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楚德湖戰役

楚德湖戰役

  1242年4月11日(俄曆5日),羅斯軍隊同德意志立窩尼亞騎士在楚德湖南部冰上進行的一次會戰,又稱冰上激戰。此次戰役羅斯以全殲侵略者而告終。
  1240~1242年,德意志十字軍騎士及丹麥和瑞典的封建主乘羅斯抗擊蒙古拔都汗軍隊而遭到削弱之機,加緊侵略羅斯西北部的領土。1240年,瑞典軍隊企圖奪取涅瓦河口,但被羅斯軍隊擊敗。差不多與此同時,立窩尼亞騎土團十字軍騎土侵入普斯科夫公國,奪取了伊茲博爾斯克,並圍攻普斯科夫。因貴族和特韋爾季拉‧伊萬科維奇將軍叛變,普斯科夫陷落。德意志騎士在普斯科夫及其郊區建立起殘酷的恐怖統治後,繼續進軍諾夫哥羅德公國。1240年,德意志騎土佔領科波里耶村,並就地築起要塞。他們憑藉要塞殘酷掠奪居民,洗劫羅斯村莊,鐵蹄所至直達諾夫哥羅德郊區。十字軍騎士企圖奪取羅斯的卡累利阿和涅瓦河沿岸領土。諾夫哥羅德人奮起反抗侵略軍,但這一鬥爭最初是自發的。當時,統治諾夫哥羅德公國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公在涅瓦河擊敗瑞軍之後,因同畏懼其權力增大的諾夫哥羅德貴族發生爭執而離開諾夫哥羅德,遷往佩列亞斯拉夫利定居。但嗣後,根據諾夫哥羅德市民會議請求,他重返諾夫哥羅德治理公國,並於1241年率領諾夫哥羅德人、拉多加人、伊若爾人和卡累利阿人聯軍將騎士團逐出科波里耶。弗拉基米爾~蘇茲達利的幾個團前來歸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率眾向伊茲博爾斯克和普斯科夫推進,奮勇強攻,連克兩城。收復普斯科夫公國後,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為保障羅斯西北邊境安全,率軍進入騎士團領地作戰。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選定這一地域展開戰鬥隊形和進行交戰,是因為他分析了騎士軍的戰術特點和雙方軍隊的長處和弱點;沃羅尼卡緬島遍佈溫泉,春季岸邊冰薄,可能經不住身著笨重騎士盔甲的立窩尼亞條頓軍隊的重壓。騎士軍通常採用“楔形隊”進攻。採用這種隊形時,大部分騎土居前,兩翼薄弱,易受攻擊。亞歷山大發揮羅斯軍隊步兵的優勢,企圖兩面夾擊,決定把三分之二的兵力用於攻擊敵軍兩翼,以三分之一的兵力為中軍。羅斯軍隊各團(共1萬5千~1萬7千人)編成交戰隊形:人數不多的弗拉基米爾徒步民軍居中,由前衛團、弓箭手和投石手組成的弗拉基米爾輕騎兵在前,諾夫哥羅德徒步民軍分左翼、右翼兩團配置在兩翼側。大公親率騎兵武士隊、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貴族武土隊在左翼團後側設伏,騎土軍得到丹麥和波羅的海沿岸各主教的騎士和武士(士兵)的加強,編成“楔形隊”(共1萬~1萬2千人)。
  4月11日拂曉,騎士軍對弗拉基米爾前衛團發起攻擊,將其擊潰,並從行進間突破羅斯中軍,但在岸邊卻與兩翼團形成激烈的白刃格鬥。羅斯步兵用鉤鏈槍將騎士拉下馬,用斧子砍死,或用狼牙棒、短槌擊昏後,再用靴刀殺死。羅斯軍隊強大的兩翼團使騎士軍無法機動。武士隊伏兵四起,使騎土軍陷入重圍。騎士軍主力被壓縮在一塊狹小的湖區,四面受敵。冰層承受不住重勞騎士的壓力而破裂,許多騎士搦死,僅少數得以突圍遁逃。羅斯騎兵在冰上一直追擊到蘇博利奇岸邊,將侵略者全部殲滅。
  冰上激戰是中世紀著名戰役之一,是合圍敵軍的典型戰例。當時,騎土軍在會戰中遭受的損失是重大的,約500名騎士和數千名武士被擊斃和被俘。羅斯能在楚德湖上的會戰中獲勝,其原因在於:軍隊組織體制和戰術先進(善於使用步兵),羅斯官兵作戰英勇頑強,以及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具有卓越的統帥才能。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善於利用地形,在選擇戰鬥隊形時能考慮雙方軍隊的長處和弱點,在會戰中能組織戰鬥隊形的各要素密切協同,並能對敵實施跟蹤追擊。楚德湖大捷具有歷史意義,它遏止了德意志侵略者為征服羅斯領土並使其殖民化而進行侵犯,在許多年內保障了羅斯領土西部邊境的安全。1243年,立窩尼亞騎士團求和。雙方以交換戰俘和騎士團不再繼續東侵為條件締結了和約。在冰上激戰影響下,立陶宛和北方沿海地區各族人民反對十字軍騎士的鬥爭進一步得到加強。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去世後被俄國教會尊奉為聖人,俄羅斯人民一直沒有忘記這位卓越的統帥。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政府頌命令設立以亞歷山大的姓名命名的勳章,以獎勵那些戰功卓著的軍官。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