劃,有較完善的灌溉系統,具有現代水田的雛形了。  
  繩紋時代人們居住在自己建造的豎穴式房屋之中,但也有利用自然山洞和巖下作為住處的。豎穴式房屋是從地面下挖50公分左右,四周用幾根木柱支撐屋頂。房屋的平面形狀為圓角方形、方形、梯形、圓形、橢圓形等。前期以後,室內中央設有爐灶。豎穴式房屋和由豎穴式房屋組成的村落遺址,在日本發現多處。這些遺址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當時氏族公社的社會面貌。茨城縣花輪台貝家是屬於繩紋早期的遺址,在這裡發現5所豎穴式房屋遺址和陶器。房屋遺址有重疊的,陶器也有繩紋和無紋兩類。由此推定,花輪台遺址是經由兩個時期的居住區。一個時期只有二三所房屋,一屋中居住四五個人。在干葉縣市川市姥山貝家的一所豎穴式房屋中發現成年男女遺骨各兩具和小兒遺骨一具。姥山貝家是繩紋中期的遺址。從這一豎穴,可以推定前期豎穴式房屋居住的人數和生活情景。一所房屋按居住四五個人計算,二三所房屋只有十幾個人。繩紋早期的村落大都在丘陵和台地頂端或斜坡上,一般規模小,延續時間短,這是當時人們為了尋找食物不斷遷徒的緣故。這種小型村落是氏族的聚居區,豎穴式房屋是氏族公社成員的住處。  
  前期村落規模較大,延續時間較長。橫濱市南掘貝家是繩紋前期的遺址。遺址位於台地的南坡上,佔地面積5000平方公尺左右。從這裡發現50所大小基本相等的豎穴式房屋遺址。房屋有重疊的。有的房屋被貝殼層埋沒。出土的陶器分為三種形式。可見村落持續時間相當長,日本學者認為約為300年左右。遺址中央有南北約60公尺,東西約35公尺左右的廣場。廣場中間只有一個大石 盤。房屋圍繞著廣場,以馬蹄形排列著。由此可以看出,廣場是討論當天生產,分配勞動果實以及開會、祭祀的場所。大石盤是共同使用的碾磨工具。在這個村落中人們過著共同勞動和分配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上述原始共產主義生活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的蛛絲馬跡,在當時的麼偶和《古事記》、《日本書紀》的神話中也能找到。土偶塑造帶有乳房和妊娠的婦女形象,說明當時人們對婦女的尊重。《古事記》中八干矛神到高志國沼河比賣家求婚的神話,反映母權制下男方到女方處結婚的婚姻關係。又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記載的高天原的天照大神是女神。「神話中的女神的地位表明,在更早的時期婦女還享有比較自由和比較受尊敬的地位。」
  原始共產主義生活在中期以後的村落中更能清楚地看出來。繩紋中期以後的村落規模大,延續時間長。長野縣的尖石遺址是繩紋中期氏族公社的村落。遺址位於海拔1千多公尺的八岳山麓,中間以小山谷為界,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山谷南面是有廣場的大村落。廣場在中央,豎穴式房屋在廣場四周,以馬蹄形並排著。房屋有33所,爐灶有38處。山谷北面是有28處房屋遺址的小村落。從村落的組成情況和位置分析,山谷南面的村落可能是個母氏族,而山谷北面的村落可能是南面母氏族派生出來的女兒氏族。這樣看來,尖石遺址可能是南北兩個母女氏族組成的胞族的聚居區。胞族是宗教性和軍事性的集團。幾個姻親胞族又組成部落。氏族——胞族——部落是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社會組織系統。這一時期由于氏族制度日趨發達,親屬間婚姻禁例也越來越複雜,因而兩個氏族間的群婚便不可能了。於是群婚制逐漸被對偶婚所代替。對偶婚是一個男性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一個女性在許多丈夫中有一個主夫。不過,當時的這種對偶婚本身還極不固定。  
  繩紋時代人們穿的衣服是用獸皮和植物纖維的編織物製成。在宮城縣山王遺址中曾發現這種編織物的斷片。裝飾品有手鈞、項鏈、髮飾、耳飾、腰飾等。手鐲多用貝製成,也有木製和土製的。項鏈是把貝、石、玉製品串聯起來製成的。中期和後期出現硬玉製的小珠、大珠、勾玉(曲玉)。耳飾有塊狀耳飾、滑車形耳飾、臼形耳飾,用玉、石、骨、牙、土等製成。髮飾有骨制的。腰飾有鹿角制的。當時人們有拔齒和研齒的習俗。成年人拔掉犬牙或門牙。拔齒的習慣盛行於繩紋後期和晚期。研齒是把門齒研磨成帶溝的叉子形狀。  
  葬式一般為屈肢葬。繩紋中期以後出現伸肢葬,葬在住居附近,後期有了公共墓地。從有的墓葬中發現,在屈肢葬的屍體胸部放置大石塊或頭部扣上深缽,這可能出自對死者魂靈的恐懼心。中期以後出現甕棺葬。甕棺一般葬幼兒和骨化的成年人。後期和晚期在北海道、東北地方出現環狀列石墓和積石墓。繩紋時代的墓葬比較簡單,沒有特殊設施,隨葬品多繫上述裝飾品,迄今沒有發現厚葬的特殊墓葬。這也說明了當時人們過著平等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生活。  
  繩紋時代及其以前,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災害無能為力,對於變萬化的自然現象迷惑不解,於是產生了依賴自然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人們相信「萬物有靈」,求靈保佑。他們製作人物、動物、山形土偶和各種土版、巖版及精製的石棒、石創作為崇拜的對象或祭具。當時人們「來世」觀念還很不發達,如對屈葬的屍體上放置石頭,或使屍體抱住石頭等,反映了人們相信人死後的靈魂存在;為防止其「重歸」而做了種種處置。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