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湘軍的脈絡
光緒七年(1881),王闓運的《湘軍志》成書,從此,也誕生了一個“湘軍”的名號湘軍。內部各大小派系以地域,血緣為紐帶,相互呼朋引伴組成的組織,是一個“其將死,其軍散,其將存,其軍完”的軍事JI團,從來沒有統一指揮,統一號令,統一營制,統一餉源,各個支系有自己的老闆,組建的時間也不盡一致,所以說湘軍很難界定是某一個人創建的。所謂的曾國藩是湘軍統帥的說法是以訛傳訛的誤會。接下來 從時間順序上講,最早的一支是江忠源的楚勇。道光二十七年(1847),江忠源鎮壓了新甯瑤民雷再浩的起義,升任知縣。咸豐元年(1851),招募500楚勇赴廣西鎮壓太平天國,此後幾年中一直在和太平天國作戰,直到戰死。江忠源在咸豐三年(1853)被授予湖北按察使,旋授安徽巡撫,是湘軍中第一個獲得地方實權的人。
江忠源死後其部由其弟弟們及劉長佑接管,初有駱秉章節制,後轉入貴州,四川,因軍功劉長佑于咸豐十年(1860)授廣西巡撫,同治元年(1862)授兩廣總督,後改任直隸總督,雲貴總督。劉坤一,席寶田,蔣益澧後來都升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等職。
第二支,羅澤南的湘勇。1852年以在籍生員的身份辦團練,1853年被湖南巡撫張亮基調到長沙。曾國藩在衡州組建團練的時候羅澤南也在衡州,但是不在曾國藩的陸師十營之內。羅澤南死後,其部由其弟子李續賓率領,咸豐八年(1858)死於三河之役。此後,余部有李續宜率領。這批練勇一直轉戰鄂北和皖北,由胡林翼節制,胡林翼病重期間,李續宜還一度署湖北巡撫。這批練勇和曾國藩沒有直接聯繫,由於曾國藩和胡林翼及李氏兄弟的關係較好,在戰場上能配合緊密,成為進攻安慶的重要力量
第三支,王錱的湘勇。王錱是羅澤南的門生,於1852年與縣令朱孫詒,劉蓉開辦團練,咸豐三年(1853)由湖南巡撫張亮基調至長沙。曾國藩對其給予了厚望,在書信中一再捧高王錱,時年二十六七的王錱後來因為索餉一事和曾國藩鬧的不愉快。王錱死後,其部由王開化,張運蘭分領,張運蘭遵朝命短暫受曾國藩節制,後來援粵援閩離開曾國藩。王開化,王文瑞,劉松山等人始終不和曾國藩沾邊,最後于咸豐十年(1860)投到了左宗棠門下
第四支,曾國藩在衡州組建的曾軍。湘軍志中有專門的曾軍篇給予介紹,曾國藩的弟子黎庶昌的《曾國藩年譜》與王安定的《曾國藩事略》都沿用了這一思想,分清了曾部和整個湘軍的關係。曾部陸師的營官分別是塔齊布,周鳳山,朱孫詒,儲玫躬,林源恩,鄒世琦,鄒壽璋,楊名聲,曾國葆等。
曾國葆於靖港大敗後蟄居家中近三年。只有塔齊布,周鳳山追隨曾國藩最久,塔齊布於咸豐五年(1855)病死,周鳳山在咸豐六年(1856)在江西大敗後離開曾軍,接管餘部的黃虎臣,畢金科先後戰死,按照“其將死,其軍散”的說法,曾國藩在衡州組建的部隊僅三年多的時間就被太平軍消化
第五支,駱秉章的省防軍。駱秉章第二次任湖南巡撫時,對湖南的團練大力支持。除江忠源,羅澤南,王錱,曾國藩,左宗棠帶出省外的團練,餘下的都歸他管,主要將領有劉蓉,周達武,蕭慶高等。這批練勇人們稱為省防軍,咸豐十一年(1861),駱秉章任四川總督,帶走了部分省防軍,從此湘軍進入了川陝
第六支,曾國荃的吉字營。咸豐六年(1856)在江西吉安知府黃冕的幫助下,曾國荃在湖南募勇,其中多羅澤南,李續宜舊部,在此後的戰鬥中多有斬獲,于同治三年(1864)攻佔天京,是後期曾國藩唯一的親信部隊
第七支,左宗棠的楚軍。咸豐十年(1860)清軍的江南大營潰敗以後,江浙一帶軍情緊急,曾國藩,胡林翼,駱秉章等人向朝廷力薦左宗棠,讓他回鄉募勇。左宗棠收集了王錱的舊部開至浙江。同治二年(1863)左宗棠升任閩浙總督,湘軍勢力伸入閩浙沿海
除以上七支外還有很多小股,在這裏不再一一贅述。舉一個例子,當時的湘軍好比今天一支支農民工包工頭帶領的包工隊,沒有統一的指揮和號令,一同在參與一個大工程的建設,曾國藩是中央的官在家休假,為了工程進度中央要他就地帶個包工隊上,所以他就上了,自己的隊伍賠本散夥了。駱秉章是地方上的官,也有一支雜牌隊伍,有的包工頭或工傷死了,或累死了。最後工程完工,要立一個榜樣,樹一個模範,在活著的人當中曾國藩帶團練的資歷最老,職務最高。有人為該工程的所有包工隊一個統稱,取名為湘軍,此時的湘軍不再單指李氏兄弟施工隊,是所有施工隊的統稱。咸豐曾說過只要平了太平天國,不管滿漢都給封王,但這個時候咸豐已經死了,母雞打鳴,承諾的王就縮水成一個侯了,只因為他是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