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真正的趙雲

真正的趙雲

在三國之中我最佩服與喜愛的武將便是趙雲,為了讓大家更明白、了解趙雲,所以發了這個帖。若有不詳盡或錯誤之處還請指正喔!^^
文章有點長,抱歉!但未顧及完整性只好如此。另附三國誌與裴注「雲別傳」讓大家做比較,有興趣的朋友需有點耐心看。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將領。他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少有名聲。初平二年(191年),諸侯互相征戰,當時公孫瓚之弟公孫越因助袁術與孫堅一同攻打周昂,為流矢所中而死。公孫瓚以其弟被殺,將此事歸罪於袁紹,於是屯兵槃河並上書朝廷細數袁紹的十項罪狀,號召諸州郡共同討伐袁紹,常山國經過商議之後一致推舉趙雲,率領該郡義軍去投奔公孫瓚。當時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袁紹乃領冀州牧,袁氏四世三公,聲名遠播,公孫瓚正在擔憂該州的人都會投奔袁紹,因此贊許趙雲的行為。公孫瓚向趙雲嘲笑著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欲依附袁紹,為何你獨與他們不同,難道是迷而知返嗎?」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未知誰是明主,民有倒懸之危,鄙州議論,要投奔仁政之所在,因此我不投袁紹而投將軍。」,趙雲自此隨公孫瓚四處征討。當時,擔任高唐令的劉備被賊兵襲擊,失去了駐地之後,亦來依附公孫瓚。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派遣青州刺史田楷佔據山東附近的土地,袁紹亦派數萬大軍前來爭地,公孫瓚便上表將劉備提升為別部司馬,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抵抗袁紹,並派趙雲為劉備的隨從,讓他為劉備率領騎兵。兩人合作之後,互相都留下好印象,劉備一直對趙雲很好,趙雲亦有心依託劉備。後來,趙雲因為死了哥哥,向公孫瓚請假回家鄉服喪,劉備知道他此去便不會再回到自己身邊,因此握著趙雲的手不捨分別。趙雲向劉備辭別說:「終不肯背德也。」(決不會辜負您的恩德)
建安五年(200年),劉備被曹操打敗之後前去依附袁紹。趙雲在鄴城和劉備相認。劉備和趙雲同床眠臥,然後密派趙雲外出招募數百名士兵,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部曲,袁紹也不知道。趙雲從此便追隨劉備,後來並隨他至荊州。
建安五年(200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建安七年(202年), 曹操便派夏侯惇、于禁領軍進攻劉備,雙方戰於博望。劉備以伏兵計擊破曹軍,在戰鬥中劉備軍生擒了敵將夏侯蘭,而趙雲與夏侯蘭是同鄉,自小相知,知道夏侯蘭明於法律,因此為他向劉備請命,並推薦讓他成為軍正,而不將這位同鄉為自己所用,由此可看出趙雲謹慎的處事態度。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再次派遣大軍南攻,當時劉表剛死,其子劉琮繼位,派遣使者向曹操請降。劉備措手不及,於是率軍向南逃往江陵,但是劉備不願放棄自願跟隨他的人民,每天僅能行走十幾里,曹操便派輕騎兵快馬追趕,一天之中追襲了三百里,終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數十騎向南逃逸。當時,有人對劉備說,趙雲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便用手戟投擲那告狀的人說:「子龍不會棄我而去。」不久之後,趙雲果然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到劉備身邊。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之地。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範,兼任桂陽(今湖南郴縣)太守。趙範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有國色之貌,趙範欲將她許配給趙雲,意欲和趙雲結親。但是趙雲堅持不同意,並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趙雲回答說:「趙範是被迫投降,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後,趙範果然藉機逃走,而趙雲也就因此不受到影響。
建安十四年(209年),在平定荊南四郡,又得到原屬劉表的部曲萬人之後,劉備成為荊州牧,聲勢漸大,孫權乃建議雙方結親,劉備便娶了其妹孫夫人。兩年之後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乃向劉備求援,劉備便領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留守荊州,並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劉備出征之後,孫夫人開始放縱驕傲,放任她從東吳帶來的侍衛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為。劉備知道消息之後,認為趙雲為人威嚴、態度慎重,一定能加以整頓,因此特別命趙雲掌管內事。孫權聽說劉備西征益州之後,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並叫她帶劉禪一起歸吳。幸得趙雲與張飛一起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並成功奪回劉禪,亦即著名的「趙雲截江奪阿斗」。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從葭萌進攻劉璋勢力,並召諸葛亮率軍入蜀。 諸葛亮率領趙雲與張飛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縣,直到江州(今重慶),然後兵分兩路,諸葛亮、張飛走北路,趙雲則另領一軍走南路,從外水沿長江而上進至江陽(今四川瀘州),最後在成都會合。劉備攻下成都之後,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劉備平定益州之後,有議論勸劉備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趙雲反駁說:「從前漢朝大將霍去病曾說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何況現在國賊不只像匈奴只有一個,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必須等到天下的亂賊都平定之後,才可讓眾人返回家鄉去種植桑梓,回歸故土去耕作田地,這樣才是正道。益州的人民是第一次遭遇到戰爭,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才能叫他們服兵役,納錢糧,也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便聽從趙雲的建議。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率軍進攻漢中,次年黃忠在定軍山打敗夏侯淵,斬其首,於是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並先運大量的軍糧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便領軍出擊,當時趙雲屬下的士兵也隨著黃忠一起出擊。但是黃忠的軍隊過了約定的時間之後仍未回來,擔心的趙雲便帶著數十騎的小部隊出了兵營的圍柵,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結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軍,趙雲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趙雲才剛和敵人交手,敵人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趙雲便一次又一次地的突擊曹軍士兵的陣列,且戰且退。曹軍雖然被趙雲擊潰,但是仍憑藉數量優勢將趙雲包圍起來,趙雲便突圍並退入蜀軍的圍柵內,此時部將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趙雲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並救出張著,將他帶回圍柵內。此時曹軍已追至蜀軍的圍柵,沔陽長張翼正在防守圍柵,見曹操大軍殺到,便欲閉門拒守。趙雲進入主營之後,卻下令大開柵門,然後令蜀軍偃旗息鼓。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雲設有伏兵,便向後退卻。此時趙雲下令打響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蜀軍以弩箭射向曹軍,曹軍為之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劉備親自來到趙雲兵營察看昨日戰鬥之處,贊歎說:「子龍一身是膽也!」於是飲宴直到黃昏,軍中號趙雲為「虎威將軍」(非將軍名,只是外號)。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伐取荊州之仇,趙雲上諫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而且滅了魏國之後,吳國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斃命,但其子曹丕篡盜大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氣,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魏國,反而先打吳國。而且與吳國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但憤怒的劉備不聽諫言,執意東征,並留趙雲都督江州(今重慶)。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征大軍與吳軍於猇亭爆發猇亭之戰,劉備大敗,由秭歸逃回永安(今四川奉節),趙雲乃進軍至永安以保衛先主,而吳軍已退卻。
建興元年(223年),後主劉禪繼位,因趙雲此時於永安防衛東吳,故將趙雲為中護軍,征南將軍遷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依《晉書》職官志,亭侯為漢代封爵的一種,次於舊列侯、縣侯、鄉侯,而高於關內侯。建興五年(227年),在平定南中並和東吳結盟之後,諸葛亮率領諸將進駐漢中準備北伐,趙雲亦轉駐漢中。次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谷道取郿,並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反擊,諸葛亮下令趙雲、鄧芝在斜谷道阻擋曹軍,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趙雲兵力雖較敵軍為多,但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不過由於趙雲親自斷後,又燒燬棧道,阻止曹軍的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同時,蜀軍主力因其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舉動失宜,被魏將張郃大敗於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雲亦貶為鎮軍將軍。當蜀軍退兵時,諸葛亮曾驚訝地說:「街亭退兵時,我軍編制皆混亂成一團,箕谷退兵,編制整齊一如出軍之時,這是何故?」,鄧芝回答說:「趙將軍親自斷後,因此軍資沒有遺失,人員編制整齊。」當時趙雲軍中有多餘的絹布,諸葛亮想下令分給將士。趙雲說:「我軍軍事失利,為何要賞賜呢?請將其物全部入赤府府庫,在十月的時候再賞賜給眾人做冬衣。」諸葛亮因此大為稱讚。
建興七年(229年),趙雲病逝,後主於景耀四年(261年)追諡他為順平侯。蜀漢初期少給諡號,劉備在位時只有法正有諡號。劉禪時,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位宰相、寵臣陳祗以及由魏國投誠的夏侯霸等人先後得到諡號,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亦被追諡,時為景耀三年秋九月。後主劉禪念及曾受趙雲保護,又於隔年春三月追諡趙雲。當時的輿論認為這是很大的榮譽。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承繼爵位,官至虎賁中郎,並擔任領軍的職務;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死沙場。
家庭
妻子無記載
子女
趙統,(生卒年不詳),是趙雲的長子。《三國志》記載趙雲死後趙統繼承趙雲爵位,被任命為虎賁中郎。《三國演義》記述其父趙雲去世時,趙統曾前往向諸葛亮及劉禪稟告死訊,並和其弟趙廣被任命防守安葬趙雲的錦屏山。
趙廣,(生卒年不詳),是趙雲的次子。《三國志》記載趙廣為牙門將,隨姜維北伐、於沓中在前線戰死。小說《三國演義》記述趙雲亡故時曾與趙統前往成都向諸葛亮稟報死訊,被劉禪任命為牙門將,防守趙雲的墓地。
趙雲的歷史評價:
「關張馬黃趙傳」陳壽的傳評「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灌嬰,漢開國功臣,官至大將軍、丞相,見《漢書》列傳/卷四十一/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夏侯嬰,漢開國功臣,因曾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官至太僕,見《漢書》列傳/卷四十一/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鄧張宗楊傳」引楊戲《季漢輔臣贊》「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陳到(生卒年不詳),字叔至,汝南人,三國時期蜀漢的武將。先主劉備在豫州時便開始跟隨效力,統領劉備的親衛部隊。建興初年擔任永安都督、征西將軍、亭侯,協助李嚴鎮守白帝城。陳到的名位似乎僅次於名將趙雲,與趙雲都以忠勇著稱,且都擔任過中護軍的要職。但史書上關於他生平的記錄很少,小說《三國演義》等則完全無記載。)
《雲別傳》引後主詔曰:「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聰,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諡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忘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唐朝大臣薛登上疏時引前代故事曰:「至如武藝,則趙雲雖勇。資諸葛之指撝;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將長於摧鋒,謀將審於料事。」
宋朝蕭常:「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赦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元朝郝經:「雲忠繾綣禦侮,始終不渝,為漢爪士。功烈志膽,曹樊之儔,雲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輙中。」
清安溪先生李安地:「灌摧項羽於垓下,滕脫孝惠於彭城,比於定軍當陽之事。」
清文史學者姜宸英:「趙關張及武侯之後,先後殉國,一時君臣相得之雅,奕世猷同。休戚千載,而下為之慨慕不已。」
清學者王複禮:「順平真儒將哉。其律己也嚴,接人也慎。其見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當陽救主,奮不顧身,漢水立功,威還似虎。語雲,膽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圓而行欲方。其順平之謂乎。」
盧弼《三國志集解》:「樊氏國色,而子龍不取,賢於關羽之乞娶秦宜祿妻去遠矣。」
民間藝術
三國志平話
「        趙雲使一條槍名曰「涯角槍」,海角天涯無對。「三國志」除張飛,第一條槍。        」
《三國志平話》為元代新安虞氏所刊,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三國故事小說。三國故事在中國流傳甚久,在李昉《太平廣記》的卷二百二十六有引用杜寶《大業拾遺記》的記載,其中就有六種三國傀儡戲的劇目;而晚唐李商隱的《驕兒詩》則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記載。即在隋唐時民間就已有表演與談說三國故事的風氣。根據《東京夢華錄》及《東坡志林》記載,北宋時就有專門「說三分」的說書人。宋、元、金的戲曲中,也出現不少三國的相關戲劇,其中已出現明顯的「尊劉貶曹」的傾向,因此屬於劉備一方的武將常被視為正義的代表。趙雲在《三國志平話》中登場時為袁紹之將,當時劉備失了徐州,與關張相失,欲向袁譚借兵以討曹操,袁譚久不能決,因此劉備在晚上歸館之後,帶酒口念短歌一首,歌曰:「天下大亂兮,黃巾遍地;四海皇皇兮,賊若蟻。曹操無端兮,有意為君;獻帝無力兮,全無靠倚。我合有志兮,復興劉氏。袁譚無仁兮,歎息不已!」此時,西廊下有一將聽得玄德此歌,應聲而和曰:『我有長劍,則空揮歎息。朝內不正,則賊若蛟虯。壯士潛隱,則風雷未遂。欲興干戈,則朝廷有倚。英雄相遇,則扶持劉邦。斬除曹賊,與君一體!』此將即為常山趙子龍也。
後來趙雲便以劉備為仁德之人,捨了袁紹跟隨劉備。之後劉備、趙雲聽說古城有一「無姓大王」,使一條槍丈八神矛,萬人難敵。劉備懷疑是張飛,趙雲便出戰「無姓大王」,硬戰六十合,趙雲氣力不加,敗回馬本陣裡來。劉備乃認出「無姓大王」果然就是張飛,兄弟相認。當陽長坂一役,趙雲單馬入曹軍中,欲尋劉備家族,遇見甘夫人時,她右腹已受箭傷,深可見腸,在把阿斗託附給趙雲之後,於牆下身死。趙雲乃推倒牆,蓋其屍。之後趙雲懷抱阿斗南走,撞入曹軍軍陣,曰:「我於百萬軍中與主公救阿斗!」後有詩曰:『奇哉趙子龍,凜凜一心忠;先主敗荊州,家族又不從。一生不顧死,再入虎狼叢;忠孝保弱子,敢當百萬雄。春秋有伍相,漢世有子龍;到今千載後,誰不仰高風?』
趙雲血戰之後抱著阿斗終於見到劉備。劉備接過阿斗,擲於地上曰:「為辱子,幾乎折了吾之良將趙雲!」。至劉備平定益州乃恩封五虎將軍,將關公封壽亭侯,張飛封西長侯,馬超封定遠侯,黃忠封定亂侯,趙雲則封為立國侯。
《三國志平話》雖然文筆粗鄙,與歷史大勢不符處甚多,但已可看出《三國演義》的基礎。其中描寫古城會時,趙雲曾戰敗於張飛;當陽長坂一役,趙雲亦只射殺一將;恩封五虎將軍時,趙雲居於末位,對照明代《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可以明顯看出趙雲在民間傳說形象的提升。
三國演義
「        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飛馬挺鎗,直取文醜。公孫瓚爬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        」
《三國演義》為明人羅貫中所著,他將《三國志平話》大幅改寫,多以歷史史實為基礎,增加了元宋時說書話本和戲劇中的精彩部分,大幅擴充內容,使《三國演義》成為中國小說史上影響力最深遠的巨著。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趙雲塑造的形象,是一名威武雄壯、武藝高強、忠義勇敢、賢慈愛民的武將。他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醜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名將對戰,衝鋒陷陣從來未嘗敗績,在長坂坡救阿斗時,連續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還奪得有名寶劍曰「青釭劍」。智取桂陽時,更是展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和出眾的謀略。隨諸葛亮弔祭周瑜時,因趙雲帶劍相隨,吳將無人敢動諸葛亮。漢水救黃忠時,讓魏國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劉備去世之後,曹魏五路犯蜀,趙雲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七十幾歲時仍為蜀軍前鋒,陣前斬殺被作者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漢中王時封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五位將軍為蜀漢的「五虎上將」,五虎將之名因此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國勇將代名詞。而趙雲又有許多機智應變、忠君為民的出色表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其形象是文武雙全、近乎完美無缺的。
《三國演義》有贊趙雲詩曰:
        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衝開長阪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
        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        昔日戰長阪,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
鬼哭與神號,天驚並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        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張。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留百世芳。
反三國演義
《反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民國時人周大荒,他自稱要「為一干英雄代造完成一統時局,為馬超、趙雲一時名將打抱不平,令其吐氣」,而將《三國演義》從徐庶收母信而歸曹操之後的情節完全翻案,改寫為《反三國演義》,並於1930年出版。如周大荒所言,馬超、趙雲兩人成為全書主角,兩人一從北路、一從南路,分別掃蕩魏吳,最後一統天下。趙雲成為扭轉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不但救出徐母留下徐庶,還識破呂蒙白衣渡江之計,並與關羽一起夾擊許昌,會同蜀漢諸虎將擊敗司馬、東吳聯軍,改變了歷史走向。也許是認為自古英雄配美人,周大荒還虛構一名武藝高超的西涼女將,馬超之妹馬雲祿,讓她嫁給趙雲,夫妻兩人一起作戰。
傳統戲劇在傳統戲劇方面,趙雲在京劇中為著名的武生角色,特徵為扮相俊逸,身段威武穩健,嗓門洪亮。著名的京劇大師楊小樓便以扮演趙雲,表演《長阪坡》的劇目著稱,有「活趙雲、活子龍」的外號。
元雜劇中有「趙子龍膽大如斗」之說,並有「趙子龍大鬧塔泥鎮」一本,已失傳。而趙雲謹慎細心的特點亦被加以強調,出演趙雲的演員都會被特別要求,必須要表現出趙雲膽大而又細心的特點。在一個早期流傳的故事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一次諸葛亮令趙雲率軍去攻取一座城池,諸葛亮事先策畫整個軍事計畫,何時出發、何時用餐、何時行軍、何時渡河、何時攻城都按表制定完成,趙雲只要照著既定的行程表執行即可。但是在趙雲出發之後,諸葛亮才發現計畫中有一個嚴重的疏失,即按照原定的時間,那條河正值漲潮,士兵們將無法渡河,當諸葛亮正在擔憂整個行動將會失敗的時候,卻傳回趙雲已按照預定的時間攻下城池的消息,原來趙雲知道河水會漲潮,在出發之前就已經先準備好渡河用的舟筏,因此順利完成計畫。在這個早期故事中,趙雲謹慎細心的程度甚至在諸葛亮之上。
歷史資料趙雲在《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第六卷「關張馬黃趙傳」有傳,由於蜀無史官,陳壽選擇史料又嚴謹,因此本傳中關於趙雲生平的記載僅二百四十五字。另外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補註了《雲別傳》的大量資料,其中記載了趙雲在求仁、秉公、忠君、慎行、論理、驍勇、受諡等各方面的事蹟,讓趙雲的生平得以較完整的呈現給後人,歷代的小說家、劇作家及說書人便是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了許多精彩的民間藝術作品,描繪出令後世喜愛的常山趙子龍。但亦有史家認為《雲別傳》內容以史料而論並不嚴謹,所記載皆是與趙雲相關的軼事,且與《三國志》本身有所矛盾,真實性有待商榷。此說由清朝義門先生何焯指出。他認為《雲別傳》或係根據趙家家傳改編,語多溢美。何氏指出的疑點之一為劉備於221年準備東征吳國時,由趙雲(而非諸葛亮)勸阻劉備不要東征是不合情理的事,應是子孫溢美。然而,此類觀點並不多見考,並被一些史學者指過分疑古。
五虎將
歷史與演義的不同
歷史上,劉備於漢中稱王之時,分封關馬張黃為前、左、右、後將軍,依《漢書》,前左右後將軍曾隸屬於大將軍,故漢中王立前、左、右、後將軍。趙雲則被封為翊軍將軍,翊有飛翔、輔佐之意,舊官未見其名,不知其典故;不過後來南北朝時翊軍將軍有重號將軍、從二品的記載,隋朝時則為散號將軍之首,與大都督、四征將軍、三將軍同為正六品。而《三國演義》卻將此事改寫為劉備封關張趙馬黃為五虎上將。因此有一種看法認為趙雲的地位其實不如關馬張黃四位將軍,甚至不如劉備在漢中時突然拔擢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的魏延,如知名的三國研究學者沈伯俊便支持此說法。以品三國出名的易中天教授亦提出只有四虎將的說法。不過歷史上從沒有前左右後將軍等於四虎將之說,因此四虎將的說法是將歷史與演義混淆在一起。
趙雲的地位
護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軍事長官的官名,其中中護軍、中領軍、中都護等職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這一官名始於秦,到三國、西晉時期發展到重要性的頂峰,唐宋以後逐漸消失。
護軍官名最早出現是在秦朝時所設置的護軍都尉,漢朝則延用秦制。漢高帝時,曾以陳平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漢武帝時,有護軍都尉之官,隸屬於大司馬,而非漢朝列職。漢哀帝時,將護軍改名為司寇。漢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護軍。班固曾經擔任大將軍中護軍,不過亦是隸屬於將軍幕府,而非漢朝列職。建安十二年,漢丞相曹操將護軍改為中護軍,領軍改為中領軍,並令其掌管禁軍。後來曹魏進一步設置護軍將軍,掌管選拔武官,隸領軍。蜀漢、東吳都有此職位。曹魏後來在諸州設置都督以管理地方軍事,並隨之設置護軍。後來在諸要鎮及將軍出征時亦都設置護軍。如曹操曾令曹真為征蜀護軍,負責統督諸將,此後吳、蜀亦置。
對趙雲的地位有一種肯定的看法是:趙雲在該時期的職位是中護軍,依東漢軍制,前、左、右、後將軍乃是負責統軍鎮守在外的戰略要地,《後漢書》百官志:前、左、右、後將軍,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而中領軍、中護軍則掌管禁軍,負責鎮守京城。依三國魏制,中護軍掌禁兵、總統諸將、任主武官選舉,因此趙雲的職務乃是負責統率蜀漢中央的武將與禁軍,並負責選拔武官,因此趙雲實際上的實權相當大。如同時期於曹魏擔任中護軍之職位者,如韓浩、夏侯玄、司馬望、司馬炎、司馬師、賈充等,皆為當朝之親信重臣,如根據魏史的記載,曹操寧可把韓浩留在自己身邊擔任中護軍,而不放他去都督諸軍、鎮守漢中,可見其地位不亞於一方之都督。《魏書》:議者以浩智略足以綏邊,欲留使都督諸軍,鎮漢中。太祖曰:「吾安可以無護軍?」乃與俱還。在司馬氏篡魏之前,一直長期把持魏國中央軍權,即是透過掌握中護軍這個職務之便,因此趙雲應是受到劉備皇室相當大的信賴,才能得到這個職位。而依趙雲多次救主的表現看來,劉備的這種信賴亦是相當合理的,這也能解釋趙雲為何能多次面對劉備提出軍國方面的諫言。由於漢、三國、晉朝時期中護軍的職掌為掌禁軍,總統諸將,並且主武官選舉,因此為此職者必須秉公無私,才能舉薦良材,反之則有接收賄絡之譏。如曹昭叔在『述孝詩敘』中自稱:「余年三十,遷中領軍,總六軍之要,秉選舉之機。」
曹魏權臣司馬師為中護軍時,《晉書》稱其:「作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司馬氏建立晉朝後,晉武帝認為『中護軍職典戎選,宜得幹才』,以羊琇為中護軍。趙雲、陳到曾為中護軍、護軍,楊戲於《季漢輔臣贊》中贊曰「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反之,漢初陳平為護軍中尉時,就有人上讒言說:「平受諸將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曹魏蔣濟為護軍時,民間有歌謠譏笑他說:『欲求牙門,當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指蔣濟賣官高低各有價格。《魏略》明白地指出:「 護軍之官,總統諸將,主武官選。前後當此官者,不能止貨賂。」三國時期由於以軍閥割據為主題,控制軍事力量的勢力往往能在內外政治鬥爭中取得極大優勢。中護軍、中領軍等要職直接負責選拔下級武將,非常容易形成忠於自己的軍事勢力,所以很多情況下都由受到統治者絕對信任的託孤重臣擔當,如東吳的周瑜、蜀漢的趙雲、李嚴。而此職位一旦落入權臣家族之手,則可能成為其控制朝政進而奪取政權的重要力量,曹魏後期先後擔任此職務的有司馬師、司馬昭、王肅、司馬望、羊祜,其中王肅是司馬昭岳父,司馬望是司馬昭堂兄,羊祜是司馬昭妻弟,最終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使曹魏禪讓,建立晉朝。
昇遷的問題
由於趙雲本傳在平定益州至後主即位這段時間沒有其官職有變化的記載,給人一種趙雲長期沒有昇遷的印象,於是有看法認為趙雲在劉備時期並未得到重用,如學者禚夢庵即持此一看法。但是有兩個有爭議的問題:
1、趙雲何時成為翊軍將軍?
2、趙雲是在何時成為中護軍、征南將軍?
《三國志》本傳中,趙雲是在益州平定時,「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漢中戰後,劉備即漢中王位,封賞功臣,牙門將軍魏延甚至拔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卻不見趙雲官職有變化。有人藉此質疑《雲別傳》中記載的漢水戰,若非虛構,便是過於誇大溢美,否則趙雲沒理由沒被褒賞。但《華陽國志》記載趙雲是在劉備即漢中王時才升任翊軍將軍,就比較合理。
在《三國志》本傳中陳壽的記載為:「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建興元年時,趙雲由中護軍、征南將軍,進封為永昌亭侯,進遷為鎮東將軍」,也就是說,趙雲在建興元年前即已為中護軍、征南將軍。由於蜀無史官,許多蜀國歷史事跡都缺失,對照《雲別傳》也可看出陳壽對趙雲的官位職務變化的相關記載有許多的缺漏,陳壽可能無法確定趙雲是何時成為中護軍、征南將軍的,只知道該年他由中護軍、征南將軍,進封為永昌亭侯,進遷為鎮東將軍。由於後主劉禪即位時是以封侯為主,同年的記載多如是,在《華陽國志》劉後主志中就有「建興元年夏五月,後主即位。……(略)……中護軍趙雲(註)、江州都督費觀,屯騎校尉、丞相長史王連,中部督襄陽向寵,及魏延、吳懿皆封都亭侯。(註:為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的記載。則趙雲在後主即位前應已為中護軍、征南將軍矣。不過需要更嚴謹的考古資料來證明。
其他
北宋陶弘景所著的《古今刀劍錄》中提到:『蜀主劉備於章武元年採牛山金,鑄成八劍,皆長三尺六寸,其中一劍賜給趙雲。』
北宋李昉所著的《太平廣記》收錄趙雲漢水空營計於其《驍勇卷》之中。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趙雲成為清朝歷代帝王廟的從祀功臣之一。
清朝康熙年間四川大邑知縣李德耀重修子龍廟時立碑,著有《漢順平侯趙將軍墓祠碑記》
道光年間,知縣郭志融重修時亦立碑,撰《重修漢順平侯祠墓記》
臺灣臺南縣佳里鎮子龍里,老地名為「子良廟」。此即當地設廟祭趙子龍,「龍」、「良」於臺灣話同音所致。
明代茅元儀《趙順平》
   不忍捉手別,複此同床眡;
   子龍不棄我,戟摘安足憐。
   益州勿複反,不奪成都田;
   餘絹作冬賜,識在丞相前;
   樊姬雖國色,安得相周旋。
明代顧正誼《題趙順平馬超黃忠》
   昭烈神武君,豪傑歸心久;
   名將會如雲,遭逢應不偶。
   孟起來成都,劉璋隨稽首;
   漢升斬淵頭,一戰平隴右。
   子龍負膽氣,險難恒相守;
   弱子猶護持,肯棄君王走?
   凜哉三將軍,義勇並超群;
   藉令四海一,豈滅雲台勳。
   英雄各有所,用之則為虎;
   但酬知己心,何必期茅土。
辛亥革命後,流行於北洋軍隊各部的一首《三國戰將勇》:
   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長阪坡前逞英雄;
   戰退千員將,殺退百萬兵,懷抱阿斗得太平。
   還有張翼德,當陽橋前等,七啾喀嚓響連聲;
   橋塌兩三孔,河水倒流平,嚇退曹營百萬兵。
   雲長武藝精,溫酒斬華雄,孟德帳下顯威風;
   五關斬六將,保嫂尋皇兄,匹馬單刀千里行。
三國志‧趙雲傳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雲別傳曰: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徵討。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雲別傳曰:初,先主之敗,有人言雲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範。範寡嫂曰樊氏,有國色,範欲以配雲。雲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時有人勸雲納之,雲曰:「範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遂不取。範果逃走,雲無纖介。先是,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權聞備西徵,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雲別傳曰: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複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散,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複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聽,遂東徵,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雲別傳曰: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穀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七年卒,追諡順平侯。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諡;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複得諡;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雲別傳載後主詔曰:「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諡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遝中,臨陳戰死。
 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三國志人物事典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