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近代幾位封建王朝最後領導人的下場

近代幾位封建王朝最後領導人的下場

做為一位封建王朝的末代領導人,感覺就像一位天神被打入凡間,因為他們通常是在非常殘酷無情的狀態下被迫退位的~~~~唉

1.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帝

阮福晪(1913年10月22日-1997年7月30日),即保大帝(Bảo Đại),原名阮福永瑞,是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阮朝的第13任、也是末代君主,稱號先後為安南國王(1926年–1945年)、越南皇帝(1945年)以及南越國家元首(1949年-1955年,年號保大(Bảo Đại)。他的一生經歷深受時代政治格局變遷的影響。
1955年,保大流亡海外,他選擇在法國巴黎度過餘生,此後對越南的事務只表現出很少的興趣,僅有極少的幾次例外。例如在1972年,保大皇帝在流亡期間發表公開聲明,呼籲越南人民進行民族和解:「是時候結束這場兄弟相殘的戰爭,恢復最終的和平與和諧了」。當時,北越的共產黨政府鑒於保大仍然在廣治省、承天順化省以及越南的古都順化市擁有巨大的影響,於是派遣代表前往法國,希望如果越南重新統一,保大能夠加入聯合政府,以便在這個他仍然擁有影響的地區吸引他的支持者。由於這些會談的結果,保大公開聲明反對美國在南越領土上派駐軍隊,還批評南越總統阮文紹的政權,呼籲所有政治派別成立一個自由、中立、愛好和平的政府,以解除這個國家的緊張局勢。
1982年,保大和妻子永瑞皇妃,以及其他前越南皇族成員訪問美國。他的行程包括視察佛教寺院,以及加利福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的美國越南裔社團。保大皇帝在美國時,也聽取流亡海外的美國越南裔社團的輿論,希望能夠找到一條民族和解的道路。1988年,保大在巴黎皈依羅馬天主教,聖名Jean-Robert。
1997年7月30日,保大在法國巴黎的聖寵谷軍醫院去世,埋葬在Passy公墓。無廟號、諡號、陵號。
在他去世以後,他的長子太子阮福保隆繼承了阮朝首領的位置。

2.琉球國末代國王:尚泰王

尚泰(1843年8月3日-1901年8月19日)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第十九代國王,也是琉球歷史上的最後一位國王。1848年至1879年在位。他的父親是尚育王。
1879年(光緒五年、日本明治十二年)日本剝奪尚泰的琉球王稱號,3月30日宣佈廢除琉球藩,尚泰王被遷往中城御殿居住。4月4日沖繩縣建立。(即第二次琉球處分)5月27日尚泰王應明治天皇之召前往東京,6月8日到達日本橫濱,6月17日至東京,會見明治天皇,此後尚泰王一家定居於東京。
1884年尚泰王曾回沖繩祭祖,此後他再也未能回到沖繩,但他的第二子尚寅、第四子尚順於1887年回到沖繩並定居。華族令頒布後,尚泰被封為侯爵。1901年,尚泰死於東京,享年59歲,葬於沖繩那霸市的玉陵。

3.葡萄牙末代國王:曼努埃爾二世

曼努埃爾二世(1889年11月15日-1932年7月2日),葡萄牙第34位也是最後一位國王,國王卡洛斯的次子,1908年卡洛斯與王儲路易斯被激進的共和派刺殺身亡,曼努埃爾即位為國王。曼努埃爾二世在1909年被英國國王授予嘉德勳章。
年輕曼努埃爾二世國王即位後,極力尋求保存布拉干薩王朝脆弱的統治,於是在即位當年遣散了獨裁者若昂·佛朗哥和他的整個內閣,邀請海軍上將阿馬拉爾組閣,並邀請復興黨,進步党參加。這被共和派和社會主義者稱為一次巨大勝利。在他統治的兩年時間,七次改組內閣,政局一片混亂,終於在1910年10月3日晚爆發了革命,曼努埃爾二世的宮殿被轟擊,他於次日被廢黜,10月5日逃亡到英國殖民地直布羅陀。曼努埃爾二世後定居英國倫敦,此後一生無法回國。

4.朝鮮末代皇帝:純宗李坧

朝鮮純宗(1874年2月8日-1926年4月25日)諱李坧,字君邦,號正軒,是朝鮮王朝高宗皇帝李熙與明成皇后閔茲暎的兒子、大韓帝國第2代皇帝、朝鮮王朝第27代(末代)君主,於1907年7月20日-1910年8月22日期間在位。他是因為高宗皇帝被日本強逼退位而即位,年號隆熙,所以又名隆熙皇帝。日韓併合在他任內發生。他其後被日本廢為昌德宮李王,安葬在京畿道近郊南楊州市金谷的裕陵。

其實嚴格說起來,國家是敗在他父親高宗皇帝李熙的時期
高宗被迫退位後,稱太上皇,被日軍監視居住於慶雲宮(改名德壽宮)內。1910年日韓合併,韓國皇帝、太上皇和皇太子被授予日本皇族的身份,高宗的封號降為「德壽宮李太王」。1919年1月22日凌晨三時,高宗突然在德壽宮去世,終年六十八歲。關於其死因,日本朝鮮總督公布為「腦溢血發作」,但是沒有病理報告,自然不太可信。據說由於高宗計劃向巴黎和會派遣密使,代表韓國民眾訴說在日本總督統治下韓國的苦難,要求韓國獨立,但是這一計劃被洩露了,所以日本朝鮮總督府命令高宗身邊的侍從在高宗的御膳裡暗中下了毒。高宗去世當晚用了解毒的醋,不久便毒性發作,痛苦地說「我吃的是什麼東西,這麼難過」,不久便死去,死後兩眼發赤,全身有紅斑,且很快腐爛。1919年3月1日,在為去世的高宗舉行國葬的時候,韓國國民借悼念這位一生經歷坎坷的國王的機會,在各地聚集遊行,要求韓國獨立。是為「三一運動」,也是韓國近代獨立鬥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高宗皇帝離世後,與明成皇后(被日本浪人砍死的)合葬於南楊州市的洪陵。

5.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號「浩然」。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其為清朝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因其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末代皇帝,所以有人稱其清末帝。而其生前也有人根據其退位,稱他為遜帝或廢帝。其在任滿洲國皇帝在位時年號「康德」,又稱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
1950年8月,溥儀與其他「滿洲國」戰犯,經由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陸續在哈爾濱戰犯管理所和撫順戰犯管理所受到約十年的再教育與思想改造。此時,他的編號是981。
1959年12月4日,溥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特赦令予以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說:「該犯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園丁及賣門票工作。1964年,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化大革命時期,長年嗜洋酒及顛沛流離勞累導致身患重病,多重器官衰竭醫治無效。

6.伊朗末代沙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

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1919年10月26日-1980年7月27日),伊朗沙王,禮薩·汗沙王的長子。巴勒維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也是伊朗的最後一位沙王。
1925年底被立為王儲,禮薩·汗對其十分寵愛,先後把他送往英、美等國接受西方教育。
1941年父親遭放逐後,登基為王。他統治伊朗期間,自英國手中拿回石油的開採主權,使伊朗石油國有化;慶祝自居魯士建立波斯王朝以來2500周年;並進行「白色革命」——一連串的經濟和社會改革,以期伊朗進入現代化國家。
即位之初,1941年英、蘇軍隊進駐伊朗,次年美軍進駐伊朗。
二戰後他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將蘇聯軍隊趕出國界,並於1946年12月攻佔了由蘇聯控制的亞塞拜然省。
1951年摩薩台出任首相後,他被軟禁在王宮。到1953年8月在美國政府中情局的支持下奪回權力。
1965年後進行了自認為是改革維新的白色革命,但因個人生活的奢華與敵視伊斯蘭宗教勢力,引起了下階層人民和伊斯蘭教徒的不滿,爆發了反對王室的抗議行動。到1979年1月被霍梅尼所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逃亡美國,1980年7月27日病逝於埃及的開羅。

7.俄羅斯末代沙王: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德羅維奇(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68年5月18日-1918年7月17日,俄羅斯帝國皇帝,在位時間1894年—1917年。
1914年,尼古拉二世帶領俄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戰況不利、糧食困難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滿。1917年,據說德皇威廉二世命令讓列寧從瑞士穿過德國領土,經芬蘭回國,讓其發動革命,以使俄國退出戰爭。1917年3月,聖彼得堡市民發動反飢餓遊行,引發二月革命。1917年3月2日,沙皇退位,傳位給弟弟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但遭到弟弟拒絕承繼,於是羅曼諾夫王朝滅亡。
尼古拉二世退位後,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拒絕接受其家族前往英國避難,於是尼古拉二世家族被亞歷山大·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安置在西伯利亞的托博爾斯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尼古拉二世家族被布爾什維克軍隊逮捕,囚禁於葉卡捷琳堡。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們在一起的僕人近10人被看管他們的布爾什維克秘密警察趕到地下室,使用機關槍掃射集體處決。他們的屍體被澆上硫酸和汽油銷毀,殘餘骨渣被埋藏在葉卡捷琳堡地區的一個廢棄洞穴中。

8.日本末代幕府大將軍:德川慶喜

德川慶喜(1837年10月28日-1913年11月22日)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也是末代將軍。
1867年6月,土佐藩的坂本龍馬及後藤象二郎定下「船中八策」,主張幕府奉還大政,組成以天皇領導的大名公議政體,更取得薩摩藩、土佐藩及安芸藩簽訂約定書支持。9月,薩摩藩及長州藩達成出兵協議,後再加入芸州藩組成倒幕同盟;10月,三藩代表更在京都集合,取得天皇討幕密詔,決意出兵。慶喜為避免一場日本內戰,主動在二條城裡舉行了大政奉還的儀式,將奉還大政予明治天皇。天皇頒布《王政復古令》,廢除幕府。
慶喜希望以此作為苦肉計,以令最終能在新政體下保留實力,以便爭回主導權。不過倒幕同盟並不信任幕府舉動,決心發動以「王政復古」為名的政變,建立由天皇主導的新政府。慶喜面對朝廷及倒幕派的苛刻要求,迫於一戰,帶領幕府軍一萬五千人由大阪進攻京都,決戰為數五千人的政府軍,幕府軍卻於鳥羽伏見之戰大敗,慶喜只得逃回江戶。
最後,慶喜在海軍奉行勝海舟遊說下,同意投降,在1868年5月,德川慶喜交出江戶,改封於靜岡,領70萬石地,江戶在德川幕府265年的統治下結束。
明治三十年(1897年),他從靜岡回到東京居住。翌年他前往皇居(即前江戸城)參覲明治天皇。之前,他因為自小便受水戶藩盛行的尊王學說薰陶影響,認為自己身屬亂臣賊子,故一直都無意面見天皇。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慶喜被冊封為公爵。
大正二年(1913年),慶喜因肺炎而逝世,享年七十六歲。

9.阿富汗末代國王: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

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英文:Mohammed Zahir Shah,1914年10月16日-2007年7月23日),阿富汗末代國王,1933年11月8日至1973年7月17日在位。
查希爾屬於普什圖族的杜蘭尼部族。1933年,其父穆罕默德·納迪爾·沙阿遇刺身亡,年僅19歲的查希爾登上阿富汗王位。在位期間,查希爾大力推進改革,允許婦女接受教育,並制定了憲法,大力吸收西方文化。他的改革為其招致了各地方部族的反對,軍事抗爭此起彼伏。1973年7月17日,他的堂兄弟,前首相穆罕默德·達烏德·可汗乘其訪問義大利時發動政變,將其廢黜,成立共和國。
8月,查希爾正式宣布退位,在接下來的29年中,他一直在義大利流亡,即便是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推翻達烏德後,他也拒絕回國複位。在蘇聯入侵及其後的軍閥混戰期間,查希爾也拒不涉足政治。
2002年4月,當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後,查希爾在美國支持下重返阿富汗,並於6月召集各部族領袖召開了支爾格大會。查希爾在回國後受到了廣泛的支持,被授予「國父」稱號,他雖重返在喀布爾的王宮,卻並不謀求恢復自己的君主地位。但是,也有不少人批評其在數十年戰爭期間置身事外,沒有擔負起應負的責任。

10.奧匈帝國末代國王:卡爾一世

真福卡爾一世(Karl I,1887年8月17日-1922年4月1日),是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1916年—1918年)。作為奧地利皇帝,稱卡爾一世;作為匈牙利國王,稱卡洛伊四世(IV. Károly);作為波希米亞國王,稱卡萊爾五世(Karel V.)。
1914年6月28日其伯父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後成為皇位繼承人。
1916年11月21日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逝世後即位為皇帝,成為奧匈帝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
1917年卡爾開始秘密地通過內弟帕爾馬王子西克斯圖斯與法國進行和平談判,然而1918年被泄露,使奧地利落到了很窘迫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奧匈帝國陷入內亂和民族矛盾中。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了十四點協議,倡導奧匈帝國各民族獨立。 10月14日,卡爾召開皇家議會,接受十四點協議,同意建立有各民族自治政府的聯邦制國家。 但改革很快失去控制,各民族自治政府紛紛宣稱完全獨立,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奧地利國內的共和派最終否定了君主制。
1918年11月11日卡爾宣布:「我正式放棄參與任何政務,但不會放棄皇位。」 次日,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成立,卡爾被迫離開維也納。 1919年三月流亡瑞士,4月奧地利議會宣布廢黜卡爾的皇位。
1921年卡爾兩次試圖在匈牙利保守派人士的幫助下在該地復位,但因未獲得匈牙利攝政霍爾西的支持未果。
1922年卡爾因肺炎在葡屬馬德拉群島逝世,年僅34歲。

11.衣索比亞帝國末代皇地:海爾·塞拉西一世

海爾·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1892年7月23日 - 1975年8月27日),衣索比亞帝國末代皇帝。1930年11月2日即位,1974年9月12日退位。
海爾·塞拉西一世出生自衣索比亞南部紹阿的貴族家庭,以血緣上來說是阿杜瓦戰役英雄孟利尼克二世的姪子。在1916年的政變後擁護孟利尼克二世的女兒佐迪圖擔任女王,並擔任皇太子兼攝政王。1924年4月前訪歐洲,並使衣索比亞帝國加入國際聯盟。為了對抗義大利、英國、法國的勢力,於是親近美國與日本。 1935年領導軍民抗擊墨索里尼治下的法西斯義大利侵略,1936年流亡英國倫敦,呼籲國際聯盟和西方大國阻止法西斯侵略,1942年隨英軍回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於非洲聯盟有相當優秀的外交表現,但是國內內政因為繼續君主獨裁,慢慢產生許多矛盾。1960年發生擁立皇太子的軍方政變未遂。1970年因為國內嚴重饑荒與蘇伊士運河關閉造成的油價高漲,讓國民生活陷入危機。一部分的統治階層囤積食物更使農村出現餓死者。在衣索比亞社會陷入混亂時,皇帝不但沒有處理還試圖掩蓋饑荒的事實,造成國際撻伐。1973年衣索比亞終於爆發內戰,因為一張皇帝在皇宮內餵食寵物獅子生肉的照片流出,造成飽受饑荒之苦的人民嚴重不滿。1974年9月12日早上海爾·塞拉西一世在宮中被政變的陸軍部隊逮捕,並宣布退位。於拘禁中的1975年逝世。(雖然有被門格斯圖暗殺的說法)

12.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德文: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是末代德意志帝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從1888年到1918年在位。
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斯帕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直到那時,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分。不過,在1918年11月9日,為求政治統一,首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突然宣佈把威廉的兩個稱號一併廢除。威廉的皇帝夢幻滅了。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
然後,在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保羅·馮·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退至德國而不會鎮壓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國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諭威廉退位。
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一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國家。《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規定將威廉定為戰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國際道德及條約的聖潔(例如德國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時)。但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威廉憑著與女王的親戚關係,在多倫(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多倫莊園(Haus Doorn)渡過餘生。他免除與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係,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
1922年,威廉出版回憶錄,堅稱自己沒有犯下戰爭罪行。他一直邀請貴賓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歐洲事務。他本來很希望希特勒會幫他復辟王朝,但納粹黨始終未讓他得償所願。不過,對於希特拉成功解決德國的政經困難,他深感欣賞。德國在1940年佔領荷蘭後,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蘭多倫病逝,被葬於多倫莊園宅邸,由希特勒為他舉行一個小型軍事葬禮。他生前希望葬禮上不擺設納粹黨的標誌,但納粹黨沒有理會。

13.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六世

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1861年1月14日—1926年5月16日)鄂圖曼帝國第三十六代也是末代蘇丹(1918年—1922年在位)。他也是伊斯蘭教第一百代哈里發(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穆罕默德五世的弟弟。
他的母親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蘇丹寵愛的白妃。穆罕默德六世從小不僅接受了正統的《古蘭經》教育,同時還學習歐洲文化和西方宮廷禮儀。1918年,穆罕默德六世繼位成為蘇丹,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被迫與協約國簽訂和約。英法意希聯軍佔領土耳其大片領土,土耳其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以凱末爾為首的土耳其民族抵抗運動舉起了反抗的大旗。1922年11月17日,凱末爾(土耳其國父)的軍隊即將開進伊斯坦堡前,穆罕默德六世與其幼子登上英國軍艦逃走,宣告鄂圖曼帝國滅亡。
此後穆罕默德六世輾轉於馬爾他、義大利、法國、突尼斯,中間多次寫信給土耳其總統凱末爾,希望能回到祖國,哪怕放棄皇位也在所不惜,但這些信均石沉大海。1926年,穆罕默德六世在義大利孤獨地死去,他留給後人的遺言是:「我最大的哀傷不是退位,而是離開祖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