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新時間觀

新時間觀

一架從波士頓飛洛杉磯的美航七五七班機接近洛磯山脈時,機上一位六十二歲的乘客泰格(Michael Tighe)的頭與手臂突然搖晃斜向走道。坐在他旁邊的護士妻子立刻知道要發生可怕的事了--泰格因心跳不規律而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到腦部。眼看就要危及生命,這時空服員突然拿了一樣裝置過來。

空服員將電極導線黏到他的身體,展開一次又一次的電擊,最後真的從鬼門關前將他救回來,泰格成為第一位在機上靠心臟去顫器(defibrillator)救命的人。這項裝置是兩天前才安裝到飛機上的。

社會與經濟也會發生類似心臟的早期收縮、頻脈、顫動、撲動,呈現「混亂的」不規律與劇烈震盪。雖說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但由於各部門改變的速度不斷加快卻又各不相同,非同步化的問題愈來愈嚴重,而且我們顯然並沒有隨時準備好去顫器。

當我們的機構、企業、產業、經濟步調不一時,對我們每個人有什麼影響?萬一我們愈跑愈快,愈來愈喘不過氣,最後會如何?我們究竟是如何被時間與速度套牢的?

訂作時間

過去的工作都有標準的時間,對無數美國工人而言這個標準是「朝九晚五」,通常會有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的午餐時間,加上固定的假期。在勞動契約與聯邦法令的保障下,超時工作對雇主而言成本太高,偏離標準時段也不符合利益。

於是無數的人每日彷彿按著節拍器規律生活,固定時間起床,吃早餐,通勤到辦公室或工廠,做完固定的班次之後在尖峰時間通勤回家,吃晚餐,看電視--每個人的步調都不會差太遠。

這樣標準的時間安排從工廠擴及生活其他層面。就像工廠一樣,工業時代幾乎所有辦公室都有固定的標準時程。同時學校也讓孩童遵循類似的時程,為工廠儲備新一代的工人。在美國常看到醒目的黃巴士載著一車學童,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為將來通勤上班做準備。學校鐘聲響時,孩子們便展開一連串標準時數的課程(至今依然是如此)。

然而這一切準備並不符合今日的需求,因為新經濟的運行係依據完全不同的時間原則。昨日的標準化時間被細細切割,時間的安排從集體化走向客製化。或者應該說,隨著產品與市場愈來愈講求個別化,時間的安排也出現同樣的趨勢。

24/7的未來

隨著講求速度與不規律的趨勢,出現了另一項時間安排的改變--從間歇變成持續不斷。我們看到24/7的現象快速蔓延到各行各業,從飯店商務中心到報紙印刷廠都不例外。在日本,美容院、健身房、超市、連鎖商店的營業時間都愈來愈長。許多Maruetsu超市與Aeon Maxvalue商店根本是二十四小時不打烊。早稻田大學行銷教授野口友男(Tomoo Noguchi)分析,深夜營業的銷售額將成長到日間銷售的百分之五十。

要一窺未來的夜生活,不妨到巴西庫里提巴(Curitiba)看看。這裡除了有國際Linux套件廠商Conectiva公司及另外二百家軟體公司,同時更被視為模範「綠色城市」,吸引來自全球的建築師與都市計畫專家來觀摩。

某個深夜,我們陪同前市長雷勒(Jaime Lerner)參觀他們的「二十四小時街區」(市長本身受過都市計畫訓練)。第一條街熱鬧地開著許多新的咖啡廳與餐廳,眾多年輕男女坐在那裡笑著揮手喊:「雷勒!」第二條街計畫要安置二十四小時的專業服務--醫生、牙醫、律師。再下一條街是二十四小時的市政辦公室,市民隨時可以去申辦證件、執照或其他業務。

持續不斷的服務容許每個人安排自己的消費時間,進而促成更不規律的時間安排。於是,無論是生產或消費,時間與速度都變得愈來愈複雜與「小眾化」(de- massified),這又會對各行各業及各層次的經濟活動產生實際上的影響。

這個趨勢在金融業最明顯。有了網路電子通訊,人們可以在股市收盤後進行買賣,網路交易迫使絕少改變的證券交易所也不得不考量延長交易時間,未來的交易系統可能是永不休息的。

現代人必須不斷追求更快的速度,但也能夠將時間做更細膩、不均等的切割,加上電子設備強大的功能與速度,產品可以分別訂價(unbundling),付款時間愈分愈細--種種趨勢顯示將來的貨幣流動未必會在固定的日期(如週五晚上或每個月十五日)達到高峰。

速度加快、不規則化、持續不斷等趨勢的交互影響形塑出時間的新風貌,但這些還只是部分的改變,並未完全呈現出工業時代時間觀被二十一世紀時間觀取代後的樣貌。

如同我們在《未來的衝擊》所說的,這些不斷增強的趨勢將對社會造成許多影響:人、事、地、人際關係與資訊在工作與生活中的流動會更快。用過即丟的產品會愈來愈多--現在已有拋棄式照相機,明天可能出現用過即丟的電話。不只是產品如此,構想、事業模型乃至人際關係都是。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