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與春節、中秋並列為最重要的三個節慶。端午節時值夏季,也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後來民間加入愛國詩人屈原的傳說,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坊間更流傳了幾則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
(一)屈原投江: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楚懷王對他變法圖強的主張非但不聽,反而將他撤職,逐出京城。屈原在流放途中,寫下了
許多憂民的著名詩篇。後來,秦國攻破楚國的京城郢都,屈原覺得一切希望都已破滅,就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當天,
跳進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
百姓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並憂心屈原的屍體會被魚蝦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並且競相划船希望
能找到屈原的屍體。
古人划船救屈原,後來逐漸變成龍舟競渡的風俗;而古人不忍心屈原被魚吃掉,而將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來就衍化成
端午節吃粽的風俗。
(二)曹娥尋父屍: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哭豪,經十七天仍不見曹父屍首,乃於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村民發現
父女兩屍合抱浮起, 後人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一片孝心,造龍舟競渡,以慰其靈。
(三)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並上演了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說中,端午節當天白蛇誤喝雄黃
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也成為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伍子胥是春秋時候楚國人,楚平王殺了他的父親,他憤怒地投奔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完成霸業,並且攻陷楚國,把楚平王的屍
體從墳墓裏挖出來,鞭打了三百下,以報殺父之仇。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賜劍令伍子胥自盡,還將
其屍首於五月初五這一天扔到錢塘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對於現今,端午節最令人期盼的活動便是划龍舟,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選手們隨著隆隆的鼓聲,奮力向前划,在精彩激烈的賽程中,這傳統的習俗得以不斷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