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碑學大師
何紹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年),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人,出生於書香世家。紹基自幼慧靜,濡染家學,他父親何凌漢是一位學識淵博,書法精湛的朝廷要員,教子有方。其四個兒子(何紹基、何紹業、何紹祺、何紹京)都成了才,特別是在書法方面,被時人譽為「何氏四傑」。何氏家族幾代人,幾乎個個都精擅書法,可謂書法世家,為晚清書壇上絕無僅有的。
清代書法的發展,劃分為兩個時期,即清初之際為帖學時期,咸豐、同治以後為碑學時期。帖學盛極而衰,康熙、乾隆之際,屢興文字獄。一般學者為明哲保身之際,轉而研究考古,自此金石學大興。何紹基處於金石考據學勃興,碑學興起的書法變革時代,造就了他對碑學極力的提倡和獨闢蹊徑的創新。何紹基既在理論上推崇碑學,又仍法唐學顏,還能身體力行新書法之開創,獨立於晚清書壇,從而成為一代碑學大師。
何紹基早期書法多為楷書;中期以後行書多於楷書,行書多參篆意,於縱橫敧斜中見規矩,恣肆中透秀逸之氣。後期則多為篆書和隸書;晚年的書法風貌獨具,將草書、篆書、隸書、行草融為一體,渾厚雄重,獨創一格,頗具成就,在晚清書壇上,光彩耀眼。
楷書方面—主要得力於顏真卿書體、魏碑《黑女志》、歐陽通《道因碑》。其楷書作品中,小楷《黃庭內景玉經冊》可謂精品,其結體中有較濃的顏體味,飽滿圓潤,每個字、每一筆劃都一絲不苟,無不從橫平豎直中來。當代的楊瀚評道:「人間不能有第二本」由此可知此冊於書壇上的歷史地位。
隸書方面—源於(張遷),具有漢隸的神韻。其所臨漢碑既能不失其精神而又能自成面目,充分體現了其在書法上的融會貫通本領,為清代碑派書家取法漢隸開闢了一種嶄新氣象。當代書家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一文中,對其隸書評價道:「在隸家中,不能不讓他站一席位次。」可見其隸書在書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篆書、草書方面-出入周秦籀篆,古拙而奇趣。何紹基對篆書的書法創作上,作品數量不多,但品味高。筆道上,方筆圓筆、粗筆細筆渾然一體,呈現出獨具一格的篆書風貌。凡能體現其風格的楷書、行書、草書及隸書作品中,均參有篆意,形成各種書體都呈現出古拙樸茂之趣,也是他書法最具有特色的一環。行草則取法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和《裴將軍詩》,得顏真卿的筆法。
何氏風格特點在於「樸」,與姿媚相反,為融會貫通,自最樸質之衡平豎直、正鋒運筆出發,筆鋒內斂而不外放頓折,卻能貫之氣力圓活自如運用,化出極豐富的變化,強調古勁厚遠之氣,一如厚實之碑版篆隸,字間表現力道,且參差錯落,勁偉中表達緩綽、疏散,則添增古意之趣味。他在取法北碑、變革楷書和行草書筆法方面的成就,標誌著碑派書法的審美原則在各種書體領域的全面落實,對晚清書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堪稱為清光、宣以來開一代宗風為百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