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軍隊佔領英國所屬的南喬治亞島,成為發動福克蘭群島戰爭的前奏
福克蘭群島戰爭(西班牙語:Guerra de las Malvinas,拉丁語系國家又稱Guerra del Atlntico Sur,即「南大西洋戰爭」)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英語:Malvinas War)或福克蘭群島戰爭(英語:Falklands War)或福克蘭海戰,也有部分媒體簡稱為福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局部戰爭。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的反對以加爾鐵里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的運動。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對福克蘭群島採取軍事行動,來緩解國內危機。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陸南喬治亞島並升起國旗。4月2日,加爾鐵里總統下令對福克蘭群島發動進攻。
隨後,英國派出海空軍對福克蘭群島和周邊海域的阿根廷軍隊發動進攻,登陸並攻佔福克蘭群島。阿根廷在遭受一系列軍事上的失敗後,於同年6月14日與英國簽訂停戰協議。英國通過本次戰爭重新控制了福克蘭群島,但是阿根廷至今仍未放棄對該群島的主權要求。
阿根廷在本次局部戰爭中的戰敗引發了大規模反政府運動,導致加爾鐵里政府下台。在英國,伴隨著戰爭而來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加強了柴契爾夫人為首的政府的權威,並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大選。這場戰爭在英國-阿根廷關係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並成為不少書籍、電影和歌曲的題材。
戰爭的前奏
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成長只有達到19.2%;國內的受到越來越多支持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降低。以總統加爾鐵里為首的阿根廷政府,為了應對嚴重的國內的經濟形勢和社會矛盾,選擇經由通過福克蘭群島戰役,以其勝利的結果來轉移公眾的焦點。
1982年3月19日,一些阿根廷五金商人在位於福克蘭群島以東1,390公里處的南喬治亞島登陸。他們隨後建立了營地並升起阿根廷國旗。英國海軍堅忍號(Endurance)破冰船搭載了海軍陸戰隊一個排的兵力,試圖前往拆毀該營地並驅逐阿根廷人。但是面對著阿根廷海軍的5,000噸級運輸船Baha Buen Suceso喜事灣號運抵登陸的100名阿根廷士兵,英國人無功而返。
英國堅忍號破冰船
英國堅忍號破冰船事實上,早在1981年,英國國防大臣約翰·諾特(Sir John William Frederic Nott)就計畫從福克蘭群島撤軍(作為在整個英屬海外領地裁軍計劃的一部分),同年的《英國國籍法》中,福克蘭群島居民的全面英國公民權受到了限制。這一系列的事件使阿根廷認為,以武力奪取福克蘭群島控制權的時機已經到來。
簽訂停戰協議
投降的阿根廷官兵當英軍攻破最後一串阿根廷的天然防衛線後,各鎮內的阿根廷守軍開始猶豫和沮喪;一位阿根廷士兵,Santiago Carrizo,形容一位排長分咐下屬如果當地居民(kelper/海草人)反抗時、可格殺勿論"if a Kelper resists, shoot him",但下屬無如此做事。
六月十四日,阿根廷駐軍司令梅南德茲少將向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摩爾少將投降。九千八百名阿根廷軍人成為戰俘;另外,單有四千一百六十七名阿根廷軍人被坎培拉號遠洋班輪遣返回阿根廷。
戰事雙方出席獻降書簽署儀式的主要代表包括:阿根廷的Melbourne Hussey海軍上校、梅南德茲少將、瑞福空軍中校及一位阿根廷政府法律顧問;英國的摩爾少將、兩位陸軍上校、一位海軍陸戰隊上校、一位陸軍中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