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利工程
長江三峽的工程,自1996年進行自今,於今年12月上旬開始第二次截流工程,此次導流明渠截流,是要將長江水“攔腰截斷”,所以合龍前的水流落差高達4米多, 相當於一層樓,而流速也更大。三峽水庫初步定於明年4月份後開始蓄水,6月份蓄到初期蓄水位即海拔135米,以後將逐年提高水位,最後水位將達海拔175米。由於長江水位大幅提昇,許多著名古城如奉節、黃陵廟、屈原祠、白帝城、石寶寨都將逐漸淹沒,整個三峽工程預計在二○○九年完工後,年發電將達八百四十七億瓩小時,並可同時發揮防洪、航運與供水等多重效益。面對這個消息,相信許多有心於文物保存及充滿歷史情懷的的人士心中總是存有一絲遺憾,在於民生發展與自然歷史景觀存在之衝突,而今而後,突留遺憾,卻無法挽回了。這種情形,與李鵬在工地致詞時表示,「三峽工程是世界工程建設上的一個創舉,自古以來,水治則國治」的說法,形成了莫大的捍格。
長江的水利工程,傳說在大禹時期便有「鑿三峽、治雲夢、通三江、定震澤」,使長江“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進入封建時期後,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進行了長江下游的運河工程,《史記‧河渠書》記載:自禹之後,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中者所指通鴻溝江淮之間的便是吳國所築的邗溝,形成之後中國南北大運河的開端。另外四川李冰的修建的都江堰,便具有防洪、灌溉、航運等功能,成都平原不再氾濫後開創了“天府之國”的美稱。秦國開鑿靈渠,漢代修塘堰,三國時期則有曹魏修七門堰、吳塘,兩晉時修荊江大堤,唐宋後,興建南北大運河,在長江下游則新興了許多塘、堰、渠,圩田遍佈,水利網絡發達,帶動了江南民生之發展。
觀看中國歷史,水利影響國際民生甚鉅,在於中國乃為一以農立國的國家,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分析唐末時,中國社會經濟文化重心之南移之因,首要便是北方水利之不修,錢先生認為水利乃在人為,但北方由於兵亂、蕃鎮割據,導致河工不修,黃河改道、氾濫頻繁,民不聊生;反觀江南,圩田遍佈,重視水利之興修,而有「蘇常熟,天下足」之諺,甚至百年間無水災。
因此,不可否認長江三峽大霸工程,有其重要性及急迫性,但是先仍需縝密的規劃,避免重蹈葛州霸失敗的覆轍,並將對環境的傷害減到最低。其實這種人文景觀與生存的衝突,時常存在。當局者往往會往現實面去想,以解決民生為要。像北京當年為開闢外環道路,便利交通,不惜將北京古城牆全部摧毀,當代建築大師梁思成掩面痛哭,大聲疾呼,希望政府能三思而後行,但政府為了發展還是做了,一直到最近幾年,北京政府才感覺到當年之不智,卻也無法挽回,只好建起「仿北京城牆」,來安慰安慰了。
長江三峽的工程,是智或不智,意見分歧,就只有留給後代子孫去評判承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