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隋唐兩朝為何要三番五次攻打高句麗

隋唐兩朝為何要三番五次攻打高句麗

乾封二年(667年)十月,在遼東戰場的軍營中,一支唐軍正在緊鑼密鼓、有條不紊地迅速集結著,從他們整齊劃一、嚴肅緊張的行動中,可以看出這是一支平日訓練有素的善戰之師。為首一人須發蒼白,體格強健,身披白色戰袍,端坐膘壯戰馬之上,手持方天畫戟,表情凝重,若有所思,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此刻正密切關注著高句麗軍的動向。他就是唐朝第一猛將薛仁貴。

  這已是薛仁貴身負皇命,第二次率領金戈鐵馬踏進遼東這片土地了。第一次來的時候,是在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那時的他血氣方剛、風華正茂,以單槍匹馬取敵將首級而一戰成名。

  此刻,唐太宗已經帶著生前未能平定高句麗的終身遺憾去了,而薛仁貴也由昔日的少年戰士成為年邁將軍。由于高句麗人的反復無常、恣意挑釁,這位年過五旬的老將軍再次回到這片熟悉的戰場上。

  不久前的新城一戰,唐軍雖然取勝,卻遭到了高句麗軍的夜襲,若不是他早就有思想和戰略准備,關鍵時刻率軍神兵天降,把處于劣勢的局勢瞬間扭轉過來,並殺敵數百人,解救了新城之圍,后果真是不堪設想。眼下的金山戰役,高句麗人會不會舊計重施,參與戰斗的唐軍會不會重蹈覆轍,這都讓他多了一種不祥的預感。未雨綢缪,絕對沒有錯。

  果然,高句麗軍又殺過來了。不過,這次遭遇的不是小股軍隊的襲擊,而是10萬高句麗大軍的伏擊。唐軍將領龐同善和他率領的部隊,突遇強敵,措手不及,全面崩潰,落荒而逃。高句麗軍見形勢大好,在后面窮追猛打,企圖逆轉整個遼東戰局。危機時刻,薛仁貴率本部兵馬像一把尖刀沖殺出來,將敵人大軍攔腰截斷,敵軍頓時大亂。經過一番奮力厮殺斬敵首五萬人,大敗高句麗軍,挽回了潰敗的局勢。唐軍乘勝攻占南蘇、木底、蒼岩三城,最終贏得了金山之戰的巨大勝利。

  金山之戰,可以說是唐初用兵遼東中罕見的大規模遭遇戰,是平定高句麗四大戰役中規模最大、最為關鍵的一次戰役,此戰基本消滅了高句麗精銳部隊,為唐軍徹底平定高句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高宗聽到獲勝的捷報后,親筆寫诏書慰勞薛仁貴:“金山大陣,凶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敵,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

  “宜將剩勇追窮寇”,薛仁貴並沒有陶醉在香濃的慶功酒和將士的歡呼聲中,而是選擇了繼續進發,徹底平定高句麗。十一月底的遼東地區,北風凜冽,天寒地凍,四處白雪,萬里冰封,薛仁貴命令全體將士身穿具有“保護色”的白衣,迅速出兵扶余(今吉林四平),僅用了14個小時,就斬殺俘虜敵人萬余,剩余敵軍四散潰逃,據考證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利用保護色的戰役。乾封三年,素以堅固著稱的扶余城被薛仁貴的2000人馬攻下,其他40余座城池相繼向薛仁貴投降。

  薛仁貴的大軍一路急行,兵不血刃地抵達平壤城下,與行軍大總管李績等諸路大軍會師,並攻破平壤。薛仁貴親自接受高句麗國王投降,史載,高句麗國王高藏在向薛仁貴投降簽字的時候,連抬頭看薛仁貴的勇氣都沒有。自此,自西漢王朝后期即立國于我國東北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唐王朝將高句麗活動地域納入了直接管理的統治體系,高句麗正式成為中華版圖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這份來之不易的勝利,這種一統天下的碩果,也讓薛仁貴老淚縱橫,如釋重負。因為平定高句麗,是隋唐四代帝王的夢想,如今終于在唐高宗這一代,在薛仁貴手里得到了實現。

  二

  那么,隋唐皇帝為什么要滅高句麗呢?

  自高句麗建國后,就一直與中原王朝保持著文化、貿易往來。北魏時期,高句麗曾“歲致黃金二百斤,白銀四百斤”。北齊皇帝封高句麗統治者高湯為高麗王,高句麗將“句”字去掉,自稱“高麗”(仍是高句麗,不同于三韓人王建于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建立的高麗王朝)。北周時期,武帝宇文邕封高湯為遼東郡公、遼東王。隋文帝即位后,仍封其為高麗王。作為藩屬國,高湯在開皇初年不斷遣使入隋,稱臣納貢。



  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后,高湯大懼,認為隋朝接下來會撤藩,于是“治兵積谷,為守拒之策”,隨時准備迎接隋朝大軍。藩屬國這種“無禮”的舉動,一時激怒了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致書高湯,責問他是何居心,並說:“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句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高湯謝罪后,不久病死,其子高元即位,隋文帝仍不計前嫌地封高元為高麗王。

  事情到此,本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圓滿結局,但高元卻是一個不讓人省心的主兒,他不滿足于現有的高句麗王土、百姓,而是滿腦子的擴張念頭。開皇十八年二月,高元率靺鞨萬余騎兵侵擾遼西,隋文帝大怒,即命漢王楊諒等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由于糧草不濟、疫病流行和其他自然災害的原因,水陸兩軍還沒有和高句麗開戰就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這時,高元也害怕把事情鬧大了,連忙派使者前來謝罪,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于是隋文帝罷兵,待之如初,但隋朝和高句麗的關系也因此有了隔閡。

  隋炀帝即位后,作為藩屬國的國君,高元應該親往長安觐見祝賀,但他卻沒有這么做,只是派使者前去應付,這讓隋炀帝感到很窩火。高元做出此舉,是因為他外與突厥、契丹、靺鞨主動交好,內部國力大增、軍力強悍、國土擴大,以至于產生自大和忘本思想,忘記了自己藩屬國的身份地位,居然不把泱泱大隋帝國放在眼里了,這是讓隋炀帝無法接受的。大業三年(607年),隋炀帝到突厥視察時,無意間看到了高句麗使者在此,就向他宣旨:“朕明年當往涿郡,爾還日語告高(句)麗王,宜早來朝,勿自疑懼……苟或不朝,將率軍民往巡彼土。”

  不料,這種善意而又帶有威脅的提醒,卻遭到了高元的拒命,于是隋炀帝決定攻打高句麗。從大業八年正月到大業十年二月,隋炀帝連續三次征伐高句麗,但討伐的結果卻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前兩次大敗而歸,第三次雖取得勝利,可終究沒有收服高句麗。其實,隋炀帝攻打高句麗,並不是因為看到高句麗的逐漸強盛和對隋朝的日后遺患,而是出于一己之私,好大喜功。大業十二年,隋炀帝三游江都時曾作詩一首,其中兩句就道出了他三次攻打高句麗的原因:“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因為出兵高句麗,隋炀帝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國家,最后窮途末路,死于非命。如此嚴重的國家大事,竟然出于偶然,難怪《隋書》會這樣評價炀帝攻打高句麗這件事:“內恃富強,外思廣地,以驕取怨,以怒興師,若此而不亡,自古未聞也。”

  如果說隋炀帝攻打高句麗完全是出于小孩子脾氣的“無厘頭”行為,那么雄才大略、被后人稱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也不遺余力地攻打高句麗又是為何呢?不願意讓高句麗做大做強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高句麗人對中原王朝的極端羞辱和公然挑釁。原來,隋軍撤退后,高句麗人把隋軍陣亡將士的屍骸堆積起來,構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觀”,供其國人觀賞。此舉,足以看出高句麗人的殘忍和喪失人道。唐太宗知道后,義憤填膺,于貞觀五年(631年)派人去高句麗收葬了陣亡將士的骸骨,並予以祭奠。

  收葬、祭奠壯士的骸骨和亡靈,本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不料卻引起了高句麗人的萬分恐懼。高句麗人自扶余城西南行至海,修築了長達一千余里的“長城”,“以資防御”。此時唐太宗考慮到唐初經過連年戰爭,將士傷殘,國力衰弱,需要一段時期的休養生息,所以遲遲沒有動手。其間,高句麗發生了宮廷政變,唐太宗沒有插手,仍然遣使冊封高藏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句麗王。隱忍勃發,是唐太宗的一大優點。向突厥稱臣納貢12年都過來了,何況現在?此刻,唐太宗需要的是積攢力量,等待時機。

  貞觀十七年,高句麗聯合百濟攻取新羅40余城,新羅危在旦夕,向唐朝請求援助。此時的唐朝,經過十余年的“貞觀之治”,國力強盛,兵強馬壯,于是唐太宗決定攻打高句麗,徹底解決這個由來已久的“頑症”。貞觀十九年,唐太宗以高句麗“殘虐其民”、“侵暴鄰國”、“違我诏令”為由,憑借“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今朕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雪君父之恥耳”的話語,說服了眾人,于是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自己率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高句麗。唐軍渡遼水,在初勝后,卻在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八里鎮營城子村)碰到了極善守城的高句麗人的頑強阻擊。因為急于求成、用兵倉促,結果唐軍遭遇失敗。而薛仁貴就是在這場戰役中脫穎而出、一戰成名的。兵敗后,唐太宗被迫班師,數萬將士殒命沙場。

  唐太宗帶著遺憾離世后,唐高宗繼承了父親遺志,任用文韬武略、成熟穩健的薛仁貴等人,歷經新城、金山、扶余、平壤四大戰役,終于將高句麗消滅,並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自此,這場歷經兩朝四代、歷時70余年、先后出兵十余次的平定高句麗戰爭宣告結束。

  唐王朝統一高句麗的過程中和統一之后,又對高句麗人采取了內遷的政策。先后被遷徙到內地的高句麗人有近一半或三分之一強,約有23萬~28萬人,廣泛分布于今天的北京、山西、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陝西、甘肅等省市。在唐王朝內遷高句麗人的同時,新羅也趁機擄掠和接納了部分高句麗人,加上之后它采取積極向北擴張的政策,占據了部分高句麗政權的領土,約有不到十萬(不到高句麗人總人口的八分之一)高句麗人加入到了今天朝鮮族先民建立的新羅政權中,成為今朝鮮族的先民,而其余高句麗人則散入靺鞨突厥等我國歷史上的其他民族之中。也就是說約八分之七的高句麗人融入到了中華民族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