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Mary I of Scotland,Mary Stuart或Stewart,Mary, Queen of Scots,1542年12月8日-1587年2月8日)是蘇格蘭的統治者(在位時間1542年12月14日─1567年7月14日)以及法國王后(1559年7月10日至1560年12月5日)。她的一生充滿悲劇色彩,也因此成為蘇格蘭君主中最有名的一位。

蘇格蘭女王瑪麗與她的表姑——也就是被稱為「血腥瑪麗」的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因為生活和在位時期大致相同,所以經常被人錯誤的混為一談。

早年
瑪麗一世於1542年12月8日誕生在蘇格蘭西洛錫安地區的林利思哥宮,父親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母親是法國權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之妹瑪麗·德·吉斯。

在國王羅伯特二世的統治期間確立蘇格蘭王位繼承規定:羅伯特兒子的男性子嗣(在議會法案中列出)才有資格繼承王位,這是因為羅伯特在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孩子受到合法與否的置疑。只有在父系滅絕的情況下王位才能傳給女性和母系。而當時所有男性繼承人都就去世了,雖然稍早阿爾巴尼公爵約翰·斯圖亞特(王室近親,詹姆斯五世的堂伯)還活着,不過也在1536年去世。如果他沒有比詹姆斯五世早去世的話,瑪麗則不一定能夠繼承王位。在這種算是部分符合薩利克繼承法的情況下,瑪麗繼承了王位,因為羅伯特二世所有男性後代都已經比她的父親更早去世了。

她的父親在30歲的時候去世,死因可能是霍亂,儘管當時的人認為在索維莫斯戰役(Solway Moss)中敗給英格蘭而受到羞辱與悲憤才是他的死因。在福克蘭宮,她的父親獲知了她出生的消息,預言道:「魔鬼與之相伴。它隨一個小姑娘而來,也會隨一個小姑娘而去!」斯圖亞特家族曾通過瑪傑瑞(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一世的女兒)坐上了蘇格蘭王位的寶座。詹姆士確信瑪麗的出現象徵著斯圖亞特家族在蘇格蘭統治的結束。其實後來藉由瑪麗的兒子,他們在統一的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統治開始了(瑪麗在法國時採用了法語的拼法「Stuart」,她的子孫們堅持了這種拼法)。

六天大的瑪麗成了蘇格蘭女王,王位的下一個繼承人亞蘭伯爵二世詹姆士·漢密爾頓,在1554年以前扮演着攝政王的角色。後來女王的母親攝政,直到1560年去世。瑪麗出生六個月之後的1543年7月,根據格林威治條約,她應該與英格蘭的愛德華六世(英格蘭的亨利八世的兒子)在1552年結婚,而他們的繼承人將繼承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國的王位。兩個月後瑪麗和她的母親(當初曾強烈反對他們的婚姻),躲進了為瑪麗加冕而準備的斯特林城堡。

加冕禮
瑪麗於1543年9月9日在斯特林城堡的皇家小禮拜堂加冕為蘇格蘭女王。如此年幼就加冕成為女王,加上獨特的典禮,使這場加冕儀式在歐洲成為了街談巷議的焦點。

加冕那天,瑪麗穿着小號且厚重的王家禮服。她細緻的脖子上系著深紅色的天鵝絨斗篷,下擺為貂皮。鑲有寶石的長袖緞袍包裹着還是嬰兒的瑪莉,此時她雖然可以坐起但尚不能走路。林斯頓大人抱着她莊嚴地走進禮拜堂。在禮拜堂內,林斯頓爵士把瑪麗帶到聖壇前,輕柔地將她放在已經準備好的王位上。然後他起身扶住她,讓她不會掉下來。

不久後,樞機《David Beaton》宣讀了加冕誓詞。林斯頓大人代替瑪麗回答。此後,樞機鬆開了她沉重的長袍,施以塗油禮,將聖油塗在她的背部、胸部和手掌上。在寒風下瑪麗開始哭泣。蘭諾克斯伯爵將授予她的權杖放在她的小手上。瑪麗抓住沉重的節杖。阿蓋爾伯爵五世阿奇博爾德·坎貝爾覲獻了國劍。主教將這把三英尺長的劍束在她的纖腰上。

然後,阿倫伯爵二世詹姆斯·漢密爾頓帶着皇冠來到跟前。Beaton樞機小心翼翼地把王冠戴在她頭上的天鵝絨飾環上。樞機固定了王冠,林斯頓大人將她扶正,蘭諾克斯和阿倫伯爵親吻她的面頰以示忠誠,隨後其他的高級教士和貴族跪地,以手觸冠,宣誓效忠。

粗暴求婚
瑪麗女王登基不久,《格林威治條約》便分崩離析。與蘇格蘭人聯姻的婚約無法持續下去,尤其是亨利八世的猜忌心理,他試圖改變協議以便在婚姻開始前佔有瑪麗。他甚至還想破壞蘇格蘭與法國的傳統聯盟。因為害怕人民起義,蘇格蘭議會在這年年末解除這項條約。

但這並不能使亨利八世滿意。他開始策劃「粗暴求婚」的計謀,就是強迫瑪麗嫁給他的兒子。這其中還包含一系列對蘇格蘭領土的襲擊以及其他行動。這計劃一直持續到1551年6月,耗資超過50萬鎊,許多人為此失去了生命。1544年5月,英格蘭的赫特福德伯爵(即後來愛德華六世時的薩姆塞特公爵)打到了福士灣,並期盼能攻佔愛丁堡並俘獲還是嬰兒的瑪莉女王,但是瑪麗·德·吉斯將女王藏在斯特林城堡的密室中。在這關鍵時刻,仍信守親密同盟的法國幫助了蘇格蘭。

1547年9月10日,又稱為「黑色星期六」。蘇格蘭人在平其克魯之戰中慘敗。瑪麗·德·吉斯因為害怕女兒受到傷害,暫時將她送到因其摩霍姆修道院,並轉而向法國大使馬歇德沃依色爾尋求幫助。法國的新國王亨利二世,此時正打算透過蘇格蘭年幼的女王與自己剛出生兒子──王太子弗朗索瓦的聯姻來統一法國與蘇格蘭。這在瑪麗看來是唯一能解決問題的聰明方法。1548年2月,當瑪麗·德·吉斯聽到英格蘭軍隊撤軍消息後,她將女兒轉送到達蒙波特城堡。英格蘭的撤軍再次只留下一地瓦礫,他們強佔了戰略要地漢廷頓。到了6月,盼望已久的法軍才姍姍而來,7月7日與法國的婚約在距離漢廷頓不遠的修道院內簽署。瑪麗將被送往法國,亨利二世將負責培養教育她。1548年8月7日,亨利二世派出的法國艦隊從達蒙波特駛回法國,五歲的蘇格蘭女王在船上。

法蘭西歲月
(根據當時的記錄)活潑、可愛、聰明的瑪麗有個前途似錦的童年。因為有婚約在身,她於1548年五歲時被送到法國。在法國宮廷裏度過十年的時光。她身邊有自己的小朝廷,是由兩個大臣,兩個有一半血緣的兄弟,和「四瑪麗」(即四個和她相同年紀都叫瑪麗的女孩子,分別來自蘇格蘭四個顯貴的家族:Beaton、Seaton、 Fleming 、林斯頓)組成。

在法國王宮裡瑪麗是備受寵愛。她受到了法國提供的最好的教育,當她的學習生涯結束時,她已經通曉了法語、拉丁語、希臘語、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加上她原先的母語——蘇格蘭語。她學會兩種樂器的演奏方法,並學習了散文,馬術,訓鷹術和縫紉。

1558年4月24日,她在巴黎聖母院嫁給了法國王太子弗朗索瓦。1559年7月10日,亨利二世病故後,她成為法國王后;丈夫成為了法蘭西弗朗索瓦二世。按照常規繼承法的規定,瑪麗在其無嗣的表姑伊麗莎白一世之後,是英格蘭王位的下一個繼承人。但是,根據天主教,伊麗莎白是私生女,使瑪麗成為真正的王位繼承人。儘管反天主教嗣位法直到1701年才通過。亨利八世的意志使斯圖亞特家族仍被排除在繼承英國王位的行列裏。瑪麗的麻煩由於法國雨格諾派起義(稱作1560年3月6日到17日的安波依斯陰謀)而增多,使得法國不能在蘇格蘭方面救援瑪麗。繼承問題由此產生。

1560年12月5日,弗朗索瓦二世去世。瑪麗的婆婆,凱瑟琳·德·美第奇開始在弗朗索瓦二世的弟弟查理九世執政時期攝政。1560年7月6日,瑪麗的代表簽署了愛丁堡條約,在其母瑪麗·德·吉斯逝世後,按條約法國從蘇格蘭撤軍,並承認伊麗莎白女王在英格蘭的統治權。仍居法國的十八歲的瑪麗拒絕批准這個條約。

重返蘇格蘭
此後不久,這位年輕的寡婦就回到了蘇格蘭,於1561年8月19日回到了利斯。她才僅僅十八歲,儘管她很有天賦,但她的成長背景沒有給她判斷力以應付當時蘇格蘭危險複雜政治局面。宗教使得人民之間矛盾重重,瑪麗的私生兄弟,第一代默瑞伯爵詹姆士·斯圖亞特,是新教派系的首領。瑪麗,作為一個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卻遭到了許多臣民和她父親表妹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以及新教鄰國君主的猜疑。新教改革者約翰·諾克斯就公然鼓動他人反對瑪麗,指責瑪麗聽彌撒,跳舞,穿着太精細和其他東西,亦真亦幻。

但是,使天主教派失望的是,瑪麗並沒有急於從事天主教的事業。她容忍了新建立的基督新教優勢,保留了她的私生兄弟詹姆士·斯圖亞特首席顧問的職位。通過這個事件,瑪麗可能意識到在和新教徒貴族的對抗中,她缺乏有效的軍事力量。但是,通過與詹姆士聯合,在1562年打擊蘇格蘭的天主教代表要員亨特利大人,她有效地收窄了她的選擇。

直到1561年,瑪麗思考再三決定邀請伊麗莎白訪問蘇格蘭。然而伊麗莎白仍對血統一事耿耿於懷。瑪麗於是派遣了雷森頓的威廉馬特蘭德作為駐英格蘭宮廷的大使提交了將瑪麗作為可能的英格蘭儲君的議案。伊麗莎白的回應可以歸納如下:「以我王位的稱謂和我所處的時代為名,她將不可能獲得儲君的地位。」然而,在瑪麗寫給蓋斯公爵的信中,卻記載了馬特蘭德告訴她的一些其他事情,包括伊麗莎白支持她的聲明:「在我眼中沒有比瑪麗更好適合這個職位的人,我本人就很親睞她。在這件事情中,伊麗莎白就刻意留心了議會的作用。

1561年12月,瑪麗與伊麗莎白的會見已經進入日程表,這次的回見地點定在了英格蘭,但伊麗莎白改變了主意。回見地點被定在了八、九月間在約克,或者「其他類似城市」。七月,由於法國內戰,伊麗莎白派遣亨利辛迪爵士改變了回見地點。1563年,為了平衡與瑪麗的關係,伊麗莎白試圖勸說瑪麗嫁給羅伯特·達德利,萊切斯特伯爵一世,是亨利辛迪爵士的姻親。他深得伊麗莎白女王信任並且認為她可以藉此控制瑪麗。達德利是個新教徒,對伊麗莎白而言,這此聯姻能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她派遣了一個特使告知瑪麗,如果她嫁給伊麗莎白指定的一個人(在那時還是匿名的),伊麗莎白將「開始調查瑪麗是否具有權利獲得王室稱謂而成為伊麗莎白的表外甥女進而成為王位繼承人。」這個計劃遭到了瑪麗的拒絕。

1565年7月29日,在聖十字架宮,瑪麗出人意料地嫁給了達恩利勛爵亨利·斯圖亞特,他是英格蘭亨利七世的長女瑪格麗特與第二位丈夫安古斯伯爵阿齊巴爾德·道格拉斯的外孫,也就是瑪麗的表弟,同時亨利·斯圖亞特的父系祖先可以追溯到第四代蘇格蘭王室總務官亞歷山大·斯圖亞特的次子約翰·斯圖亞特爵士。對於新教首領,同時也是她的私生兄弟,莫里伯爵而言,這是突然一擊。他們公然發動叛亂,瑪麗不得不於1565年8月26日逃往斯特靈去組織力量進行抵抗。9月,瑪麗又前往愛丁堡招募更多軍隊。莫里伯爵和其他起兵的貴族被擊敗了,決定勝負的戰鬥即是後來廣為人知的蔡斯襲擊。瑪麗與達恩利的聯姻激怒了伊麗莎白:她認為這次婚姻儘管已經完成但是應該得到她的許可。因為達恩利的英格蘭貴族頭銜。伊麗莎白覺察到這次婚姻帶給她本人的威脅。因為達恩利具有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室的血統,任何達恩利和瑪麗的子女都極有可能去繼承瑪麗和伊麗莎白王位(事實上他的確繼承了雙方的疆域)。

不久以後,瑪麗就懷孕了。但達恩利很快就變得傲慢自大,桀驁不遜,貪求權力,要求在他的頭銜上贈以「國王」的名號。但在某一場合,他襲擊了瑪麗,試圖想讓瑪麗因此流產,卻失敗了。他嫉妒瑪麗與她私人秘書,大衛·瑞里奧之間的友誼,在1566年3月,達恩利進入參與了一個在蔡斯襲擊中反叛瑪麗的貴族組成的秘謀組織。3月9日,一個貴族團體,夥同達恩利,刺殺了當時正在聖十字架宮與瑪麗會商國事的瑞里奧。這次行動加速了瑪麗與達恩利婚姻的破裂。達恩利很快再次改變了立場與那些參與刺殺的貴族決裂。

隨着1566年7月,瑪麗的繼承人即以後的英格蘭詹姆士一世,蘇格蘭詹姆士六世的出世,瑪麗聲稱孩子的父親是詹姆士·赫伯恩(伯斯維爾伯爵四世),一個即將成為她第三任丈夫的冒險家。一個除掉達恩利的陰謀正逐漸形成,此時的達恩利正重病纏身(有可能是梅毒),他被安排在愛丁堡的一幢別墅里康復,瑪麗常去探望他,在可預知的將來,他們很有可能因此複合。1567年2月,別墅里發生了一次爆炸,爆炸發生後,在花園裡發現了已經咽氣的達恩利。他看起來是被掐死的。這一事件原本是對瑪麗的一種解脫,卻不想敗壞了她的名譽。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伯斯維爾身上,認為是他刺殺了達恩利,由此招致了一場對伯斯維爾的審判但最後法庭宣判他無罪。瑪麗試圖在貴族中重新尋找支持。他們中的一部分就是在伯斯維爾曾經籠絡過簽署了埃斯里客棧聯合聲明,支持他迎娶瑪麗的貴族。

4月24日,瑪麗最後一次在斯特靈探視了她的兒子。在她返回愛丁堡的路上她遭到了綁架。無論是否出於瑪麗的自願,當伯斯維爾和他的手下將她帶回鄧巴城堡時,她被伯斯維爾伯爵性侵犯了。5月6日,他們返回到愛丁堡,5月15日,在聖十字架宮,瑪麗和伯斯維爾伯爵舉行了新教儀式的婚禮。

貴族們都轉而反對瑪麗和伯斯維爾伯爵並起兵反叛。6月15日瑪麗和伯斯維爾伯爵不得不退到卡伯里山上對抗貴族軍隊。戰鬥沒有打響,瑪麗以釋放伯斯維爾伯爵的條件下答應了貴族的要求。但是貴族們沒有信守他們的承諾並將她帶到愛丁堡囚禁在列文湖城堡,這個城堡坐落在列文湖中央小島上。從1567年7月18日到24日,瑪麗懷的一對雙胞胎在城堡里流產了。7月24日,她被迫退位並將王位傳給只有一歲大的詹姆士。

亡命英格蘭
1568年5月2日,瑪麗從列文湖逃脫並再一次成功地招募了一支規模不大的軍隊。當她的軍隊於5月13日在蘭塞德戰役被擊敗後,三天之後瑪麗逃往英格蘭。迅即於5月19日,被伊麗莎白的軍官囚禁在卡萊爾城堡,在囚禁期間,她說了那句名言:「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我死即我生)。並將這句話鑲嵌在她衣服的花邊上。

在關於瑪麗是否應該為謀殺達恩利負責的爭論結束後,伊麗莎白決定對瑪麗採取質詢而不是審判來解決問題。1568年10月至1569年1月間,對瑪麗的質詢在約克實行。這場質詢具有極強的政治色彩。伊麗莎白並不希望瑪麗被判謀殺罪,而瑪麗,因為她曾經受過教會的塗油禮,拒絕承認任何世俗審判的權威性。第一代默瑞伯爵詹姆士·斯圖爾特,最終負責對瑪麗進行起訴,他同時也掌管瑪麗缺位時的蘇格蘭,其主要任務是不讓瑪麗返回蘇格蘭並控制那些支持瑪麗的蘇格蘭人民。

審判的重心逐漸轉移到「首飾盒信件」一事上,詹姆士·道格拉斯,莫頓伯爵四世在愛丁堡一個雕有F字樣的(據推斷是法蘭西斯二世)銀盒裡,發現了據稱是瑪麗寫給伯斯維爾的八封信和許多其他文件,包括瑪麗和伯斯維爾的結婚證明。法庭上瑪麗並沒有看到這些證物,也不能為自己辯護。她拒絕提交一份書面的抗辯詞除非伊麗莎白宣判她無罪,顯然,伊麗莎白不可能那麼做。.

儘管質詢方通過驗證筆跡認定首飾盒信件為真跡。其中的內容也擺在那裡,如果其中的內容是可信的話,這些都會成為瑪麗有罪的證據。但質詢方最後得出結論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瑪麗是有罪的。其實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唯一的結論就是這些都只不過為了取悅伊麗莎白。

後世諸多歷史學家質疑「首飾盒信件」的真實性。但原件已於1584年失傳了,眾多的抄件散失在很多收藏家中但並沒有形成完整的一套。瑪麗質疑她的筆跡並不難於模仿,並經常流露出這些信札統統都是偽造的,有罪的段落是在質詢前嵌入書信中的。或者這些信是其他人寫給伯斯維爾的。通過寫作風格的對比就能看出他們不是出自瑪麗之手。

現在,無論何種方式都不可能證明這些信件的真假了。除了這些信件,並無其他證據可以控告瑪麗。事後看來,很難證明涉及的主要當事人想去探清事情的真相。

伊麗莎白認為瑪麗圖謀染指英格蘭的王位並對她造成了威脅。此後瑪麗被她囚禁了十八年。其中大部分時間,瑪麗被軟禁在謝菲爾德城堡和謝菲爾德莊園。在喬治塔爾伯特,什魯斯伯里伯爵六世和他可怕的夫人,哈德威克的貝斯的監視下。他們的女兒伊麗莎白卡文迪什嫁給了查爾斯斯圖亞特(達恩利的兄弟)並育有一女,阿爾貝拉小姐。詹姆士赫伯恩則被囚禁在了丹麥,患上了精神病,最後死於1578年。當時也身陷囹圄,1580年,軟禁瑪麗的責任被轉交到了阿米愛斯伯勒特手中。瑪麗在他的關懷下度過了餘生。

不管如何,1570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 (法蘭西)派代表勸說伊麗莎白許諾幫助瑪麗重新獲得她的王位,作為前提條件,瑪麗要接受她仍不十分贊同的愛丁堡條約。不過,威廉塞西爾,一世伯利作為伊麗莎白的代表與瑪麗協商。兩位女王始終沒有見過面。

萊道菲陰謀使得伊麗莎白不得不重新考慮如何處置瑪麗。1572年,議會在女王的鼓勵下,訂立了一道禁止瑪麗成為英格蘭女王的法案(即「聯合合約」),其目的在於預防任何可能在刺殺女王中得益的繼位者。這道法案並不是法令,但數以千計的人在上面簽字,包括瑪麗自己。

處決
伊麗莎白再也不能容忍瑪麗,因為她收到許多報告,有人陰謀謀害她本人而讓瑪麗取而代之(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些都是瑪麗的敵人偽造的)。

瑪麗斯圖亞特於1587年2月8日在北安普敦郡佛斯里亨城堡被處極刑,享年45歲。罪名是被懷疑捲入陰謀,貝比通陰謀,企圖刺殺伊麗莎白。行刑那天,瑪麗被五花大綁,押往刑場。她身着紅色,表明她是一個天主教殉教者。

行刑過程是很殘酷的,一些人事後回憶說那天劊子手喝醉之後長喘三口大氣才把瑪麗的頭砍下來,當第一斧頭下去,據傳她用喉嚨喃喃作聲說:「劊子手,做完你的事兒!」關於這場行刑有很多其他版本,但經久不衰延續至今的版本是:當劊子手拿着瑪麗面容冷峻的頭顱向在場的人展示的時候,這才發現瑪麗戴了一個假髮頭套(戴着假髮,就像她平時那樣)。劊子手抓着一束瑪麗的毛髮從而拎着她的頭。卻發現死去的女王的嘴還對着下面的祈禱者在動。另一個事件瑪麗的小獵犬躲在她的裙子里,當瑪麗被處刑時因為痛苦而逃了出來,反覆清洗幾次才將粘在它毛髮上的女主人的血跡清除。

瑪麗最初被埋葬在彼得鎮大教堂,但是她的遺體於1612年被她的兒子,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挖掘出來了,遷葬到西敏寺。現在仍在那兒,她的墓穴和她表姑伊麗莎白的只有30英尺(9米)之遙。

瑪麗的遺物
瑪麗死後被封為聖徒,躋身耶穌會殉難者之列,現存還有很多瑪麗的遺物,她的祈禱書長期以來在法國展示,她的辯護書也已出版。在英語刊物中,她所做的十四行詩已經出版,在這本書里據說有她的親筆。

一位著名的德國女演員,亨德爾席勒茨被瑪麗的人生態度所感染並開始欽佩瑪麗的為人,她在弗里德里希席勒一劇中飾演「瑪利亞」在德國眾多城鎮中贏得一致好評。據稱她所佩戴在脖子上的十字架掛件與不幸的瑪麗女王所佩戴的極其相似。

在眾多遺物中很少有確鑿證據證明是瑪麗女王曾經使用過的。但是還是有一些遺物被證實確實是女王曾經所有的。比如在行刑後覆蓋在女王臉上的面紗。不知道是由於劊子手手忙腳亂還是當時環境的混亂,誤傷了這位不幸女王的肩膀。這塊面紗原本是J.C 希匹斯雷爵士所有,他聲稱他母親是斯圖亞特王朝的後代,1818年,在羅馬,馬提奧戴奧塔夫雕刻了一尊以他形象為藍本的木雕,並將這尊木雕的複製品贈送給他的朋友。

面紗上金邊閃爍的飾物據說是由瑪麗女王親手縫製的,整齊地挨個排列着,由此可以形成一個個小的方格。方形地邊角鑲金。邊角相連。其上有金字綉成的一段話。

木雕上有一段題字,從另一方面證明了這件遺物的真實性,上面寫着,這個面紗,是被驅逐了的斯圖亞特王朝的傳家之寶。 被這個家族最後的遺脈約克的天主教樞機主教,亨利·本尼迪克特·斯圖亞特保存,多年以來,他將這件至寶保存在他個人的小禮拜堂里,其中還有諸多其他瑪麗女王的遺物,他死後,將這些遺物,連同一本珍貴的古希臘歷史學家普盧塔克著作,和一本精裝印製的聖書抄本,還有一些在蘇格蘭瑪麗女王時期鑄造的金幣,一併贈送給約翰·希彼斯里爵士。

自1818年4月29日以後,這個木雕一直由教皇庇護七世收藏在他位於奎里納爾山的宮殿內,先前當他住在羅馬時曾與約克樞機相厚,當約克樞機和其他樞機於1798年移居威尼斯的時候,英國國王喬治四世,當時的威爾斯親王給予了那些因為法國大革命而生活窘迫的樞機主教一年4000英鎊的養老金。

約克樞機想把這些他認為價值連城的瑪麗女王的遺物贈送給那些給他們提供幫助的人作為報答。根據在這個木雕上的紙條上所說,這塊面紗長為89英寸,43英寸寬,因而看上去更像是披肩或者圍巾而非面紗。在梅爾維爾的記憶中,也是席勒讀到的,所提到的屬於女王的手帕在女王死前就被人拿走了,席勒還發現在這塊面紗上所記錄的由漢娜甘迺迪所做的一些著名的描述永別場面的句子。

"接受這塊我親手傳遞的手帕!
這塊我在悲傷時刻為你親手縫製的手帕
其中交織着我的熱淚:
它讓我永不瞑目。"

瑪麗的遺產
有關瑪麗女王生平的兩部經典電影(兩者都沒有基於歷史事實而是從故事中取材)分別是1936年拍攝的蘇格蘭的瑪麗,由凱瑟琳·赫本和弗里德里克馬歇出演,還有一部是1971年拍攝的瑪麗:蘇格蘭女王(電影)。由瓦內莎里德格瑞夫(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和奈傑爾達文波特出演。

瑪麗的事迹也引起了戲劇界的關注,多尼采蒂蓋爾塔諾寫作了以瑪麗斯圖亞特為名的歌劇。弗里德里克席勒寫作了劇本瑪利亞斯圖亞特。詩人約瑟夫布羅德斯凱用俄語寫作的寫給瑪麗斯圖亞特的十四行詩獲得了諾貝爾獎,使人將瑪麗設定為一個對話者。同樣,瑪麗的事迹激勵了麥克沃德弗里德寫作了歌曲「致法國」。

瑪麗的事迹也是小說家手裡的好材料。不少小說以瑪麗為原型寫作,最近出版的包括:瑪格麗特喬治:「蘇格蘭瑪麗女王和不列顛島:長篇故事」和吉恩布萊迪:「通往佛斯里亨的王家路:蘇格蘭女王瑪麗的故事」。在兒童文學方面,關於瑪麗的小說包括:「傻女王:蘇格蘭女王瑪麗」和學院派王家日記選,由凱瑟琳拉斯基所做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沒有土地的女王,法蘭西和1553年」。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