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說人「番」等同歧視? 學者:太嚴重

說人「番」等同歧視? 學者:太嚴重

【台灣醒報記者黃文瑜、易璇台北報導】針對日前某報報導蘇打綠主唱青峯,罵記者「很番」,被該報解讀為歧視原住民一事,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番」到底是歧視原住民?或只是形容一個人講都講不聽?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溫振華表示,說人家「很番」只是形容詞,扯上歧視未免太嚴重。成功大學台文系副教授陳麗君則認為,雖然「番」雖然被視為形容詞,但是仍要注意背後涵意。

溫振華表示,在過去台灣歷史上,稱「番仔」確實有歧視的意味。但在現在的社會中說人很「番」只是形容詞,指一個人講都講不聽。

過去漢文化裡對於外族與非漢文化的地方,有很多種稱呼,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都是以漢文化為中心,鄙視外族人的稱呼。

早在17世紀,明朝的將軍沈有容,為了要驅逐倭寇(日本)而發兵台灣,隨行紀錄的陳第將軍,便著了一本《東番記》,當時就稱台灣為「東番」。當鄭成功治台時期,則是稱島上居民為「土番」。

而清領時期仍延用「土番」的稱呼,有時甚至稱「野番」,直到康熙後期,清朝政府為解決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因此採隔離政策,畫出《台灣民番界址圖》,番界以外又可分為沒有繳稅的「生番」與繳稅的「化番」。而番界以內的原住民,則稱為熟番。從此台灣島上原始居民的稱呼才正式被定下來。

陳麗君表示,平日在說「很番」的時候,「番」只是形容詞,但透過這次青峯的事件,媒體雖有誇大之嫌,卻也給我們省思,必需對話語的使用更有意識,謹慎思考話語「背後的意涵」。公眾人物尤要特別注意,避免被媒體拿來做文章。

「我們應該要培養尊重多元文化的觀念」,陳麗君說,從過去歷史的經驗中,漢人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異族人的尊重,才會有這種歧視性的稱呼及行為。過去台灣社會對於原住民有些歧視,現在狀況漸漸有改善,民眾也有所自覺,但是對於新移民,仍容易有不尊重的歧視行為發生。

圖說:「番」過去在種族上帶有歧視意味,學者認為在現代只是形容詞,但仍需注意用字背後的意涵。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