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什麼是「風水」

什麼是「風水」

什麼是「風水」
「風水」一詞首見晉朝郭璞所著的《葬經》一書,該書開宗明義指出:「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謂之風水。」由此定義可知,郭璞是從喪葬的角度提出「風水」這個概念;認為埋葬死者應該找尋有「生氣」的地穴,這樣才能使之「再生」。「氣」是萬物之源,有聚有散,有行有止,聚則成形,散則化體。換句話說,郭璞相信大自然中運行之氣,因風與水的激盪與調和而凝結於地穴,而人類經過地形地物的勘察,體認到風與水的特有關係,妥適選擇地形、利用地形,這就是「風水」坽。風水,可以說是中國人在長期生活經驗中所發展出的獨特觀點,包含了古代哲學、科學、美學、倫理學及民俗等多方面的智慧,可說是中國人的一種生存環境觀;此種獨特的觀點廣佈我國自古以來社會各個階層之中,上達皇室下至百姓,無論陰陽宅的選址、規劃設計、營造施工等,都產生廣大而深遠的影響夌。

事實上,對風水的看法自來就相當紛歧,有人說風水是一種迷信,也有人說風水是地球磁場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不過,大體上來說,風水的含義有二;一是一種自然現象,即氣運動的一種形式。二是一種功利色彩濃厚趨吉避凶的一種術數活動。把風水一概斥為迷信是不公平的,但若將風水視為科學也是不足取的。公允的說,風水代表中國人對生存環境一種有別於其它民族的特殊看法,所以宜從文化層面加以把握,方能探其究竟
「氣」是什麼?郭璞《葬書》有:「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陰陽之氣循環無端的流行於天地間,上行於空中可化為風、雲、雨等諸相之變化,而當下行乎地中時因而成為「生氣」,由此可知「生氣」源於在地中運行的「地氣」。而郭璞的「氣」主要在強調陰陽之氣行乎地中相互調和時,有「化生萬物」的作用,這種感於天地間有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存在的思想,早在先秦時就已出現,例如:《易經》有「生生之謂易」,《論語》也有

奅。學者研究,作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現象,風水術不僅在中國有廣泛的影響,而且還流傳海外。尤其在亞洲,風水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曾隨同其它文化因素散播至韓國、日本、越南、緬甸、新加坡等地妵。最早的風水觀念,著重在生存四周的空間環境上,尤其是恆久不變的空間環境,如地脈、山向、水流,尋找好山好水以安定蘆墓。所謂蘆,是指活著人的日常居處,也就是陽宅;至於墓,則是死去的人長眠之所,又稱做陰宅妺。風水經世代演變之後,發展成一套人和天地自然相合的道理,風水乃又被稱為「堪輿」,堪即天,輿即地。不過,逐漸堪輿術脫離天文地理的範疇,而愈來愈世俗化,融入了實用功利的工具色彩,甚至演變成趨吉避凶,改造命運的神秘術數姏。不過,追本溯源就郭璞對風水的理解,基本上,「葬死」是為了「化生」,而化生之源則在於「氣」。氣的顯現不是直接而是間接的,它通過「形」而得以表現,要知其氣必察其形,所謂「氣因形來」即為此意。「氣」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哲學概念,但說明氣較多的是道家。道家用「氣」來說明世界的開始,天地開闢和萬物生成,尤其著重從氣的角度來論述保全生命的重要性。總之,從道家的角度看來,宇宙萬物和人之所以有生,就在於有「氣」姎。事實上,中國人常喜用氣來運用在各領域;例如武術家練「氣功」,中醫師論「氣血」,命理家云「運氣」,藝術家言「氣韻」,風水師則強調「地氣」。雖氣因應用及對象之不同,各家體會不同,但就思想起源來論本是一體同根的,今人常喜將「氣」藉由磁場、能量、光波、離子……等當代物理學名詞加以描述說明妲。由此可知,風水的核心觀念是「氣」。……「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行主焉,天何言哉?」都在說明天地間有股生生不息的力量自然演化萬物姌。
如何發現這股生氣呢?《青囊經》有云:

「乾之真陽,坤之真陰,皆無形而為土之形,此土之下為黃泉,皆坤積陰之氣,此土之上為清虛,皆乾天積陽之氣,而土膚之際,平舖如掌,乃至陰至陽乾坤交媾之處,水火風雷山澤,凡天地之化機皆露於此。」

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說,天地陰陽之氣交媾於土膚之際(地表附近),故此即萬物化生的契機所在,並與水火風雷山澤等現象亦都表現在地表附近為例,強調地氣存在於地表附近。以現代的觀念來說,即適合生物生存的地表,地表的大氣圈內,受到大氣(氣候)長期的變化,會影響地形的演變、水文的發展、土壤的化育及植物的分佈等,而氣候又是影響地埋環境之最重要的因素,且在地表不同的高度與深度處、大氣中的溫度、空氣及水份等也會相對變化。基本上,地表在陽光、空氣及水份三者的條件共同限制下,地上的生物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可適性影響,只能在地表附近上下一定的範圍內生存,而這個範圍大體而言,有四至五公里之深度,相較於地球半徑約六千三百七十公里之厚,古人言土膚之際是有其道理的。也就是說,由實際自然現象及生態環境的觀察,原來《葬書》所謂生氣來自「地中」,至《青囊經》進一步指出「土膚之際」,即地表上下附近一定的範圍內,才是生氣存在且是孕育生命之必要條件之所在(俗稱此地為氣旺的吉地


「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

這話是指,有土才能顯氣,氣凝結後成水。地表附近的水份有機會吸收能量而產生變化,由有形液態的水變成無形之氣,散佈在地表附近,而這些無形之氣也會釋放能量再度成為液態之水;此兩者相互循環轉換,使得地表充滿著水與氣,有氣即有水,有水即有氣,兩者在大氣循環內周流不息

)姁。生氣又是如何顯現呢?郭璞《葬書》說:妶。
  除了水之外,地上的風也會對「氣」的運行造成影響。郭璞《葬書》就說:

「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另外,風水觀念中最值得討論的是「鬼福及人」的先靈庇護法則,為什麼會有「鬼福及人」的現象呢?《葬書》認為:「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

這句話是說,古書上記載「氣」若乘風時會飄散,而當界「水」時會有止蓄的現象,所以古人就運用這個原理來聚氣與止氣了。……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木華于春,粟芽于室。」

這段話主要是說明,「氣」會感應地予人禍福,郭璞舉了礦物、值物都會感應的例子來做說明。事實上,《葬書》此種「取類比象」與「天人感應」的思想在更早的古籍《易經》也表明得很清楚,例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又說:「力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因此,地氣的效用除了能化生萬物外,死人的骨骸因葬地所乘氣之吉凶,會依血脈關係傳達感應給活人同受禍福。其主要的依據是,人體乃父母所生,若父母(祖先)的骨骸得乘生氣,子孫們(遺體)因是父母所生,故也會同受其蔭。父母與子孫是血脈的延續,故在體質上最相近,其間會相互感應,這是站在血脈同氣同質的立場上立論的,今人也常從遺傳學的立場作類似的推論妼。
最後,要如何辨識出「生氣」呢?著名的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說:

「山岳之形狀,水流之方向

……不可目睹之氣,其力量與性質,時時為天體之位置所改變,因之必須考慮在內者,為觀天體之方位。」

根據李約瑟的說法,就一般見解生氣的辨識是要「形象」(注重地表的山水形勢) 與「理氣」(強調宇宙天體的相對方位) ,兩者共同配合考慮的。也就是說,生氣的辨識是要「形象」與「理氣」同判的。宇宙天體的大環境與地表山水形勢的小環境,兩者之間相對的時空關係,結合占人所運用了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等,形成了解說與推理的風水理論體系,其立論根本在於找出有利而吉的稱「生氣」,避開不利而凶的「死氣」姃。
總括來說,風水是中國人自古以來面對環境及生存經驗所發展出來的一套趨吉避凶的住居法則,基本上是一種生活態度,或是文化理念,更確切地說,是中國人特有的價值體系。由於這種特有的價值體系,主要是針對生存環境而來,自然對環境的利用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本文的目的係企圖從文化脈胳出發,透過墓葬為例,尋找風水與環境間的平衡和諧之關係。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