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宅堪輿-風水學
陽宅堪輿
風水 : 稱之為地理學或風水學或堪輿學或環境學或生命學
古人云:“一命二運三風水”,風水歷來被視爲左右命運的樞鈕,風水絕學秘密相傳,真正風水秘術從不公開,風水學也是易象企劃的一個重要內容,而近年來社會上一些江湖術士只是一知半解,便充當行家,遺害國人。 有人大力宣揚“東四命、西四命”、“五鬼六煞”等機械的,簡單的風水學說,不僅誤人子弟,而且亦遺害後人。
風水學是什麽呢?實際上就是地球物理學、天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環境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資訊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瞭解自然環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葬書》雲:氣乘風而散,界水則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風水的本質是講究形氣,而氣則是生命之源,亦是生命之根本。風水中最講究的氣,是周圍環境中的各個物體在時間和空間上所佔的形(龍、穴、砂、水、向)所決定的,環境中物體形態的改變,包括建築物體、辦公器具擺放位置的變化,都會引起氣的改變,從而就會改變風水好壞。所以說風水是構建在時間、空間上氣、勢、理、形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氣場,因此,傳統風水學是不僅環境學,也是空間組織學,更是生命科學。
風水的本質是“氣”,而“氣”是生命之源,亦是生命之根本,風水中的“氣”周圍環境中的各個物體在時間和空間上所佔的形(龍、穴、砂、水、向)所決定的,環境中物體形態的改變,包括建築物體、辦公器具擺放位置的變化都會引起"氣"的改變,從而就會改變風水好壞。環境的改變,物體(包括家俱、辦公桌等)位置的變化就會引起“氣”(指磁場)的改變,從而就會改變風水環境,所以風水學是環境學,更是生命學,是地道的科學,而絕非迷信。
古書有衆多論述對“風水”的解釋,如:
《葬經》中:“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又云“深淺得乘,風水自成”。
《青烏先生葬經》:“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
《風水辨》:所謂風者,取山勢之藏納,土色之堅厚不沖冒四面之風,與無所謂地風者,也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無使水近夫親膚而已若水勢曲屈而環向之,又其第二義也。”
《地理人子須知》:“地理家以風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璞)氏所謂葬者乘生氣也。而生氣何以察之?曰,氣之來,有水以導之;氣之止,有水以界之;氣之聚,無風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風。又曰氣乃水之母,有氣斯有水……
“風水”只是名稱,而非風和水。風水又稱堪輿,或稱蔔宅、相宅、圖宅、青烏、青囊、形法、地理、陰陽、山水之術。所以單從“風水”二字去前行對風水的解釋,或者從古籍中搜集一語錄去解釋是遠遠不夠的。要瞭解風水,則要進入其學術體系。深析它的淵源沿革。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際或更早即已出現,見載中國最早文獻如《尚書》、《詩經》等若干篇章。分析其宗旨,則可理解爲審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而臻于天時、地利、人和諸吉咸備,達于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如何周密地考察自然環境(即擇地)?順應自然並不等於聽天由命,那如何順應自然,何爲自然之理(分析天地之理)?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風水中講立向立局?如何得天時、地利、人和,使其達到天人合一?等等問題正是研究風水的重要課題。
風水理論認爲,氣是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氣,水得之於氣,人得之於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於氣。
由於季節變化,太陽出沒的變化,風向的變化,使生氣與方位發生變化。不同的月份,生氣和死氣的方向就不同。生氣爲吉,死氣爲凶。人應取其旺相,消納控制。《管子 樞言》雲:“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則以其氣。”《黃帝宅經》認爲,正月的生氣在子癸方,二月在醜艮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巽方,六月在乙丙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未坤方,九月在申庚方,十月在酉辛方,十一月在戌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風水羅盤體就現了生氣方位觀念,風水理氣派很講究這一套。
怎樣辨別生氣呢?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中指出,識別生氣的關鍵是望水。“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止。氣行則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行溢於地外而有迹者爲水,行於地中而無表者爲氣。表裏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氣趨東趨西,即其水或去或來而知之矣。行龍必水輔,氣止必有水界。”這就講清了水和氣的關係。
明代的另一位風水大師瘳希雍在《葬經》中指出,應當通過山川草木辨別生氣,“凡山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藹藹,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鍾而來休。雲氣不騰,色澤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雕零,水泉乾涸,如是者,非山岡之斷絕於掘鑿,則生氣之行乎他方。”可見,生氣就是萬物的勃勃生機,就是生態表現出來的最佳狀態。
風水指倡在有生氣的地方修建城鎮房屋,這叫做順乘生氣。只有得到生氣的滾滾,植物才會欣欣向榮,人類才會健康長壽。宋代黃妙應在《博山篇》雲:“氣不和,山不植,不可扡;氣未上,山走趨,不可扡;氣不爽,脈斷續,不可扡;氣不行,山壘石,不可扡;扡就是點穴,確定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