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君士坦丁一世 (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一世 (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一世(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 全名為弗拉維·瓦萊里烏斯·奧勒里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羅馬皇帝,在位期間從306年至337年。
曾在313年頒佈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其背景是基於政治的意圖,想要爭取廣大的基督徒的支持。並於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將該地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即位前的事迹



君士坦丁一世塑像(英國約克大教堂廣場)

君士坦丁出生於羅馬帝國上麥西亞行省的內索斯(今塞爾維亞東部的尼什)。
他是帝國的西部奧古斯都(參見四帝共治制)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
據說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是一家小旅店的女僕,君士坦丁是她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私生子。但這種說法受到英國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的懷疑。
吉本認為,海倫娜是這家小旅店的主人,她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婚姻是合法的。
不論如何,當293年君士坦提烏斯被西部帝國的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努斯任命為凱撒後,他就離棄了海倫娜而與馬克西米努斯之女狄奧多拉結婚。

君士坦丁在年輕時主要是為帝國的最高皇帝戴克里先在東方服役。305年戴克里先與馬克西米努斯雙雙退位,君士坦丁奔赴不列顛與已經升為奧古斯都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會合。306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不列顛軍團在英格蘭北部城市約克宣布君士坦丁為奧古斯都(306年7月25日)。

四奧古斯都之戰
戴克里先的繼承者、東部奧古斯都伽列里烏斯死後,4位奧古斯都:李錫尼、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馬克西米安·達扎和君士坦丁於311年展開奪權鬥爭。君士坦丁聯合李錫尼反對馬克森提烏斯。
他越過阿爾卑斯山,佔領意大利,在312年10月28日台伯河上穆爾維(Milvian)大橋附近的決戰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馬克森提烏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313年,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在麥地奧蘭(今日之米蘭)會晤。
李錫尼與君士坦丁的同父異母姊妹君士坦提婭結婚,以鞏固兩人的同盟。兩位奧古斯都同時簽署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在教會史上,這是一件頭等大事。

313年,李錫尼在小亞細亞戰勝馬克西米安·達扎,與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國。
但是,他們之間的和睦僅僅維持了一年。兩人都為獨霸帝國而投入了新的戰鬥。314年發生的衝突未分勝負。
324年君士坦丁擊潰李錫尼,後者在保住性命的保證下投降。
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陰謀叛變和私通蠻族的罪名將李錫尼絞死,從此成為羅馬世界唯一的統治者。

政治活動
君士坦丁一世試圖取消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但帝國局勢的混亂迫使他任命自己的親信為共治者。
君士坦丁一世最初任命長子克里斯普斯為凱撒,但後者由於受到繼母法烏斯塔(君士坦丁的第二個妻子)的誣陷被處死(326年)。
君士坦丁不久以通姦罪把法烏斯塔也處死,但任命她所生的三個兒子為凱撒:君士坦丁二世統治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治亞洲和埃及;君士坦斯一世統治意大利和北非。
君士坦丁一世實際上是繼承了戴克里先的做法。

在君士坦丁一世時代,羅馬帝國變成了軍事官僚國家。專橫跋扈的近衛軍被取消,代之以大量蠻族士兵加入帝國的軍隊。普通平民為逃避兵役竟採取自殘的辦法。臃腫的官僚系統更加龐大。頒佈過一些保護貧民的法令,但由於普遍的目無法紀而很少得以實行。
對奴隸的懲罰變本加厲:根據君士坦丁的法令,實際上已經恢復了主人殺死奴隸的權力(曾被哈德良皇帝廢除)。
各階層的依附性加大,農民被束縛於土地(332年法令),手工業者被束縛於城市,元老被固定在元老院裏。
君士坦丁一世繼續提倡戴克里先引入的東方專制君主的禮節(戴皇冠,臣民須向皇帝行跪拜禮等)。
總而言之,君士坦丁完善了戴克里先的專制君主制度(多米那特製),這種制度的目的是以公開的強制手段克服羅馬的經濟危機。

君士坦丁一世在313年和332年分別在西部邊境和多瑙河沿岸擊退了法蘭克人和哥德人的入侵。

君士坦丁一世與基督教
君士坦丁究竟何時開始信奉基督教我們不得而知。
最通常的一種說法是在穆爾維大橋戰役( Milvian )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閃耀着十字架樣的火舌與這樣的話:「這是你克敵的跡象。」不管君士坦丁怎樣或何時成為基督信徒的,他總是非常熱衷於基督教的發展。
他最早期的行動之一就是頒佈《米蘭敕令》,根據這部敕令,基督教成為一種合法的、自由的宗教。
敕令還要求歸還先前迫害時期沒收的基督教教會的財產,規定星期天為禮拜日。

頒佈《米蘭敕令》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君士坦丁使基督教合法化也決不是為了使它成為正式的國教,但是他制訂的法律和其他的政策都有力地促進了它的發展。
顯而易見,在他統治期間改信基督教會增大在政治上謀到高官顯位的可能性。
他的法令給予基督教各種不同實惠的特權及稅收豁免權。
幾所屬於世界最著名的教堂也是在他的統治期間建成的,如伯利恆聖誕教堂和耶路撒冷聖墓(耶穌墓)教堂。

僅就君士坦丁作為羅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所起的作用就可以使他在史冊中有一席之位。
況且他的另外幾個舉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他重建並大規模擴建了古老的城市拜占庭,把它重新命名為君士坦丁堡,並定為首都。
君士坦丁堡(今名伊斯坦布爾)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直到1453年仍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派的內部事物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為了解決阿利烏(或稱亞流;天主教稱亞略)和亞他那修(兩位神學家提出了相互對立的學說)的信徒之間發生的一場關於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論戰,君士坦丁召開了尼西亞會議──基督教第一次大公會議 (325年)。
他在會上起了積極的作用,會議通過了《尼西亞信經》,結束了這場論戰。《尼西亞信經》成了正統的基督教學說。

君士坦丁制定的一些民法更為重要。他創建的法律規定某些職業(如屠夫和麵包師)為世襲職業。他還頒佈一道法令禁止佃農離開祖種的土地,用現代話來說,他把佃農變成了農奴,終生依附在那塊土地上。這道法令和類似的法律為奠定中世紀歐洲整個的社會結構基礎起到了積極作用。

君士坦丁直到臨終時才肯接受洗禮,原因在於基督教信仰發展的初期信徒相信洗禮具有洗除罪孽之功效,在黑馬及游斯丁的時代,洗禮可以洗除以前一切的罪過這樣的思想已經相當普遍。
但其中對於罪過的赦免,是指:只赦免受洗前的罪過或是對受洗後的罪依然有效,看法仍有許多分歧。
但是普遍認為認為受洗後除罪的恩典只有一次機會,故君士坦丁才故意拖延,延至死前才受洗。
至於多久之前他接受此信仰為他的思想中心已不可考。但即使按照當時的標準來說,他也是殘酷無情的,不僅僅是對他的敵人。
326年他的妻子和長子也都死在他的手下。
也許可以證明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並沒有真正活出信仰的精意進而改變歷史的進程,而只是順應了這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
戴克裡先帝王(284~305在位)瘋狂地迫害基督教,但畢竟沒有得逞,因為當時基督教的勢力已非常強大,即使用最瘋狂的手段也無法把它消除。
當人們想到戴克裏先企圖消滅基督教的鬥爭終歸失敗時,也許會認為即使沒有君士坦丁的干預,基督教最終也會贏得勝利。
這樣的猜想新穎獨特,但卻不能以理服人。很難說沒有君土坦丁將會是怎樣一番情形。
但是很顯然在他的鼓勵下基督教的勢力和影響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擴大。
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裏,基督教就從少數人的宗教變成為地球上最大帝國裏居支配地位的法定宗教。
顯然,君士坦丁是歐洲史上最重要的關鍵人物之一。

此外,一份在中世紀早期以君士坦丁之名偽造的《君士坦丁贈與契約》在之後教皇與世俗皇權的權力鬥爭中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①《尼西亞信經》:由尼西亞公會議所編訂,故命。其主要內容為:相信上帝(即天主)聖父、聖子、聖靈(即聖神)。明確規定上帝為「獨一、全能的父」和「創造有形、無形萬物的主」;相信耶穌基督「在萬世以前與父一體」,「受生而非被造」;相信聖靈(聖神)「是主、是賜生命的」,「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崇」這三個信條構成「三位一體」——基督教基本的信仰理論,「相信聖公教會」等。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