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勤追蹤做抹片 防子宮頸癌惡化

勤追蹤做抹片 防子宮頸癌惡化

手術治療技術進步及抹片篩檢,讓仍在癌前病變,未進展到侵襲癌階段時,已能開始治療。但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王功亮指出,中重度癌前病變患者仍需注意,人類乳突病毒可在體內潛伏10幾年,若未追蹤治療,有50%的機會惡化變成侵襲癌。為此,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決議,從明年起不再稱呼「癌前病變」為「零期癌」、「原位癌」,降低患者不必要的恐慌。

子宮頸癌絕大多數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透過性接觸的傳染機會很高,期別可分成2大類,分別是癌前病變與侵襲癌,其中癌前病變可分成輕度、中度、重度,都不是真正的癌症,輕度癌前病變患者只要追蹤即可,不用特別治療,但中度和重度則要治療,否則很可能會惡化成侵襲癌。

侵襲癌則視病變範圍、程度,分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各期又可再分成A、B,而A是較輕微的;B是較嚴重的。王功亮醫師表示,二期患者除了接受根除子宮手術外,是否加上放射線治療未有明確定論,但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將自明年起,把二A期再分為二A1與二A2,腫瘤達4公分以上時就是二A2,除手術外要再加上放療,或直接以放射線治療。

癌前病變,輕度者2/3不發病
癌前病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簡稱CIN),CIN第一期患者約有2/3可藉由身體的自然清除機制,而不會發病或惡化,所以只要每年定期追蹤即可,王功亮醫師說多數女性屬於此種感染。

但CIN第二期、第三期分別是中度與重度,就需做子宮錐狀切除術,也就是透過陰道鏡將病灶切掉,不用住院,門診手術加麻醉只需幾分鐘的時間,但必須長期追蹤。

術後密集回診追蹤
中度和重度癌前病變在做完子宮錐狀切除術後,3個月內每1至2周就要回診一次;術後4至6個月要再做一次抹片追蹤;之後每半年也要做一次抹片,直到病情穩定、無復發或惡化情況後,改為每年做一次抹片。

首次性行為後做抹片
雖然女性30歲後可免費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性接觸時間若是青少年時期,建議在有性行為後,3年內應至少做一次抹片檢查,較保險的作法是連做3年、每年一次的抹片檢查,提高確診率。
侵襲癌

依據年齡選擇療法
子宮頸癌侵襲癌的人數雖然不多,台灣每年約有1828位,是癌前病變每年約3766位的近1/2,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子宮、化療、放射線治療。

王功亮醫師說,除了本身病況發展的考量外,患者的年紀也是選擇治療法的重要參考指標,例如還很年輕的患者若選擇放療,副作用可能會影響往後的性生活,所以可能會再搭配藥物治療。若年紀較大如70歲以上的患者,可能無法手術,就要改以放療或搭配藥物。

晚期須全身性化療
王功亮醫師也說明,癌症分期在二A以前的患者,其實放射線治療與開刀的效果差不多,但放療可能會使骨盆腔附近組織變硬,也可能使膀胱等腹部器官發炎等,所以若能做手術就可考慮手術。但二B期、三A、三B及四A期這些患者,因癌細胞不只存在於子宮,所以開刀的效果有限,應考慮放療加上輔助性化療;至於四B期,就必須以全身性化療為主了。

早期存活率達95%
子宮頸癌的治癒率在癌症種類中算是高的,若是一A期,5年存活率都有95%,之後的期數,存活率會慢慢減少。

曾開過刀、復發或是晚期的患者,化學治療是不可少的,現在有新的化療藥物獲健保給付,可與鉑類藥物一起使用,效果比單獨使用鉑類藥物好,不過會有骨髓抑制、貧血、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