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你如何出頭?
工程師,你如何出頭?
如何利用理工優勢,讓工作更上層樓、或順利轉換跑道?
路是無限的寬廣──松下幸之助(經營之神、雙股插座發明人)
工程師是煉金術師。這並不是恭維的話,我真的打從心底這麼認為。
請想想看,為什麼現代人可以過著如此豐饒的物質生活?正是工程師徹底發揮理
科思考,追求科學真理,例如有了飛機,我們可以二十四小時內環繞地球一周;有了
空調設備,無論是在炎熱還是酷寒的國度,我們都可以享受舒適的居住環境;因為有
網際網路,我們可以瞬間發送郵件和資料到世界各地;拜農業科技之賜,我們可以生
產糧食,支撐全球六十億人口。
古往今來,把毫無價值之處創造出新的價值,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的功臣,正是工
程師。他們利用理科思考的能力,實現富足的生活。工程師不光只是想像未來,而且
真正創造了未來,毫無疑問可稱為現代的煉金術師。
然而,看看身邊的工程師,雖然他們對這個社會貢獻良多,但是社會上並未給予
他們適當的評價。每當我聽到:「工程師很難轉換跑道」、「理工科出身的人,在公
司裡都被當成技術呆子」……我實在想不通為什麼變成這樣。
我目前從事有關組織及人事的諮詢服務,這是一個文科畢業的人較占優勢的世界
。事實上,我在三十五歲前,都在理工相關的領域工作。後來,我從理工世界「畢業
」,保持一點距離來觀察理工人的職場,終於明白為什麼工程師沒有得到適當的評價
。
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身處在文科主導的社會,例如許多上市公司的老闆中,理
工科出身的人占比較低,就因為文科出身的人居多,工程師的心情自然不為人所了解
。
近十年來,日本公司出現一個趨勢,那就是針對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的升遷,實施
所謂的「專門職務制度」(公司針對工程師等技術領域的人員,設置一套有別於其他
從事營業、人事、財務等員工的升遷體系)。根據這個制度,即使工程師和研究人員
到了一定的年齡,公司也不會讓他們進入經營管理階層,而是給予「特別研究員」或
「技術顧問」等奇怪的頭銜,安插他們擔任一些專門性的技術及研究要職。我總覺得
,採用「專門職務制度」的公司似乎都有一種成見,認為工程師絕對是希望留在自己
的專業領域,從事更深入的研究,不會想要轉任管理職。
但是,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是很危險的。
確實,有些工程師喜歡專注在專業領域,然而相對地,也有很多人希望能夠在公
司出人頭地,領導部屬,發揮影響力;或是自立門戶,將自己的技術商品化,好好大
賺一筆。但是,這些工程師的想法,許多文科出身的經營者往往無法察覺。
當然,這個社會變成文科的人較占優勢,也跟理工人脫不了關係。有很多理工人
,非常專精於自身的技術,只想在專業領域上有番作為。但是科技領域日新月異、範
圍愈來愈廣,自然很難樣樣精通,於是他們只要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後,便
會落地生根,甚至不再關心自己的技術到底對這個世界有何貢獻。
工程師多半有很強的自尊心,但諷刺的是,往往很快就向現實妥協。現在要聽到
熱情、氣魄的理工人說出:「好!讓我們來改變這個世界吧!」可以說是一天比一天
少。
不只如此,理工科出身的人儘管腦袋聰明,但對於自我表達及簡報演說,卻不怎
麼在行。他們總是想著:「呃……不是那樣,也不是這樣」,仔細考慮著各種狀況,
卻沒有注意到應該如何傳達關鍵訊息給對方,或是怎樣展現自己的優點。因此,總會
輸給善於社交、處事圓融的文科出身者,尤其當對手是畢業於商學院的菁英時,許多
老實敦厚的理工人更是完全招架不住。
每當我看到這樣的狀況時,便感到坐立難安。我認為,這個社會必須更了解工程
師才行,如果無法讓工程師發揮理科思考的能力,從事有趣的研究,每天都神采奕奕
地生活,那麼未來我們如何依靠更好的技術,讓生活品質更好?
我是理工科系出身,加上我目前從事的諮詢工作,讓我不僅了解理工科的世界,
也了解文科的世界。所以希望藉由這本書做為一個橋梁,讓這個社會更了解工程師,
並提供工程師一個新的角度看待自己及職場規畫。
今後的時代,工程師不應該再將自己的生涯完全交由公司決定,必須為自己的人
生掌舵。一定有不少人從學生時代,就對某個研究領域深感興趣,進入社會後也一直
待在相同的領域工作,可是此刻卻在嘆氣:「唉,我連轉換跑道的能力都沒有……」
我相信,已經有許多工程師察覺到自己的困境,卻不知道該如何才好。
如果你正處於這個狀況,那麼我想要告訴你,不管今後選擇什麼樣的道路,絕對
不要忘記自己擁有非常強大的能力──理科思考。將來有一天,理科思考必定會成為
你職業生涯中強而有力的推手。我期待未來具備理科思考的人,能夠比以往更樂在工
作。
在撰寫本書時,我不僅根據自己的經驗,也參考身邊許多出色工程師的意見,介
紹活化理科思考的方法。無論是熟諳工程師職場的人,還是已決定要轉換跑道的人,
應該都可以愉快地閱讀本書。
在第四章中,我將告訴你,如果有一天你當上主管,所謂領導的處世方法有哪些
管道可以取得。許多工程師,都認為整天跟機器為伍,反而比跟人相處時來得輕鬆自
在。但是,在職場上我們是無法避免與人相處的,所以為了和工作夥伴和部屬相處融
洽,一定要參考本書建議的方法。
另外,在第五章中,我為想要靠自身技術創業的工程師提出一些方法。如果你現
在正煩惱著:「想要創業,可是沒有錢也沒有人脈,怎麼辦?」書中集結了許多提升
職涯的點子,在專欄中,還會介紹我在從事諮詢顧問時,認識的許多意志堅強的亞洲
創業家,他們都是出身於理工科系。這些野心勃勃、傑出的理工人,來自中國、印度
及東南亞,正以驚人的速度創造業績。他們展翅高飛,從亞洲活躍到全世界。我相信
,對於正在考慮創業的你而言,這些案例一定是一個良性的刺激。
我認為,如果再不出現像中村修二(譯按:一九五四年生,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發
明者,現任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那樣深具風骨的理工人,我們的未來如何
更好?請各位理工人要相信自己,對於自己的研究結果,務必堅持,並勇於要求相對
的報酬。請不厭其煩,不斷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地方;更不要輕易為五斗米折腰,要勇
敢開創屬於自己的道路,中村教授就是實踐這個道理而成功的理工人。
事實上,大多數的理工人原本就具有野心勃勃的特質,可是,卻被如今的教育及
公司組織給消磨殆盡,野心也只好暫時隱藏起來。我想說的是,請各位再次點燃野心
之火,並發揮文科出身者無法匹敵的自得其樂精神,也就是理工人在專精於自身領域
時,可以沈浸其中、享受工作樂趣的態度,就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有趣。
----------------------------------------------------------------------------------------------------------------------
創造企業價值的,是工程師
我始終認為,所有的工程師都是煉金術師,能夠為世界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 全球
有許多大企業之所以能夠屹立不搖,就是因為有工程師的存在。例如,汽車的發明,
就是某人在庭院裡辛勤地改造馬車開始的;另外,不論是惠普還是蘋果電腦,其原點
都是:創業者在自家車庫製作量測儀器及個人電腦。
我認為可以說,所有企業的歷史,都是工程師憑藉單純的熱情、創造發明做為起點,
這跟服務業或金融業等業種並沒有什麼差別。因為他們都是創造服務體系與解決方案
,並且向社會推廣。就根本而言,便是發揮邏輯思考能力、歸納整理各種事物,所以
工程師特有的思考方式,是絕對必要的存在。
因此,世界上不論是哪一種產業,企業的存在價值,就在於透過創造性的發想,生產
出人們需要的商品與服務,並且不斷地提供給社會大眾。而能夠參與其中的創造者,
非工程師莫屬,也就是說工程師就是價值創造的中流砥柱、掌握企業將來的命運。
所以,千萬不可以認為:「研發部門不過是企業的燒錢中心」,這種想法可是大錯特
錯。就是因為工程師不斷創造出商品與服務,營業人員才得以活躍在第一線,而行銷
人員才能夠專心致力於行銷工作。
你的技術,有多少人需要?
雖然工程師位居價值創造的中心,但是絕不能就此滿足。在書中,我一再強調,如果
沈溺於技術研究的象牙塔裡,到頭來將會一無所有。
工程師本來就有義務思考:目前自己正在追求的商品與服務,真的是現在消費者需要
的嗎?這個問題,並不只是行銷人員的工作。當一個工程師能夠思考自己的技術與市
場需求的關聯性時,他的未來必定充滿光彩。
許多工程師一旦鑽入專業技術的牛角尖裡,通常就不會關心外面的世界。而工程師會
被人看不起、被人壓榨的原因,就在於視野過於狹隘。如果拼命努力追求的技術,在
世界上是毫無必要的話,就一點意義也沒有。
工程師為何很難換跑道?
對一個從事最尖端研究的電腦工程師而言,微電腦時代的知識並非絕對需要。所以,
許多工程師都有:「了解全部科技知識的人是少之又少,我不一定全都要知道」的想
法。而這也是妨礙工程師們相互溝通的原因,由於沒有共通的經驗和知識,因此應用
軟體工程師與嵌入式軟體工程師之間,便出現了一道巨大的鴻溝。
同時,這樣的想法也讓工程師的路愈走愈窄,因為太專注於某個專門領域,卻對其他
相鄰領域的事物發展,毫無所覺。
以程式語言為例,對大型電腦(主要用於大量數據和關鍵項目的計算,例如銀行金融
交易及數據處理)來說,公式翻譯程式語言(Fortran, 歷史上的第一個高階程式語
言)與通用商業導向語言(COBOL) 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一般網頁系統上,這些卻派
不上用場。
另一方面,現在的主流語言是Perl(Practical Extraction and Report Language)
和PHP(Personal Home Page)等腳本語言(script language),以及兼具物件導向
的JAVA。在幾年前,這樣的物件導向概念,還相當新鮮、流行,當時更有許多專家紛
紛出版相關書籍,但現在卻已經成為一般常識了。
若有人對於「不知道什麼是物件導向」,而感到惶恐不安,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即
使是物件導向的概念,在三年後也許就會被更新的觀念所取代。也就是說,如果過於
執著專業領域,愈深入挖掘,愈可能讓自己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井底之蛙。另外,盲目
跟隨一時的流行,當流行瞬間消退時,也會讓自己成為笑柄。
所以,如果不能時時掌握目前所處的職場環境,放眼未來、持續充實自己,那麼有一
天,就可能淪落為「跟不上時代的工程師」。可以說,工程師難以轉換跑道的原因,
就是過於專注一個領域所造成的結果。
懂因果、會量化,工程師的強項
最終,我踏上了一條與理工領域漸行漸遠的道路。那麼,我以前累積的理工知識和思
考方式,難道完全白費了嗎?
我一點都不這樣認為。相反地,正因為擁有理科思考的能力,讓我在一個截然不同的
領域也能夠應付自如。例如,對組織改革來說,調查因果關係是絕對必要的,這就必
須用到工學的邏輯思考與分析手法;像是出現員工士氣較去年低落的情況時,理工科
系出身的人便能夠鎖定到底是薪資制度、業績審核制度,還是主管的領導力出問題,
而設計出調查方法,做精密的分析。
客戶最需要的是合理且可接受的分析報告,這些都需要縝密的調查,分析種種原因,
才能有效提出解決方案。像這樣條理分明、具體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便是抓住客戶
必備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就是一種理科思考。
其實,從事管理諮詢顧問業的人中,有很多人都是出身理工科系,而且,他們與文科
(包括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人不同,具有優秀的邏輯分析等能力。另外,在商業
基礎和人事結構等方面,只要掌握理科的思考方式,就可以輕易整理出箇中道理。
冰冷的石頭,坐一年就夠了
我們的工程師多半不像美國的工程師,會為了爭取更好的待遇而拚命跳槽。正因為如
此,經營管理者和工程師雙方有一定的默契,工程師的待遇(包括薪資和其他的預算
等)都會維持一定的水準。
那麼,工程師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我認為,工程師必須具備更寬廣的視野,從經營者的角度計算自己的貢獻,並且勇敢
主張自己應得的報酬。如果不敢要求,就什麼都不會改變。
因此,如果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更高的評價,不妨直接找頂頭上司或是公司的技術長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CTO) 談一談,要求應得的待遇。如果你的要求很合
理,即使不能立刻改變公司的體制,相信主管在一定程度上都會接受。
如果覺得「公司都不理會我的要求」、「這個環境跟我的個性不合」,其實辭職到別
家公司爭取更高的待遇,也是一種解決之道。至少,對於從事業務和諮詢顧問的人而
言,跳槽在現代社會已經是極為平常的事。
話雖如此,還是有很多工程師因為要養家活口,或是捨不得已經習慣的研究環境,而
始終無法踏出轉職的第一步。事實上,根據《理科白皮書》的數據,約七○%以上的
工程師都未曾有過轉職的經驗。
其實,我非常能體會轉職時那種不安、害怕的感覺。如果沒有不滿現狀、也沒有對未
來不安,或許一輩子待在同一個地方深耕,專注於專業領域,也是件不錯的事。但是
,我還是認為,鼓起勇氣、換個環境看看自己有多少能耐比較好。而且,如果已經發
覺自己不適合這個環境了,不是更應該盡早考慮轉職的事情嗎?
你愈乖,被換掉的速度愈快
一般而言,許多大企業本來就不太重視工程師,也不希望工程師太有自己的想法。多
數企業喜歡的工程師類型是:平順地達成公司賦予他們的目標,通常是把外國發明的
技術產品化,不需理會其他不相關的事情。簡單地說,就是單純付出勞力型的工程師
。
相反地,對這有興趣、對那也有興趣,心裡老想著:「將來有一天,一定能實現偉大
的發明。」這樣的工程師,在企業裡多半會被晾在一邊、避之唯恐不及。可是,英特
爾或微軟想要的,反而是這種工程師。
所以,許多人一提到工程師,對他們的印象就是:安靜肅穆、靜靜地操作或運轉著儀
器設備的人。而且感覺他們一旦決定研究領域後,便會一輩子待在那間公司,帶著些
許陰暗的感覺。因此,這些工程師似乎也不太受女生歡迎。
被企業制約的乖乖牌工程師,既無法與其他領域的工程師交流,也無法從事創造性的
研究,一直重複做著相同的工作,直到專業技術無法勝任時,就會被公司捨棄。若是
企業始終以新技術的追隨者自居,而公司體制下的工程師或許永遠無法逃脫這樣的宿
命。
只有單一技能的工程師,路不多
現在的職場環境,工程師不能只有單一技能,想要存活,需要具備許多其他的專長。
千萬別讓自己成為只能防守一個守備位子的球員,一個工程師如果不能具備多項技能
與商業知識,將來可以選擇的道路就會變得很窄。
美國的工程師喜歡跳槽,正是因為可以藉此轉換環境,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們畢業後
,會先擔任工程師,累積四、五年的基礎技能後,透過轉職,投入不同的專業領域,
接受各種刺激。這不但有助他們從別人身上吸收新知,也可以激勵自己持續學習,而
截然不同的研究主題也可以產生新鮮感,增加挑戰的動力。
你的生涯規畫,不在公司規畫之內
如果你無法繼續現在的工作模式或環境,就應該鼓起勇氣、努力掙脫企業的牢籠。若
對轉職仍然心存抗拒,就應該要下定決心,利用公司內部申請調動制度或是轉為自由
工作者(Free Agent),積極向公司表達想要擴展技術領域的願望。或許,一開始無
法獲得任何回應,若公司真的惜才愛才,總有一天會給你這個機會。
明確地說,企業只會依據公司邏輯來實施人事策略,而這個策略並不包括員工的職涯
規畫,或是工程師如何存活等個人問題。所以自己的職場生涯,本就應該自主規畫,
並且採取必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