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
在一般人心目中,「刺客」似乎是個負面名詞。但在司馬遷筆下的這些刺客,並不是金錢可以買動的殺手。他們不為金錢,也不為私仇、私怨而殺人,而是為了一個「義」字,以一腔熱血來酬答知己,義薄雲天的熱血男兒。其中最百折不回,讓人為之驚心動魄的,應該是豫讓了。
豫讓,是晉國人。他自認有過人的才智,希望能為國效力。當時晉國最有勢力的「六卿」是知(智)氏、中行氏、范氏、韓氏、趙氏、魏氏。他們彼此之間明爭暗鬥,各樹勢力。都希望消滅了別人,壯大自己。至於晉公,相形之下,反而成了「弱勢」。
豫讓先後投效過中行氏與范氏,都沒有得到器重賞識。後來,知伯消滅了中行氏、范氏,他為知伯所羅致。知伯非常賞識他的才能,對他尊重而信任,他也死心塌地的追隨知伯。
知伯在消滅了中行氏與范氏之後,併吞了兩家的土地,儼然成為晉國最有勢力的霸主。晉國的國政,完全掌握在知伯手中,使得另外三家又妒又恨。而知伯又因為獨掌大權,相當的專橫。逼使其他三家不得不屈服在他的強勢威逼威下,只得順從他。卻口服心不服,敢怒而不敢言。有一回,他向趙襄子要求割地。趙襄子不從。他就聯合了韓康子、魏桓子攻打趙襄子。趙襄子無奈,只得出奔,逃到了晉陽。
知伯率領三家聯軍,包圍晉陽,而且引汾水灌城。幸好,城牆築得又高又厚,沒有淹沒。這使得趙襄子更對知伯恨之入骨!於是他悄悄派人出城,與韓、魏兩家聯絡。
韓、魏兩家與趙氏的淵源深厚久遠,可以上溯到「趙氏孤兒」故事發生的時代。趙氏是「趙氏孤兒」趙武的後人;韓家是韓厥的後人;魏氏是魏絳的後人。趙氏以「三家的舊日淵源,可以說曾經情同手足,榮辱與共」動之以情。又以「知伯橫強霸道;今日滅了趙氏,以後一樣容不下韓、魏兩家」說之以理。提出:與其到頭來被他逼得無法容身,不如現在就三家聯合起來消滅知伯,以求自保!這一番說辭,說服了韓、魏兩家,決定陣前倒戈。
這三家聯合起來,反攻知伯。在變生肘腋的情況下,知伯措手不及,一敗塗地。於是,解了晉陽之圍。這三家,本來就恨知伯入骨,對他只是畏服,並不心服。到這時,當然毫不容情,將知伯的宗族屠殺殆盡,並瓜分了他的土地。然後三家聯合執政,史稱「三晉」。
這三家中,最恨知伯的,就是趙襄子。因此,在殺了知伯之後,還將他的頭顱上了漆,當成酒器來洩憤。
豫讓在這場大亂中僥倖逃過一劫,逃入山中。痛定思痛,想到知伯對自己的知遇與尊重,向自己發誓說:「士人為知己而不惜一死,女子為使自己愛悅的人而梳妝打扮。現在,知伯已被滅了族,沒有後代能為他報仇了。我曾受過知伯的恩遇,為他報仇的事,捨我其誰?不能為他報仇,我死了也沒有臉面去見他!」
於是,他更名換姓,改裝易容。以奴隸的身份,到大興土木的趙襄子宮中做苦工,等待機會。他身上藏著短劍,在廁所裡粉刷塗飾,準備等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趁機將他殺掉。
趙襄子果然到廁所來了。走到門口,忽然心驚肉跳,感覺有凶兆。立刻就命人搜索廁所。他們在廁所裡抓住了豫讓,並搜出了他藏在懷中的短劍。
身懷短劍,顯然意圖行刺!趙襄子親自審問,豫讓也直言不諱:他是知伯的臣子豫讓,準備行刺,為知伯報仇!左右的人都主張殺了他。趙襄子卻說:「難得這麼一個忠於故主的義士!知伯人死族滅,已沒有了後代。他的臣子出來為他報仇,是多麼可感可佩!我以後小心避開他就是了,你們就把他放了吧。」
豫讓並沒有因此放棄復仇的計劃。想到:已經跟趙襄子宮中的人照過面了,怕自己的容貌容易被他們認出,就用有毒的生漆塗在自己的皮膚上。使身上、臉上長滿了惡瘡,弄得面目全非。他毀容之後,在市上乞討,以為誰也認不出他了。沒想到,當他遇到他的妻子時,卻被妻子認了出來。他不明白破綻在那裡?他的妻子說:「你的容貌雖然改變了,但聲音沒有變。我一聽你說話,就知道是你!」
他為了讓聲音也改變,就去呑粗糙的炭。使聲帶受傷,變得沙啞。再遇到妻子的時候,就連妻子也認不出他來了。
他去見他的朋友。當他的朋友知道眼前這個人,就是當年英挺俊秀的豫讓時,難過得流下淚來:「你是個有才能的人。只要你願意去投效趙襄子,一定很容易就能得到他的器重信任。你若跟在他身邊,想要殺他,豈不易如反掌?為什麼要這樣的自殘呢?」
豫讓卻說:「如果我去投效他,就是他的臣子了。身為臣子,怎能懷著二心,不忠於自己的主君?那時我若殺他,就等於是弒主了!所以我寧可麻煩一點,也要讓後人知道,做臣子而不忠,是可恥的事!」
他埋伏在趙襄子出門必經之地的橋下,等待機會。趙襄子車駕經過這座橋的時候,馬忽然受驚,揚蹄長嘶。趙襄子說: 「這一定又是想刺殺我的豫讓!」下令左右在橋下搜索,果然搜出一個人來。雖然豫讓的形貌、聲音都變了,趙襄子卻毫不遲疑的確認是他。責備道:「豫子!你口口聲聲你是知伯的臣子,要替他報仇。可是,你不是也曾是范氏和中行氏的臣子嗎?為什麼知伯殺了他們,你不報仇,反而事仇呢?」豫讓說:「不錯!我也曾是范氏和中行氏的臣子。但是,他們只把我當成普通人對待,並沒有重視我。因此,我以一般的態度來回報他們也就夠了。而知伯,卻是以國士待我,因此,我也要以國士報之!」
趙襄子聽了,為之感動:「唉!豫子,你為知伯盡忠報仇,已經名揚天下了。而我,對你的寬赦,也算是仁至義盡,這一次不能再放你了。你還有什麼心願,就說吧!」豫讓平靜地說:「我聽說,一個賢 明的君王,不掩蓋別人的美德。而一個忠義的臣子,也應為主盡忠犧牲。您已經放過我一次,天下人無不稱揚您的賢德寬大。今天,我再度行刺,理應伏誅。我只希望,您把您的衣服賜給我,讓我刺擊,了卻我為知伯報仇之心。這樣,我就死而無恨了!我知道這是不情之請,只是把心裡的話說出來。您是否成全,就全在於您了!」
趙襄子聽了他的話,非常感動。脫下了衣服,讓人交給豫讓。豫讓拔出劍,向衣服連刺了三劍,仰天長笑:「知伯地下有知,我豫讓已經報答他了!」
說罷,他就從容的橫劍自殺了。
這悲壯的一幕,使得在場的人都為之震懾動容。而趙國的志士聽說了,也都為他「士為知己者死」的義舉,感動的流下了同情之淚。同時,也盛讚趙襄子的仁厚寬大,這樣的包容,並成全豫讓的心願。
「行刺」的手段,並不可取。但豫讓可歌可泣的故事,卻永遠留在後世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