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中風 把握黃金3小時
早晚溫差大加上歲末應酬多,屏東基督教醫院急診室發現腦中風、心血管急症患者確有逐漸增加趨勢。屏基神經內科沈秀祝醫師提醒民眾,搶救中風,把握「黃金三小時」。
六十九歲的卓先生,於傍晚六時卅分在家中發生突發性意識改變及左側肢體無力,由家人緊急送醫,病患於七時四十三分到達屏基急診室後,醫護人員詢問病史,同時進行血液、凝血功能、生化(肝、腎功能)、電解質、心電圖及胸部X光等檢查,並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掃描。
患者到院時意識狀態仍顯嗜睡及口齒不清,生命徵象:血壓147/100水銀毫米汞柱、心跳每分鐘114次、呼吸速率每分鐘16次,神經檢查發現左側肢體無力,NIHSS(美國國衛院中風等級評估量表)為10分。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無腦出血情形,臨床初步判斷為右側中大腦動脈梗塞,並再確認發病時間在二小時以內,急診室立即通知腦中風治療小組成員,啟動血栓溶解劑治療機制。
在向病患及家屬詳細解釋血栓溶解劑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利弊後,由病患家屬於告知書中簽署同意施打後,於病患發病三小時內完成施打,之後滿24小時後的NIHSS進步至4分,意識狀況及左側肢力亦幾近完全回復,出院後繼續門診復健及使用阿斯匹靈,預防再次中風。
衛生署公布的9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或是「腦中風」目前位居第三位。且急、慢性腦血管疾病所造成的醫療照護已成為社會國家一大負擔,也是目前造成存活者殘障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積極治療此類病患,成為當前相當重要的課題。
屏基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沈秀祝表示「腦中風」是一種因為腦部血管發生變化造成腦部功能損傷的疾病。「血管阻塞」稱之為「缺血性腦中風」或「腦梗塞」;「血管破裂出血」稱之為「出血性腦中風」或「腦溢血」。目前,缺血性腦中風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腦中風型態,主要是因大腦血管本身病變造成快速的阻塞,或由心臟產生的栓子或近端大血管的血栓脫落而造成。
近年來研究發現,「血栓溶解劑」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效果最顯著的藥物,先於西元1996年被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准許使用於缺血性腦中風發病三小時內的患者,歐盟各國於2002年通過,台灣衛生署亦於2002年11月核可使用。但若使用時機不當,反而容易造成腦出血或其他身體部位出血,進而威脅病患生命。
目前規範血栓溶解劑治療必須在腦中風發病三小時內使用,若使用於發病超過三小時的患者,則病患產生腦出血的機率大增(3小時以內使用增加6﹪,6小時以內增加14﹪)。
所以,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施予血栓溶解劑治療,「發病三小時內」是最重要因素,醫界有人提出「黃金搶救三三三原則」,就是宣導注意腦中風的症狀,把握黃金三小時治療時機,可以提高百分之三十三治癒率。
時序入冬溫差大,血管易急速擴張收縮,造成中風比例增加,民眾應注意可能的腦中風先兆,例如半側(左或右)急性肢體癱瘓無力、麻木、突發性講話障礙或口齒不清等症狀。
有上述症狀者,需緊急送醫,最好能在發病二個小時內到達醫院。因為,到醫院後還需經過臨床評估、腦部影像檢查、血液檢驗以及專業醫師的詳細評估來決定是否適合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