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歲時節令的神靈傳說

歲時節令的神靈傳說

中國民間保存有各種各樣流傳已久、相沿成俗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及其相關的風俗習慣與道教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是源於道教的傳說,甚至純粹是道教節日。現將目前尚存並在民間仍有一定影響的歲時節日中有關道教傳說標舉如下,從中不難看出道教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快樂的節日,期間充滿了與道教人物誕辰有關的神仙傳說和風俗習慣。正月初五,傳說是米神娘娘的生日,不能淘米做飯,將米煮熟是大不敬,此說在湖北農村尤為流行。這一天,還是財神玄壇趙公明的生日,商家和企業財源廣進;吃好穿好的人們在這一天都要早早起床,以鞭炮、鑼鼓和三牲酒席去迎接他的到來。這一天夜裏合家要吃湯圓,因為湯圓形似“元寶”,又叫“進元寶”,據說這象征財神爺恩賜的財寶。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道教經典說他曆經三千二百劫,“漸入虛無妙道”,又經過一億劫,才修成了玉皇大帝;還說他是元始天尊的後代,是太上老君送到人間去的。因此,對這位“總領宇宙主宰之君”的誕辰誰也不敢怠慢。這一天,各地宮觀要舉行神仙大會,善男信女紛紛到宮觀去叩頭進香。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新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又稱“上元節”。道教說,天、地、水為三元,又稱三官,主管人間的禍福、鬼神的升轉,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三官生日,正月十五就是天官大帝的誕辰。這天,道觀常常舉行齋會,善男信女也要去三官殿堂進奉香火。正月十五還是廁神紫姑的祭日,人們擺上供物,迎請紫姑,向她占卜蠶桑農事和吉凶禍福。

二月來臨,春暖花開,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聖誕。這土地神與民眾最接近,他能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因此每逢二月初二,民眾莫不燒香供祀,頂禮膜拜。在清顧鐵卿《清嘉錄》中記錄鄉民慶賀土地神生日的場面:“官府謁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獻。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厘。”這種場面今天是難以見到了,現在,偏遠的農村也還保留有這種祭祀習俗。

三月清明是中國的又一傳統節日。民俗活動主要是掃墓祭祖、踏青戴柳。在浙江農村,清明節除了祭祖、踏青之外,還要祭蠶神。道教稱蠶神為“玄名真人”所化,據說,靈寶天尊憫人間苦樂不均,衣無所得,乃命玄名真人化身為蠶蛾,教民養蠶織衣,村民感德,立祠奉祭。

五月初五端午節來臨。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就全國習俗而言,認定端午起源于屈原和紀念屈原者為多。但一些學者考證認為,在《晉書》上未見有關端午節的記載,該節的形成可能與道教祭祀水神或龍神而舉行的神祭有關,並舉例論證說,江西端午劃龍舟比賽前有請龍、祭龍儀式。這種說法雖屬一家之言,但至少說明端午節與道教仍有一定關聯 。

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鬼節”。中元節是道教神地官大帝誕辰和“赦罪之辰”。這一天鬼魂都會出來,或到人間看望子孫後代,或搗亂給人帶來災異,這是鬼的節日,所以人們要在這一天祭祖、上墳。中元節在民間頗受重視,祭祖、上墳的習俗至今仍在南方各省保留著。

八月十五中秋節,有祭月、拜月、吃月餅之俗。道教徒認為,這天是太陰朝元之辰,應守夜焚香,祭拜月神。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有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放風箏、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這一節日的起源傳說也與道教有關。據南朝吳均《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道士費長房遊學數年。費對桓說,九月初九你家中有災難,應趕快回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禍乃可消。桓聽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暴死。後人沿襲成俗,為避免災禍,在重陽節登高飲酒,遍插茱萸。

十月十五下元節,是水官大帝誕辰,也是水官解厄之日。是日,宮觀建醮解厄,民家則多備豐盛菜肴,享祭祖先、神靈,以祈福祿 。

十一月的冬至又稱“冬節”,家人團聚,備辦佳肴,祭天祀祖。民間至今仍重此節,如浙江杭州等地有“冬至大如年”之說。為什麼此節如此受到人們重視呢?原來冬至是道教元始天尊的的誕辰,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的神靈,是萬神之主,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人們當然不敢馬虎。

臘月二十三祭灶節,習俗是將灶神送往天上的祭祀活動。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至人間監督善惡之神,一旦發現令他不滿的行為,就暗地裏記上一筆帳,等到臘月二十四他就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作一次總彙報,然後降災殃於有罪之人。因此人們在這一天要在灶間擺上豬頭和酒肉,燒香上供,祈願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以上是受道教傳說影響的歲時節日,可以發現:一部分歲時節日本身就是道教的節日,只是因為有了民眾的參與,增加了世俗的內容,不再局限於某一神祇的誕辰祭祀活動,從而演變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了;另一部分傳統的歲時節日是因為有了道教傳說和祭祀儀式的參與,從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