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的的節慶
七夕:
農曆七月七日為七夕,俗以為七娘媽誕辰,稱「七娘媽生」。又俗以七月為巧月,七夕又名「巧節」。相傳,是夕,牛郎織女一年一次相會。
七娘媽生:
七娘媽為兒童之守護神。民間信仰此神,乃以為十六歲以下兒童,均受七娘媽之庇護。即於兒童週歲前後,往寺廟祈願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觀音媽、媽祖等,請神加護,而以古錢,或銀牌、鎖牌,串紅絨線為繫,懸於兒童頸上。至成年,則於七娘媽生此日「脫絭」,往寺廟,供拜麵線、粽類,答謝多年來之加護。是日,家家戶戶,為祈求子女長大,祭拜七娘媽。
床母生:
此日或稱為床母生日,以雞酒油飯供拜,燒床母衣〈木刻衣服圖樣之金紙〉,以拜謝床母保佑幼兒。
中 元: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即地官大帝誕辰。以是日,祖先歸家,無論貧家富戶,均祭祖普度「即盂蘭盆會」,今概於此中元節日統一祭拜,其情況如下:農曆七月一日至三十日,街衢巷里,多輪流,延僧登壇施食。寺廟亦各建醮,二三日至六七日不等,以祭無祀孤魂,曰「盂蘭盆會」。盂蘭盆會者,大藏經云:「目蓮以母坐餓鬼中,佛之作盂蘭盆會,以珍果素食置盤中,供佛,而後母得食」。故佛家稱之為盂蘭盆會,俗稱「普度」。
台俗七月一日為「開鬼門」,七月三十日為「關鬼門」,而在此月中過去曾分為各地區或各業別「做並度」,因而每日均有拜拜,極為盛況。
開鬼門:
初一日〈農曆六月卅日午夜〉,冥府鬼門大開,孤魂〈俗稱「好兄弟」,即無緣精靈〉徘徊陽間。是日下午,各戶在門口,供拜五味碗〈魚、肉、雞、鴨.菜等五種〉、糕、粿類等,供物各插上香一枝,而燒經衣、銀紙,此稱「拜門口」。此外,因病曾祈願者,懸燈於門口,燈上書寫「普度陰光」「慶讚中元」,下為弟子姓名。是日,地藏王廟祭功果,以請地藏王菩薩啟開鬼門關。
街 普:
或稱「私普」,即稱街庄等為主體之普度,過去則多分街別區別,按日輪流祭普。另有「市仔普」〈市場為主體之普度〉、「子弟普」〈業餘音樂團體為主體之普度〉等之各業別普度。現則一律改為中元節日舉行統一拜拜。
廟 普:
或稱「公普」,即以寺廟為主體之普度。各廟廟普日期稍有不同,例如:台北艋舺龍山守為十三日,祖師廟為廿一日,大稻埕慈聖宮為十七日,大龍峒保安宮為十二日等不一。由是,廟普行事,如放水燈,豎燈篙等日期亦不同。
放水燈:
廟普前夜舉行「放水燈」。是夜,因觀熱鬧,街上極呈擁擠,光復後已廢。放水燈者,謂將「水燈頭」放流水中,俗傳藉此引請溺死孤魂,浮出陽間,以便普施。放水燈,或謂「迎放水燈」,其情況如下。水燈分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有圓形燈,上寫「某寺慶讚中元」,排在遊行最前。
孤 棚:
廟前,除結「普度壇」,另架設「孤棚」,以供置「孤飯」及其他多種供物。供物均插三角紙旗,上書「普照陰光」「敬奉陰光」等字眼。孤棚,為高約一丈至二丈多,寬約二丈,鋪以木板一二十坪之木臺。棚上滿載各戶供拜之祭品,如三牲、五牲、漢席、堅碟、粿粽米飯、水果、菸酒等物,極為豐盛。俗以孤魂平常無人祭祀,為此祭品應求豐足,始夠供應。俗說:「平平四十五盞」,則稱普度祭品,祗少不可少於四十五盞。盞係盛物竹器,依其盛置物品,各稱如雞盞、鴨盞、粽盞、粿盞等。祭品中,雞鴨居多,俗說:「七月半鴨,不知死」,即謂七月十五日宰雞鴨為牲醴特多。又祭物疊成數層者,稱「肉山」。
搶 孤:
廟普當日,另有「搶孤」風習,即稱搶奪孤棚上祭品。曾風行全省。如臺北近郊板橋普陀山接雲寺前,於每年七月十九日之搶孤,尤負盛名。餘如土城、頭圍各地,亦極盛況。後因規模愈大,惟恐惹出事端,遂被禁止舉行。至於搶孤主旨,乃在以其祭品施與窮民。所謂搶孤,則於超度終了後的一定時刻,以鑼鼓的信號開始。因大家爭先恐後要搶祭拜的各種禮品,如米、米粉、豬羊雞鴨等,現場打成一片混亂,殺氣騰騰。最高處的三面旗幟,同樣成了搶奪的對象,稱之為「搶旗」。
拜普度:
普度當日。各舖戶亦盛祭祖靈及無緣佛。祭壇,頂桌拜地官大帝與地藏王,下桌拜孤魂,而道僧則挨戶誦經普施。俗語謂:「七月,無閒和尚與司公〈道士〉」即謂農曆七月間,僧道因挨戶誦經極忙。各舖戶,對其誦經,則酬以紅包禮。普度當夜,大事宴客。除此,多以當天祭品,如雞鴨豬肉、粿粽、龍眼、香蕉等物,分贈親朋,此謂「贈口份」。俗習、是日、出嫁女兒不歸寧為例。
關鬼門:
七月末日,為「關鬼門」,俗稱「謝燈腳」。自初一日起徘徊陽間之孤魂,於此日回歸冥府。寺廟撤去燈篙,並燒焚路燈,同時舉行祭拜,約與開鬼門同。如是,始結束此月之普度大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