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騎兵的興起和衰落

中國騎兵的興起和衰落

  無疑中國曾經擁有世界最強的騎兵,蒙古弓騎兵。
  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軍隊,其長處在於強大的機動能力和衝擊能力。中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中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徵,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那時的戰爭比的是陣法,比如周滅商的牧野之戰中,雖然商軍10倍於周軍,但商軍中的奴隸們臨陣倒戈導致商軍陣型大亂遂一敗塗地。那時的戰爭沉悶得很,軍隊每行十數步就要停下重新整隊,節奏非常緩慢。
  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代之後,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面戰,轉向更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出現了,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北方少數民族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為北方少數民族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裡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了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里」,李牧用萬餘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10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5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40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劉邦也曾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而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韓信在列背水陣破趙之戰中也是用2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使得戰場情形立即逆轉。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當時秦軍已是採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了對騎兵使用的論述。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時期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30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只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
  到了漢朝時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10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採用迂迴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兩人各帶5萬騎出擊,以步卒數10萬、馬10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2千餘里,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千古佳話。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僕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40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採用了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作戰。當漢代的騎兵技術和馬匹數量達到匈奴水平之時,匈奴的末日便來到了。當漢軍普遍裝備鐵甲和鋼刀的時候,匈奴由於不產鐵,他們的箭頭都是牛馬骨或者是魚骨削制而成的,國力的懸殊對比造成了匈奴勢力退出亞洲的局面。
  騎兵的壯大時代,戰爭十分頻繁,三國歷史自不必談,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就是民間流傳的五胡亂中華),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中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27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60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鍾離之戰中魏軍80萬中有騎兵24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中國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馬鐙在西晉出現。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了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能更有效地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衝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重裝鎧甲,重騎兵防護力強大無比,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衝擊力。當時的騎兵遠程武器還是弓箭;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
  在隋唐和五代時期,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6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僕管理,監牧馬5千以上為上監,3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唐代的騎兵最為強大。盛唐時期的大唐騎兵完全可以同突厥騎兵作正面對抗,而且勝率極高。這和唐代盛行的擊劍遊俠風氣密不可分,總體來說,隋唐和五代時期的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不像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面攻防更多依賴步兵。結束了五代十國戰亂之後的宋、金時期,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崛起,成為漢族王朝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高潮。首先說宋朝。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武功極為不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在後唐,五代時期崛起的少數民族佔據了西北的產馬地區(河套平原等等)。所以宋無論是通過在邊地買馬、換馬(用物資)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騎兵的需要,所以從來都沒一支強大的騎兵。到了南宋時更糟,連殿前司(即皇帝禁軍)的騎兵都有五分之一沒馬可用。宋代作戰講究陣法,基本上都是把騎兵佈置在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做策應或掩護側翼。如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把主力步兵結合戰車,在中間布成密集陣勢,騎兵佈置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承擔防禦敵軍騎兵的任務。宋的戰法與歐洲早期的騎兵運用方式相似: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用騎兵來鞏固兩翼。事實上這種陣式,騎兵成了步兵的輔助力量,用於克敵制勝的核心是步兵陣,說到底這也是缺乏馬匹的無奈之舉。
  在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較強大的武力,軍隊中以騎兵為主力作戰。遼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借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金兵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金國有著名的「拐子馬」,在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在平原上對宋軍作戰有著很大的優勢。這一時代的騎兵,北方少數民族以騎兵為主,他們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國人似乎喜歡這種武器,當時宋代有民謠:他有金兀朮,我有岳元帥;他有「拐子馬」,我有麻扎刀;他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向輕裝,著少量護甲,以獲得更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就以戰鬥力強著稱。
  斡難河邊興起的蒙古民族將騎兵技戰術發展到冷兵器時代的巔峰階段。在這一時代,蒙古騎兵在人們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徵: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制,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征,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練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家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軍隊,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廣大土地,在東方消滅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了花剌子模(阿富汗),征服了俄羅斯草原,打敗了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如果不是蒙古大汗這時死了,恐怕整個歐洲都會臣服在蒙古的鐵蹄之下……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6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里。在征服波蘭的戰役中,蒙古人進行的戰略迂迴,對於歐洲人而言是夢幻般的機動能力。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製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準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拚殺中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等。在護具方面,蒙古人以皮製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如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了更大的機動性。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快、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50至100公里,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300至400公斤,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一個食物來源是掠奪)。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其人民生長在苦寒之地,對於惡劣氣候的忍耐力極強,物質條件要求很低,有著一般農耕民族無法比擬的戰鬥力。
  從隋唐到蒙古時代,中國的騎兵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尤其是蒙古人不僅進行了騎兵戰術的革M,連蒙古馬也取代了內陸漢人土產的馬。但是諸行無常,從宋開始正式將火器引入武器行列中,這就為騎兵的衰敗揭開了序幕。   騎兵的沒落時代
  明、清以後火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曾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日漸式微了。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它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名將戚繼光創立了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這一時期還發展出了先以火器(火炮和火槍)轟擊(火力準備)、繼以騎兵衝擊、步兵跟進的戰法。歐洲直到拿破侖時代才發展出相類似的戰法。到了清朝,清朝自以為以弓馬開國,其開國時的女真仍是傳統意義上的騎兵,沒有什麼發展,加上不注重火器,便中國最終落到了被列強任意欺負的境地。當時已是火器的時代,騎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騎兵基本上喪失了在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台,直到其後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了歷史,只在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  
  縱觀中國騎兵的發展史,從騎兵的誕生之日起就領先於全球。騎兵戰術及其武器裝備的發展直至沒落,正印證著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腳步。明朝以步兵為主的軍隊擊敗騎兵為主的元朝,正說明了中國火器研究和應用的偉大成就。在明代,其軍隊中火器的配置不僅超過日本,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歐洲國家。北京的御林軍中神機營(火槍手部隊)人數是騎兵的數倍,連被稱為「流寇」的李自成大軍也裝備著大量的火炮和火槍。可惜的是封建王朝的統治和壓迫,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緩慢,晚清堅持的「騎兵傳統」和故步自封,終使中國淪落為愚昧落後的半殖民地國家。這一大遺憾直到現在,仍使我們在現代科學技術上同西方相比還有很大的不足。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