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大唐帝國西域守護神

大唐帝國西域守護神

  高仙芝(?—755年)本是高麗人。出身於將門之家。父名舍雞,起初在河西軍做事,後立軍功,官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仙芝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少年時隨父至安西,因父有功授遊擊將軍。到了二十餘歲時即拜為將軍,並與父班秩相同。他先在節度使田仁琬、蓋加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後夫蒙靈詧發現了他的才幹,一再提拔重用。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原為唐屬國,又是吐蕃通往四鎮的交通要道,吐蕃讚普把公主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之為妻,小勃律國遂歸附於吐蕃,吐蕃進而控制了西北各國,因此“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中斷了對唐朝的貢獻,“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天寶六載(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討小勃律。當時步兵皆有私馬相隨,於是高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東北),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高仙芝一路跋山涉水,行軍百餘日。至此,他分兵三路:命疏勒趙崇玭從北谷道,撥換賈崇瓘自赤佛道,高仙芝與監軍邊令誠一起從護密道,約定七月十三日辰時會于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堡內有兵千餘人駐守,城南又因山為柵,柵內有九千多兵士據守。當唐軍進至婆勒川時正是早晨,河水低緩。高仙芝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干糧,迅速涉過了婆勒川。仙芝對邊令誠說:“向吾方涉,賊擊我,我無類矣。今既濟而陣,天以賊賜我也。”連雲堡守兵連做夢也不曾想到唐軍會突然自天而降,遂驚慌依山拒戰,炮石檑木如雨。高仙芝下令說:“不及日中,決須破虜。”郎將李嗣業為陌刀將,手持一旗,領陌刀手自險處先登,奮力殺去,未到中午即攻佔其城,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高仙芝欲乘勝深入小勃律內地,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老弱兵二千人,讓邊令誠領著守城,自己率兵繼續深入。
  高仙芝率軍南行三日,將至坦駒嶺(今克什米爾北部德爾果德山口)。山嶺險峻,多懸崖峭壁,嶺長四十里,下嶺即阿弩越城。他料到兵士懼怕險阻不敢下嶺,即暗中先派出二十名騎兵,穿阿弩越城著胡服,假稱阿弩越城人前來迎接,以消除兵士的懼怕心理。當大軍將下嶺時,兵士果然恐懼不肯下,並對仙芝說:“公驅我何去?”話未說完,其事先派出的二十人恰巧從嶺下趕到,並說:“阿弩越城胡來迎,已斷娑夷橋矣。”娑夷橋是一座藤制橋,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斷橋則吐蕃不能入援。兵士聽了,畏懼心理頓消,高興地下嶺。下嶺不久,果然有胡人來迎。   二天即順利進入阿弩越城。高仙芝命將軍席元慶率精騎一千先行,讓他先告訴小勃律國王說:“不窺若城,吾假道趨大勃律耳。”城中有五六個酋領,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仙芝又與元慶約定說:“若酋領逃者,遞出詔書呼之,賜以繒彩,至,皆縛以待我。”元慶按他的命令行事。當高仙芝到達時,席元慶已縛住了那五六個酋領,命將斬首。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已逃入山洞,仙芝招諭,才肯出降,“遂平其國”。仙芝急令席元慶砍斷娑夷橋。當天傍晚,吐蕃入援大軍趕到,但橋已砍斷。這座藤橋長有一箭之地,修復需要一年的時間。吐蕃雖心急如焚,卻坐視不能相救。九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經赤佛堂路回到連雲堡,與邊令誠會師後,班師回安西。自平定了小勃律國之後,“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服”。
  九月末,高仙芝回軍至播密川,即令劉單起草捷報,並派中使判官王廷芳進京告捷。由於事前未告訴四鎮節度使夫蒙靈詧,招致了他的妬嫉與怨恨。當高仙芝一行人回到河西時,他不派一人前來迎接慰勞,反以“噉狗腸”、“噉狗屎高麗奴”等污言穢語把高仙芝罵得狗血淋頭,認為高仙芝經自己舉薦才步步高升,今天卻不告知自己而擅奏捷報,是忘恩棄義。最後又訓斥他說:“據高麗奴此罪,合當斬,但緣新立大功,不欲處置。”高仙芝憂俱不安。監軍邊令誠感到夫蒙靈詧對待此事殊不公正,遂將此事上奏朝廷。其年十二月,朝廷為嘉獎高仙芝的赫赫戰功,制授鴻臚卿、攝御史中丞,代夫蒙靈詧為四鎮節度使,並徵調夫蒙靈詧入朝。
  高仙芝雖擢任為安西四鎮節度使,見了夫蒙靈詧仍是“趨走如故”,毫無報復之意,這倒使他心裏不安。副都護程千里、大將軍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也曾在夫蒙靈詧面前詆毀過高仙芝,他領節度使後批評程千里說:“公面似男兒,心如婦人,何也?”又責備畢思琛過去憑藉威福,擅奪他城東一千石種子莊,最後還對思琛說:“我欲不言,恐汝懷憂,言了無事矣。”又把王滔等叫到面前,命拉下去將笞打,過了一會又都釋放。由於高仙芝把過去彼此之間結下的怨隙挑明,並予以寬免,使軍將們消除了顧慮,“由是軍情不懼”。
  天寶八載(749)十一月,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裏伽羅上表唐廷說,朅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受小勃律鎮軍困苦,運糧受阻,欲發兵擊破朅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遂于翌年二月擊破朅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三月,唐廷冊立勃特沒之兄素迦為朅師王。
  天寶八載十二月,高仙芝上奏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蕃禮節,請求進討。經唐廷允許後,遂發兵進攻石國。高仙芝派人先與石國約和,然後乘其不備,出兵掩襲,遂俘虜石國王及其部眾,勝利而歸,並盡殺其老弱。
  天寶十載(751)正月,高仙芝入朝,獻其所俘獲的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石國王、朅師王。玄宗以其功勳卓著,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不久,又任命他為武威太守,並代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但由於安思順諷勸部下“割耳剺面”苦苦相留,此令未能實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將軍。
  高仙芝以欺詐的手段攻破了石國,並大肆殺掠,石國王子將此遍告昭武諸胡,激起了他們的憤慨,便暗中聯合大食國共同進攻安西四鎮。高仙芝獲知此事後,遂於其年四月親率蕃、漢兵數萬進攻大食,深入其境七百餘裏,至怛邏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與大食軍遭遇,雙方激戰五日,未見勝負。在雙方相持的重要時刻,唐軍中的葛羅祿部眾突然叛變,與大食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乘夜間逃跑。由於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又在前面擋住去路,人馬壅塞道路,幸虧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奮起大棒,為他殺開一條血路,才得以逃脫。這次戰役,“士卒死亡略盡,所余才千余人”。
  天寶十四載(755),高仙芝封為密雲郡公。十一月,安祿山叛反於范陽,揮師南下。唐玄宗在派出封常清東討叛軍之後,又以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統率飛騎、彍騎及朔方等兵,又出禁中錢召募了關輔新兵,計五萬人。十二月一日,高仙芝從長安出發,玄宗親自在勤政樓為榮王、高仙芝舉行宴會,又到望春亭為他們送行,並命邊令誠為監軍。
  高仙芝率軍進駐陜郡(今河南三門峽西)。由於天下承平歲久,兵不習戰,再加上中原地區防務空虛,安祿山叛軍迅速逼近東都,把封常清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狼狽逃往陜郡。不久前曾誇口“挑馬箠度河,計日取逆胡首以獻闕下”的封常清這才認識到叛軍銳不可當,勸高仙芝退守潼關,以阻止叛軍西進。高仙芝依從了封常清的建議,急忙打開太原倉,把庫中的繒布全部分賜給將士,放火焚燒了倉庫,率兵向潼關方面撤退,中途被叛軍追及,官軍一觸即潰,“甲仗資糧委於道,彌數百里”。官軍退入潼關後,高仙芝馬上整頓部伍,繕修守備,士氣也漸漸振作起來。叛軍前鋒很快兵臨關下,攻關不下,只得退走。
  潼關是長安的東大門,潼關以西,長安已無險可守。官軍扼守潼關,完全能阻止叛軍西進關中,高仙芝退守潼關的戰略決策是十分正確的。但是,監軍邊令誠常常以私人相請托,遭到高仙芝的拒絕,因而懷恨在心。在他入朝奏事時,具言仙芝、常清的所謂逗留橈敗的情狀,並誣奏高仙芝“盜減軍士糧賜”。昏庸的玄宗聽信宦官的一面之辭,誤以為真,十分惱怒,敕令將二人處以死刑。十二月十八日,邊令誠手持敕書到了潼關,先殺了封常清,暴屍於蘆葦之上。這時高仙芝恰好回到廳上,邊令誠調來一百多名陌刀手作為侍衛,然後來到廳上對高仙芝說:“大夫亦有恩命。”接著宣佈了高仙芝的罪狀,並處以斬首。高仙芝聽了感到十分冤枉,極力分辯說:“我遇敵而退,死則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謂我盜減糧賜則誣也。”他回頭對麾下說:“我募若輩,本欲破賊取重賞,而賊勢方銳,故遷延至此,亦以固關也。我有罪,若輩可言;不爾,當呼枉。”於是軍中遂異口同聲,高呼“枉!”其聲震天動地。儘管如此,不以大局為重,執意以私害公的邊令誠並不顧忌這些,高仙芝終於死於他的屠刀之下。
  高仙芝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他鎮守安西,為維護唐西陲的安全、加強與西域的聯繫作出了貢獻。他退守潼關,暫避敵鋒,有利於阻止叛軍西進長安。但由於宦官的誣陷,唐玄宗的偏聽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