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征服
西元七至八世紀時,阿拉伯帝國形成後),哈里發為了擴大其統治範圍,以“傳播伊斯蘭教”和“展開反對異教徒的聖戰”為藉口,強行吞併西亞、北非和西南歐大片領土的行動。這場戰爭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634~656年)從征服拜占庭和伊朗開始。這兩個國家在602~609年間長期進行戰爭,彼此都已削弱,又兼國內矛盾重重,遂導致異族入侵。633年秋,三支阿拉伯部隊各有士兵七千五百人,從阿拉伯半島出發,途經敘利亞沙漠,侵入巴勒斯坦和敘利亞。636年,阿拉伯軍隊由瓦立德率領又向伊拉克、敘利亞進發,首先攻克加薩尼王朝都會巴士拉,並在耶爾穆克河畔戰敗拜占庭軍。耶路撒冷經兩年圍困後,於638年向阿拉伯人投降。640年奪取重要港口凱薩里亞後,最終征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阿拉伯對伊朗(薩珊王朝)邊境的侵犯起初是襲擾性的。633年阿拉伯軍隊佔領伊拉克南部希拉城,挫敗所謂“連環戰”(伊朗士兵的前列連成一線),渡過幼發拉底河。634年3月,一小隊阿拉伯騎兵(500至800騎兵)橫穿沙漠到達大馬士革。增援部隊到達後,阿拉伯軍包圍該城。由於缺乏圍攻築壘城市的經驗,他們在城外停留了6個月之久。635年9月,守城部隊因難於困守而投降。阿拉伯軍於633年奪占希拉城,但在伊朗屢次失利。伊朗軍隊用戰象作為突擊力量,阿拉伯軍望而卻步。阿拉伯部隊獲得增援後,於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亞會戰中獲得大勝,爾後輕而易舉攻取伊朗國都克特西亞。阿拉伯軍連連戰勝伊朗軍隊,奪占摩蘇爾和訥哈萬德城,從此伊朗併入阿拉伯哈里發國版圖。640~641年,阿拉伯軍長趨直入佔領埃及。641年佔領上美索不達米亞,642年9月,根據同亞歷山大城當局訂約不戰而進據該城。爾後于642年攻佔昔蘭尼加,從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攻佔利比亞,647年奪取拜占庭的非洲領地,其中包括馬格里布國家(現今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644~645年,阿拉伯軍逼近印度邊境,於650年攻下伊斯塔赫爾城。651年,到達阿姆河。七世紀五十年代,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一部臣服于哈里發國。在征戰過程中,阿拉伯將拜占庭在亞洲和非洲的全部領地奪占了三分之二。阿拉伯領土向西進佔了北非部分省份,向東已逼近印度邊境,向北突進至亞美尼亞以北,控制了拜占庭帝國在近東的大部分領土,形成了一個橫跨歐、亞、非的新帝國。由於哈里發國內形勢緊張,而暫時停止進一步擴張。661年,倭馬亞王朝以敘利亞為基地建立起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在平定內亂後,阿拉伯人又重新組織對拜占庭發起新的進攻。
第二階段(從七世紀末至八世紀三十年代),阿拉伯人加強了自己的軍隊以後,繼續征討外高加索、中亞細亞、伊朗東部和小亞細亞,甚至達於歐洲邊界。696至698年,阿拉伯軍據有整個馬格里布,於709年前後進抵大西洋東岸。711年春,一支由300名阿拉伯人和7000名信奉伊斯蘭教的柏柏爾人組成的部隊,被派到比利牛斯半島,以便深入偵察西哥特王國領土。西哥特人在軍事上軟弱無力,國中內訌不止以及社會矛盾及宗教矛盾,這支部隊遂佔領了比利牛斯半島上的大片土地。712年,阿拉伯主力在此登陸,阿拉伯在半島上大部分地區直至托萊多以北的山區建立了統治。據史書記載阿拉伯曾襲擊過高盧南部地區。732年10月4日,在普瓦蒂埃附近,阿拉伯軍隊同查理‧馬特統率的法蘭克軍隊舉行會戰,結果敗于法蘭克人(參見普瓦蒂埃戰役)。由於當地居民頑強不屈的抵抗,阿拉伯在西班牙駐軍內部各部族之間的矛盾,八世紀中期爆發的農民起義,迫使阿拉伯退出高盧,暫時停止向歐洲的進軍。
阿拉伯人多次侵入拜占庭的小亞細亞領地。他們曾經到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馬爾馬拉海,兩次包圍君士坦丁堡(673~677年和717年),但未能佔領這個地方。阿拉伯人于741年在阿克里昂大戰中被拜占庭軍隊數次擊敗,已經不再企圖征服小亞細亞,但是仍然不斷襲擊,奪取戰利品和俘虜。八世紀初,阿拉伯人完全佔領外高加索,以高加索山脈至傑爾賓特城為哈里發國的北部邊界。
705~715年,阿拉伯人侵入阿姆河以北地區~~花拉子模和費爾幹納,以及阿富汗部分領土,其中包括喀布爾。阿拉伯人力圖佔領中亞細亞各地,便同懷有同樣企圖的突厥族遊牧部和中國人進行鬥爭。經過連續作戰,阿拉伯軍隊戰勝中國軍隊及其同盟者,鞏固了哈里發在中亞細亞的統治。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區)。他們的軍隊不超過6000人,然而他們的圍城和攻城技術裝備~~擲石器和鑿城器很完善,這些器械可拆卸,用駱駝運送。阿拉伯人連續擊敗印度人以後,將莫爾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併入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戰爭所以能取得勝利,首先取決於拜占庭和波斯帝國連年戰爭,國力衰竭,無力抵抗阿拉伯人的進攻。阿拉伯是遊牧民族,軍隊以騎兵和駱駝兵為主,主要武器是投槍,擅長沙漠作戰,但不善用弓、劍、長矛和攻城器械,攻城的方法只是強攻、策反和封鎖。因此,在戰術上並不佔優勢。但拜占庭已歷經長年戰亂,內部黨爭不已,階級矛盾突出,軍隊成分複雜,又在幾個方向抗擊阿拉伯的進攻,常常顧此失彼,窮於應付,使阿拉伯人得以順利地進行擴張。其次,阿拉伯軍事組織的發展有利於其對外征服的成功。阿拉伯軍隊組織嚴密,主要是騎兵,騎兵部隊機動快速,靈活多變,因而可廣泛運用出敵不意。在戰術上為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戰鬥隊形的編成借鑒拜占庭和波斯軍隊的長處,沿正面和縱深分成幾個組成部分,即前衛,“心臟”(中心),右翼、左翼和後衛部分。兩翼用騎兵掩護,通常留有強大的預備隊。作戰時,主要用輕騎兵連續出擊以疲憊敵軍。當勝利在望時,迅速將主力投入交戰;追擊敵人時要求迅猛異常,窮追不捨,以便不斷擴大戰果。阿拉伯軍所到之處,掠奪大量財物(金、銀、綢緞)、馬匹和牲畜,使千百萬人流離失所,淪為奴隸,對待被征服的民族非常殘酷。阿拉伯的對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會封建化的進程,建立了以哈里發國為首的、神權專制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由於阿拉伯的征戰,阿拉伯的宗教,用以維持統治和剝削勞動人民的阿拉伯人宗教~~伊斯蘭教,在各個被征服國家得到了傳播。被征服的人民進行了堅持不懈的解放鬥爭,終於結束了阿拉伯的統治(中亞細亞是八世紀上半葉,外高加索是九世紀下半葉)。在比利牛斯半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為收復自己土地而進行的長期鬥爭,推翻了阿拉伯的統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