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台灣第一街

台灣第一街

荷據時期荷人為發展貿易,原本在西元1625年於赤崁樓興建普羅民遮市,不意隔年該地發生瘟疫,致計劃受阻。於是在西元1628年荷人又選擇大員(今安平)建造市鎮,取名為熱蘭遮市。荷人將中國人和荷蘭人遷來此地之後,即按照計劃和規定,建造具備完善設施之街道。
  
該市鎮位於王城到渡口之間,主要是漢人居住的地方,主要街道為兩條東西走向,一條呈南北的街道。其中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就是現今的延平街。主要的市集,就位於延平街兩側,荷蘭人稱其為「台灣街」,又因其為最寬的道路,又稱「寬街」。漢人則以其為商棧店號聚集的買賣集中地,故稱為「市仔街」。該街原本舖設石板,故稱「石板街」。又因為是全台第一條正式發展的街道,一般以「台灣第一街」稱之。

這樣一條飽涵台灣歷史精華的老街,在時空變異下,目前早已難逃被拆除拓寬的命運。地方居民基於地方安全及交通的考量,極力爭取拓寬;而古蹟維護著則希望能透過適當的規劃來保存古蹟,同時兼顧居民需求,並給予老街新的生命力。




專題報導 : 尋訪台灣第一街 探索台灣歷史開端
2004-12-22 【記者鄭貴月/台南報導】

  延平老街位於台南安平古堡東側的一條巷道,是台灣第一條正式發展的街道,故有「台灣第一街」之稱,這條外表看似不起眼的蜿蜒巷道,可是十七世紀荷蘭人入侵台灣時主要的貿易中心,也曾經是全台第一大商業街,荷蘭人稱其為「台灣街」,為台灣歷史開端的重要起源之一。

  「走在延平老街上,很難想像眼前這條不起眼的小街,過去因為是最寬的道路,所以稱為『寬街』,到了清朝,改稱為『市仔街』,是商業和交通的樞紐,形形色色的商店應有盡有,如雜貨店、醫生館、打鐵店、剃頭店等,該街原本是鋪設石板,又稱為『石板街』。據說以前地方上的婚喪喜慶一定都要經過延平街,個人的終身榮辱也必須讓街頭巷尾的居民品評一番。」財團法人安平文教基金會秘書李秀珀表示。

  這一條飽涵台灣歷史精華的老街,在時空變異下,曾經面臨保存與拓寬的兩難。在地居民李智緯說:「台灣光復之後,在市府的都市計劃下,新馬路不斷闢建,許多商家早已陸續移出,延平街從商店街變成以住家為主的街道,後來因為道路狹窄,基於交通和安全的考量,市府於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一日開始拓寬延平街。」街道拓寬後,不僅吸引商家進駐,同時也帶動安平的地方觀光產業。

  延平老街如今僅存的老建築雖然不多,但各式特色商店仍吸引許多觀光客到此一遊,從古早味的童玩零嘴、紀念物到流行商品應有盡有,可惜的是遊客來此已經很難再品嚐到最具地方特色的名產-「煎板」<註一>。李秀珀解釋:「據說『煎板』具有補天補運的作用,鄭成功於1661年登陸安平,取得普羅民遮城之後,全力攻取熱蘭遮城,當時因為軍隊缺乏米糧,端午節時官兵沒有多餘的糯米可以包粽子,鄭成功就吩咐官兵以『煎板』代替粽子過節。之後安平居民為了緬懷鄭成功的功績,每年端午節都會食用『煎』。但是直到五、六十年前,這種習俗已經漸漸被遺忘。」

  今年八月延平老街新建「劍獅埕」,希望能夠將安平特有的劍獅文化藝術發揚光大。「劍獅埕」解說員林綠葉表示:「劍獅是安平的圖騰,也是安平的人的守護神,是台灣人紀念鄭成功擊敗荷蘭人開台的民俗避邪吉祥物。安平於清朝時為鄭成功駐防重鎮,當兵士操練結束返家後,便會將獅面盾牌掛於門牆上,藉此嚇阻宵小,之後當地居民都會習慣在家門前或牆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劍獅圖騰,希望發揮護民安宅、避邪祈福的作用。」

  「早期安平家家戶戶都會在門牆上裝飾劍獅或八卦,每家的劍獅造型和表現手法均不相同,安平劍獅基本上是大眼、大鼻、大耳朵,口中的劍也有不同的涵義,如劍由左至右為祈福,由右至左為避邪,口咬雙劍為鎮煞。後來因為道路開闢及傳統民宅拆除改建等原因,許多古老的劍獅越來越少。」林綠葉補充,「希望藉由展示各項劍獅藝術作品,如交趾陶、玻璃特雕、鐵鑄劍獅等,讓參觀民眾了解劍獅文化藝術的典故與意涵。」

  現今的延平街,雖然不少古厝已被後人改建,但仍有部分古厝被保留下來,外地觀光客步入延平老街還是可以尋找當時的舊觀。下次有機會來到延平老街,不妨放鬆緊張的心情,放慢倉促的腳步,以一顆閒適的心,順著蜿蜒曲折的巷弄,漫步欣賞延平老街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之美。


  <註一>「煎板」的作法是由糯米,再加上香菇、肉、蝦皮等配料混合製成,若是喜歡甜食則是由糯米加糖或是豆沙等其他佐料製成。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