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糟/敏感性肌膚:類固醇治療與血管擴張問題
酒糟患者問:關於酒糟其實我還是有很多不解,我想到類固醇既然是兩面刃,而且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遺症(例如酒糟無法收拾),為什麼許多皮膚科醫生在皮膚有問題時,第一線用的藥物一定是這東西?
我自酒糟發病以來,搜尋過很多文章,都會說到酒糟或其他疾病因為初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控制,然後到後來很慘之類的文章(當然這是病患寫的,也許需要平衡報導,但因為也發生在我身上了),連醫生都跟他說他沒辦法(每每看到這個詞句,我就會覺得這麼絕望的用詞,從專業人員的口中說出來是有多麼的令人害怕),而且醫生往往沒有做詳細的衛教,然後給藥的護士也潦潦草草…?
另外關於現在微血管敏感,其實真的很困擾。因為悶熱的環境不能去,所以我都呆在家裡吹冷氣,表情我也不敢做。更奇怪的是我發現如果我低頭,就會爆紅。這~ 因為相關文獻寫說關於血管擴張在醫學上是不可逆的,那如果表皮與真皮的狀況改善了,這種情形會不會減低?還是他指的血管擴張不可逆是指浮在臉上的那些蜘蛛網?
宋奉宜醫師答:身為皮膚專科醫師,我必須很清楚地告訴各位—敏感性肌膚或是初級酒糟(這二者的臨床差異其實不大;學理上,前者是肌膚受刺激後表現出來的無症狀發炎反應,後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表皮血管發炎;實務上二者往往症狀相關~),在開始的時候都以表皮濕疹(皮膚發炎)作為初步表現,醫師當然會以類固醇作為首次治療。
最近接觸到一些順勢療法的理論;我的初步感覺是,雖然二者之間引發許多論戰,但是我個人覺得「順勢療法」對於「對抗療法」的某些批評,也許與「系統」無關,而是醫療執行的問題—比方說,「教導洗臉方式,之後給予類固醇治療」與「不關心洗臉方式,很快給予類固醇治療」的差異,主要還是在看診者的經驗與態度。)
問題未必出在「醫師以類固醇治療濕疹」這個部份,而是出在「醫師只會以類固醇治療濕疹」。後者的意思,當醫師以類固醇做初步治療,發現持續效果不佳(也就是說,「有燒香有保佑;不燒香就不保佑」)的時候,就應當思考其它的可能—包括可能的致病因子與可能的替代療法等,不應當「一條路走到黑」。
敏感性肌膚的形成,甚至是酒糟肌膚的形成,所謂的「原因不明」,其實就是「西方醫學界的皮膚醫學專科發展只有五十多年,還沒有太多人力與物力仔細研究」。因為「原因不明」,醫師會說「沒辦法」並不意外—常常在想,也常常跟我的病患說:「醫師不是神,請您好好地配合」。如果治療效果不好,患病者會產生沮喪的感覺,醫師其實也有同樣的情緒—特別是患者不配合醫師指示時。
我想您的擔憂(…醫生往往沒有做詳細的衛教,然後給藥的護士也潦潦草草…)是這樣的—醫師需要與病患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良好的治療;無論是醫師「出問題」,還是病患「出問題」,疾病本身都沒有痊癒的機會…醫師常常抱怨病患不配合,其實醫師也需要「好好地配合病程進行,對病患做仔細解釋」才行吧…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很輕易地說「沒辦法」,就像十多年來的肥皂劇一樣—病患急救後,某某醫師出來對家屬說:「我們盡力了…」
文章出處:酒糟應該使用正確保養品-極緻宋奉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