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大唐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

成就
開元年間,玄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臣,革除弊害,鼓勵生產,經濟發展,史稱「開元之治」。杜甫《憶昔》有詩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天寶十三載(754年),是唐代的極盛之世,全國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縣,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鄉,九百零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戶,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口。史載:「戶口之盛,極於此」。

過失
安史之亂

唐玄宗晚年因為驕奢淫逸,終日只顧與楊貴妃玩樂。楊貴妃原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但玄宗竟不顧禮教,把她納為自己的妃子。他罷免良相張九齡,任用奸臣李林甫,朝政每況愈下。玄宗本不信神仙,後來崇信方士張果,漸好神仙;並尊奉道教,企慕長生,以是朝野爭言符瑞。在李林甫死後,外戚楊國忠擔任丞相,他不僅沒有才幹,而且貪污腐敗,局面遂不可收拾。不久,楊國忠與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安祿山發生衝突,安祿山決心叛變。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於時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望風瓦解。史稱「安史之亂」。玄宗出逃四川,途中至馬嵬驛,士兵譁變,士兵砍殺楊國忠,又逼玄宗賜死楊貴妃,太子李亨與玄宗分道揚鑣;李亨率一部份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李隆基與陳玄禮率另一部份禁軍南逃成都,後被尊為上皇天帝。從此唐朝由鼎盛時期轉入衰弱時期。

至德二載(756年),玄宗由成都還長安,居興慶宮(南內)。宦官李輔國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係,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西內)甘露殿。晚年憂鬱寡歡,寶應元年(762年),玄宗駕崩,終年78歲。葬於泰陵。


用人方面

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重用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議:抑制權貴,重視爵賞,納諫諍,禁貢獻,他都採納。無關大局的具體問題,他都放手讓姚崇處理。有一次,姚崇奏請決定郎吏的任命問題,姚崇再三請求玄宗決定,玄宗只是仰視殿屋,置之不理。高力士提醒玄宗應置可否,他答曰:「朕委姚崇理政,大事應當與朕共議,郎吏小官的事,何須一一煩朕!」自此以後,群臣於是知道玄宗能尊重大臣的決定。

開元三年(715年)九月,馬懷素、褚無量被推薦為侍讀。玄宗對侍讀非常尊敬,親自迎送,待以師傅之禮。

深刻的事

中國許多文學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專一的皇帝,民間習稱他為「唐明皇」,《異聞錄》載〈唐明皇遊月宮〉一事。他和楊貴妃的故事,透過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千古傳誦,例如: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