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梁海戰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在明抗倭援朝戰爭中,中朝聯軍在露梁海域圍殲侵朝日軍的大規模海戰。
明萬曆年間,日本國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全國。但國內仍有一些擁兵自重的封建主難以控制。為了緩和國內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豐臣秀吉把國內的注意力引向國外,制定了佔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作為第一步,向朝鮮提出了「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朝鮮政府的拒絕。萬曆二十年(1592)四月十三日,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壬辰戰爭」。日本侵略軍乘大小艦船700餘艘,由對馬島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陸,分北、南、中三路發起進攻。只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朝鮮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於是,朝鮮王遣使向明朝求援。朝鮮是我國的友好鄰邦,唇齒相依,且「關白之圖朝鮮,其意實在中國。」鑒於這種情況,明朝廷遂決定發兵援朝抗日。萬曆二十年(1592)十二月二十三日,明軍入朝參戰。翌年初,連克平壤、開城。四月二十日,收復漢城。日軍退據南部諸道,並提出議和。不久,實現了停戰。這年八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東南會戰後,侵朝日軍被壓縮在東南沿海的順天、泗川、南海一帶。十月,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死訊傳至朝鮮,日軍全線撤退。當時,盤踞在朝鮮東南一隅之日軍,除駐蔚山之第一軍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萬餘人,其撤退部署是:東部駐西生浦、梁山、竹島各部,於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結,候船返國;中部居昌之敵,就地上船逕返本國;西部駐順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待東部日軍撤離後,分頭到巨濟島集結,再乘船回國。
此戰,在整個露梁海戰中,日軍死亡人數以萬計,第五軍主力幾乎悉數就殲,艦船也幾乎全部覆滅,其中200艘是在退潮時擱淺,被焚燬的。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海上殲滅戰。 露梁海戰是在近400年前由中朝水軍單獨進行的,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為目的的海上戰役。
這次戰役給侵朝日軍以殲滅性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中朝聯軍水師在這次海戰中,密切配合,善於準確判斷情況,並根據敵情變化,及時調整部署,迅速轉移兵力,依托島岸,隱蔽待機,適時出擊。先對一部從海上撤退的敵軍實施嚴密封鎖,迫其求援;在另一部敵軍來援時,又迅速斷其退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實施夾擊,達到了全殲敵軍的目的,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中朝兩國水師在統一指揮下,密切協同,英勇奮戰,是露梁海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朝鮮水師統帥李舜臣身先士卒,中國老將鄧子龍奮不顧身,都在激戰中英勇犧牲;李舜臣犧牲後,其子仍「麾旗督戰,向前不已」,表現了中朝兩國軍隊勇敢善戰,前仆後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