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旺達雅瑪塔大屠殺紀念館
盧旺達大屠殺發生在位於非洲中部的盧旺達,時間是1994年4月6日開始——1994年6月中旬結束。胡圖族的政府軍與圖西族的盧旺達愛國陣線之間所發生的武裝衝突,是一場有組織的大屠殺,也叫做盧旺達內戰。當時據說在這場武裝衝突中遇難人數超過一百萬人。
背景
1890年到1918年時盧旺達為德國殖民地,1918年到1962年為比利時殖民地。白人殖民者以圖西人膚色較白,平均身高較高、舉止更為優雅為由[來源請求],讓占人口少數的圖西人(約18%)統治占人口多數(約80%左右)的胡圖人,而在比利時人離開後,卻又將政權交給了胡圖人,因而埋下日後種族屠殺的原因。
1962年獨立後,政府也未妥善處理種族問題。
在20多年的時間裡,盧旺達政府一直對圖西族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在大屠殺前的三年裡,國家控制的媒體甚至把圖西族人等同為國家的敵人,大力加以鞭撻,煽起胡圖族人的恐懼和仇恨。一家受到黨政軍多名要人支持的RTLM廣播電台,在大屠殺前9個月,宣傳對圖西族人的仇恨,甚至公開宣布要被消滅的人的名單。
導火線
1994年4月6日,載着盧旺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法語:Juvénal Habyarimana)和布隆迪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Cyprien Ntaryamira)的飛機在盧旺達首都吉佳利(Kigali)附近被擊落,兩位總統都罹難。有傳聞擊落客機的人是圖西族遊擊隊。
屠殺
屠殺地附近未掩埋的屍體
遇難者的頭骨顯示生前遭受砍殺和暴力
屠殺從首都吉佳利開始擴散到全國每個角落;從4月6日到7月初的100天,約有100萬人被屠殺,其中大部份是圖西人。另外還有200萬人流離失所。
7月,盧旺達愛國前線RPF與鄰國烏干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旺達首都吉佳利,擊敗了胡圖人政府。200萬胡圖人,其中一些參與了屠殺,由於害怕遭到圖西人報復,逃到鄰國布隆迪、坦桑尼亞、烏干達、和扎伊爾(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千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
國際反應
由於美國此前在索馬里進行的干涉行動因當地勢力的一致抵抗,並且失敗,還遭到了一些歐洲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譴責,因此並不想派軍介入這場衝突。 英國則一向與美國共同進退;中國和俄羅斯則持旁觀者心態。
後來聯合國被迫說服其他國家伸援。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嘗試收容難民。加拿大、以色列、荷蘭和愛爾蘭也提供了一些援助。
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救援組織亦無懼炮火,到達當地,拯救平民百姓。
審判
聯合國在坦桑尼亞的阿魯沙成立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審判高級政府官員或軍人。盧旺達政府則負責較低層級的領導人或平民。根據盧旺達政府通過的法案,2004年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法國在大屠殺事件當中所扮演的角色。
2006年11月,法國國防部同意解密1百多份與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有關的絕密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