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日治時期跟台灣很有淵源的日本人

日治時期跟台灣很有淵源的日本人

1.長谷川謹介(1855年-1921年),日本山口縣人,建設台灣縱貫鐵路的總工程師,「台灣鐵道之父」。日治時期的台北車站前,立有一座紀念長谷川氏的銅像。

1855年生於山口縣厚狹郡。1874年進入鐵道寮擔任英語通譯。 1877年入鐵道工技生養成所修業,後擔任日本鐵道局的工程師。 1899年受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邀請來台,擔任臨時台灣鐵道敷設部(後改組為鐵道部)技師長,規劃縱貫鐵路之外,也進行港口、車站與支線的建設工作。 1906年任鐵道部部長。 1908年縱貫鐵路完工後離開台灣,滯台不過9年,但對台灣日後的經濟發展與城鄉關係影響深遠。後歷任鐵道院技監、鐵道院副總裁等職。


2.濱野彌四郎1869年-1932年),日本千葉縣人,曾任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技師,「台灣水道之父」。

(台南縣山上鄉的濱野彌四郎銅像)

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學科,曾師事擔任帝大衛生工學講師的巴爾頓明治29年(1896年)巴爾頓受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邀請,來台灣擔任衛生工事顧問,濱野也以助手身分同行,來台擔任土木部技師。明治32年(1899年)巴爾頓在完成基隆水道設計案後因病返回東京,濱野則留在台灣繼續下水道的建設,期間長達23年,陸續完成基隆台北台中台南等台灣主要都市的水道計劃、建設,大正8年(1919年)離台至神戶擔任技師長。著名的技師八田與一曾是其部屬。


3.八田與一1886年7月4日1942年5月8日),日本石川縣人,台灣嘉南大圳的設計者,烏山頭水庫的建造者,有「嘉南大圳之父」、「烏山頭水庫之父」之稱,更堪稱是當時(現在也是)台灣名氣最大的日據時代日本名人。


自1910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到五十六歲過世為止,一直都在台灣任職定居,幾乎都在台灣工作。也參與台北下水道興建、高雄港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桃園大圳、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等日治時代台灣現代化的重要土木工程。並提出建造曾文水庫的構想。畢生建設台灣,貢獻卓越,受到後世尊敬。

八田與一出生於日本石川縣河北郡花園村(現在是金澤市今町),父親是富農, 是當地的聞人,兄長三人,長兄繼承家業,次兄於日俄戰爭中陣亡,三兄為醫生。八田與一於今町尋常小學和森本尋常高等小學畢業後,進入了石川縣立第一中學就讀,之後考進第四高等學校,這是日本北陸三縣中唯一的高等學校。1907年,21歲的八田與一進入了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科就讀。1910年 7月(明治43年)自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同年8月來台就任台灣總督府土木局土木課的技手(技術人員),從事土木工程調查。1914年昇任總督府技師,服務於土木課衛生工程股,負責自來水、下水道工程。1916年5月至7月間曾赴菲律賓、爪哇、 婆羅洲、新加坡、澳門、香港巡視當地用水設施。8月轉派至土木課監察股,負責發電灌溉等工程,參與桃園埤圳計畫,進入桃園深山進行調查、測量,以很短時間完成桃園大圳的工程設計書。此計畫被總督府認可,11月開工。1917年在桃園埤圳工程順利進行後,暫返日本故鄉石川縣金澤市,於8月14日與當地(金澤市)經營醫院的米村吉太郎之女外代樹結婚,當時米村外代樹才16歲,剛從金澤高女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而這時八田與一已經31歲了。婚後一起返回台灣,在台北市定居。

建造嘉南大圳
1918年(大正7年)八田針對嘉南地區水利灌溉進行實地研究調查,並向台灣總督府提出嘉南大圳建設計劃書,獲得通過後,開始作嘉南大圳的細部設計和規劃,1919年受命負責建造嘉南大圳的核心工程-烏山頭水庫(其形狀似珊瑚,當時民政長官下村宏將之命名為「珊瑚潭」)。1920年9月,這個亞洲最大的灌溉土木工程正式動工。1921年因為官方人員身份無法兼任民間事業體之職務,辭去官職轉任「嘉南大圳水利組合」監督課長兼工事課長,暫居嘉義。1922年任烏山頭出張所所長,在烏山頭宿舍完工後舉家遷入。
 為了確認大壩施工法之可行性,八田研讀世界土木專家的論文,參考先進國家興建大壩的的方法,1922年還特地前往美國作實地研究調查,最後決定用半水式土石壩工法,並以個人創新世界的技術興建大壩。這是亞洲唯一的溼式堤偃水庫,其規模亦為世界僅有,美國土木工程學會特以「八田水壩」為其命名,並在學會期刊上向全世界介紹。此外,也創亞洲之先,引進大型土木用的蒸氣動力機械進行工程,包括鏟土機,壓力噴水機,砂石運輸車。並花七年時間,完成一條長達3078公尺貫穿烏山嶺連接曾文溪的引水隧道。由於工程規模大,施工艱劇,整個烏山頭大壩和隧道工程共134人殉職。
 經過了十年的努力,終於在1930年(昭和5年) 4月10日讓嘉南大圳、這當時全台灣第一、日本第一、亞洲第一的水利設施順利通水使用。烏山頭水庫堤堰長一二七三公尺,高 五六公尺,滿水面積十三平方公里,蓄水量一億五千萬噸,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也是世界第三大的水庫。灌溉水道總長度一萬公里,排水道六千公里,主護岸與堤防長度二二八公里,灌溉嘉南平原十五萬公頃的農田。有了灌溉,再加上徹底的土地改良,嘉南平原原來的洪水、乾旱、和鹽害等三大障礙全部掃除,整個工程完成後,嘉南平原的農業生產量遽增,六十萬農民受惠,每年稻米、甘蔗及雜作的產量高達八萬三千噸,由於貢獻極大,後世尊稱八田與一為「嘉南大圳之父」、「烏山頭水庫之父」。八田技師也從此奠定了他在日本土木工程界的地位。
 由於曾文溪取水量有限,供水量不足,他發展並推行「三年輪作給水法」,讓灌溉面積達到最大。他把嘉南大圳區域內的土地以五十公頃為一小區,每個小區域三年內輪流種水稻、甘蔗、雜穀。操作方法為,設置水門控制給水路,種水稻時充分給水;種甘蔗種只在種植期給水;種雜穀種則不給水,所以,可以讓最多的農民享受到灌溉水利的好處。並成立「嘉南大圳水利組合」負責管理水門和配水作業,即「嘉南農田水利會」的前身。對於「三年輪作給水法」,後世也有多種的看法,包括是可以讓更多的土地和農民受惠[4],但也是對地主、製糖廠、大企業及政府很有利的土地利用制度。
 嘉南大圳完工後,八田與一遷回台北,回任台灣總督府技師,出任土木課水利股股長,開始著手臺灣全島土地改良計畫。並組織「技師協會」,擔任會長,以及設立「臺灣水利協會」,培育年青一代的水利專業技師,也在《臺灣的水利》上發表多篇專業論文。又在台北市設立「土木測量技術員養成所」,開始招生,即現在「國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的前身。而後曾參與大甲溪發電計畫調查、福建省灌溉計畫擬定、海南島農林調查、考察滿洲國(中國東北)水庫等工作。1939年,八田與一昇為敕任官技師,成為總督府最高職位的專業技師。

評價
雖然八田氏是忠實地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思考如何改善台灣的農業環境,但八田本身具有真宗佛前人人平等的信念,且為人耿直,對台灣人民並無歧視,又在工程技術上求新求變帶給日後台灣長久的農業利益,凡此種種,均令人深為感念。

去世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4月,日本進佔美國屬地菲律賓,日本陸軍省聘八田與一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奉命前往菲律賓進行棉作灌溉設施調查。5月5日八田與一自廣島宇品港乘日本郵船「大洋丸」號出發。5月6日美軍在菲律賓最後據點科勒吉多爾島(Corregidor)要塞失守,美軍司令麥克阿瑟已徹退到澳洲。5月8日,「大洋丸」號在東中國海五島列島附近,遭到埋伏的美軍潛水艇「格倫迪亞號」以魚雷襲擊,「大洋丸」號被擊中沉沒,八田與一逃生不及身亡,6月10日遺體漂流到日本山口縣荻市,被漁船尋獲,在當地火化後,6月21日骨灰運回台灣。7月,分別在台北東本院寺別院、總督府、烏山頭八田銅像前舉行了家祭、府祭和葬禮。
 八田與一過世後,妻子外代樹仍居住在台北,太平洋戰爭末期,日軍逐漸喪失優勢,兒子及女婿均加入軍隊,台北也遭到美軍空襲,外代樹和女兒們被疏散到烏山頭,回到她生活10年的地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31日,外代樹的次子泰雄回到烏山頭,與家人團聚。由於對亡夫的思念,也不願意因日本戰敗而離開台灣,隔天9月1日颱風天清晨,外代樹趁家人還在熟睡之際,跳進八田投入畢生精力的烏山頭水庫的放水口,結束了四十五歲的生命,留下遺書「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外代樹的遺體在火化後,一部份被帶回日本,一部份則和八田與一合葬在烏山頭水庫,位於北側的大壩上。1946年12月15日,水利會在八田技師銅像的後端,用花崗石作成日本式的墓碑紀念他們。
 八田夫婦育有二男六女共八名子女,全都在台灣出生成長,戰後全部被迫遣送回日本。

嘉南大圳完成後,嘉南人民為了感念八田與一的貢獻,眾人合力倡言下,成立「八田之友會」。並在徵得八田的同意,遵照八田的意願,請日本雕塑家賀田勇馬製作了一個身著工作服、穿工作靴、席地於堤堰上沉思模樣的銅質塑像,於1931年7月8日以無臺座方式建立在烏山頭水庫大霸旁。
 太平洋戰爭時,日本戰事吃緊,急需銅鐵金屬等物資,鄉民唯恐八田與一塑像被徵收熔解供應戰事軍需使用,所以偷偷移走塑像,藏在官田火車站的倉庫中。戰後被倉庫職員人發現,由水利會的人偷偷運回烏山頭,但怕當時國民政府知道後會要求融毀,便將銅像暫藏放於八田住過宿舍的陽台上。經過數十年,政經情勢較為緩和,由水利會的人於1981年在烏山頭水庫八田塚前新設臺座,置放此銅像。每年5月8日八田的忌日,水利會都會在烏山頭水庫八田塚前舉行追思會,而在日本的「八田之友會」也都會組團前來烏山頭水庫參加追思會,追悼八田。
 2007年7月12日,總統陳水扁頒贈對八田與一的褒揚令,表彰他對台灣農業的貢獻,由台灣駐日代表許世楷代表陳總統頒贈,八田與一的兒媳八田綾子與孫子八田陽一代理接受。2008年5月8日,馬英九上任中華民國總統前,也前往烏山頭水庫,參與水利會舉辦的追思會。原本其幕僚建議在總統府內其中一廳改名為「八田與一廳」,但因尚未成案而未實施。
 2009年5月8日,總統馬英九再次前往烏山頭水庫,參加「八田與一技師 逝世67週年追思音樂會」[8],並表示將建立「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編列修復經費約1億元左右,希望在2年工期完成後,再交由嘉南農田水利會進行管理。同年7月30日,西拉雅國家風景區主持「愛‧無國界~八田與一紀念園區-故居測繪暨修復儀式」,過程中更結合中、日傳統祭拜儀式。

4.松木幹一郎(1871年-1962年),日本愛媛縣人,台灣日治時期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被尊為「台灣電力之父」。


1911年,松木幹一郎就任東京市電氣局(今東京都交通局)第一任局長。1923年,松木幹一郎就任帝都復興院副總裁。1929年(昭和5年),日本議會通過對台灣日月潭工程再興案,派松木幹一郎為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新井榮吉為建設部長、石井林次郎為建設所長、官口竹雄為電氣顧問、後藤曠二為主任技師等人負責執行。
1930年1月12日松木幹一郎就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1934年10月完成日月潭第一發電所1937年8月陸續完成日月潭第二發電所,並著手於北部火力發電所、霧社水力發電計劃,提出十年開發水力發電三十萬瓩計劃。日月潭水庫總發電量17萬8700瓩,是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七大發電所。松木在台電任職期間,大力採用台籍人士如朱江淮柯文德等人。
1962年(昭和38年),松木去世。同年,台灣工業生產比重已上升為28.22%,開始超越農業的24.97%。台電遂於日月潭第一發電所進水口處豎立銅像以茲記念,當時任主任技師的後藤曠二於松木去世後曾寫《松木幹一郎》一書。

5.沼井鐵太郎1898年1959年),日本秋田縣人,東京帝國大學農藝化學科畢業。在台灣日治時期創立台灣山嶽會並擔任會長。

在臺期間曾編輯《台灣山嶽彙報》、《台灣登山史》,並曾第一位成功攀登大霸尖山的日本人,開拓台北近郊登山路線,也為千千岩助太郎(千々岩助太郎)等臺灣登山者提供專業登山訓練。


6.早田文藏(1874年12月2日-1934年1月13日),日本植物學家。

早田文藏出生於新潟縣加茂市,1903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後任職於台灣總督府,負責台灣植物研究工作,其間曾赴中南半島從事調查。1911年出版《臺灣植物圖譜》第1卷,其後陸續出版至第10卷。因研究臺灣植物成果卓著,獲選為帝國學士院會員。1922年擔任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教授,並兼任東大附屬植物園園長。他提倡植物的「動的分類系」說,注重以植物內部形態和構造之不同,尤其是以莖的中心柱構造作為分類的基準。

7.三好德三郎1873年5月2日1939年4月3日),日本實業家。以茶樹栽培與茶葉製造販賣為本業的三好徳三郎,最大成就就是於台灣日治時期期間的台灣茶研究

1899年的三好徳三郎,長期在台灣台北文山坪林等地從事烏龍茶的調查研究,並先後擔任臺灣協會臺灣支部評議會員、臺北商工會臺灣茶農株式會社監查役、臺北製冰會社專務取締役等職,對於促進台灣茶的進步有其一定貢獻。之後,他更進軍政界、先後擔任臺北府前街郵便局長、臺灣共進會迎賓館主任委員等職,因長期於台灣有深厚影響力;與台灣總督程度相當。因此素有「民間總督」之稱號。

8.三宅捷1894年9月23日1967年12月7日),日本生物家化學家1918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他,在升格教授後,於1926年前往台灣任教。

三宅捷最大成就就是就任台北帝國大學教授期間,對台灣農業的生物化學方面奉獻。他不但催生台北帝國大學農學部,也是該校第一任農學部部長,他所鑽研的醣類研究,影響台灣學術界甚鉅
1945年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後,三宅捷返回日本,仍鑽研農科生化學術,並繼續於日本兵庫農科大學擔任教授。身後則留有《炭水化物概論》等著作。

9.千千岩助太郎1897年1991年),日本佐賀縣人,為台灣日治時期建築教育家。他1960年在日本、1988年在台灣出版《台灣高砂族之住家》一書,被公認為台灣原住民住屋之研究泰斗


千千岩助太郎畢業於日本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來台前曾任教於廣島宮崎名古屋等工業學校。1925年來台,任教於台北州台北工業學校(今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科。1930年加入台灣建築會,並擔任《台灣建築會誌》編輯,是會長井手薰的重要助手。
1940年擔任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校長,但僅擔任三個月。隨後任職於台灣總督府營繕課,又曾短暫擔任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校址在今台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1943年南下主持台南赤崁樓整修,1944年至1947年擔任台南工業專門學校(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科長,創辦了台灣第一個大學等級的建築科系;1945年被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留用,1946年主持台灣省立台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南大學)紅樓本館因太平洋戰爭美軍炸毀之戰後復原工程;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引揚歸國。
千千岩助太郎除了考察記錄台灣原住民聚落建築及及平地傳統建築外,也是極為活躍的登山家;曾於1932年創辦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山嶽部,自任部長,帶領師生登山;並擔任台灣山嶽會幹事、理事、常務理事,是會長沼井鐵太郎的重要助手,並負責《台灣山嶽會誌》的編輯。
千千岩助太郎引揚歸國後,起初任職文部省教育施設部九州出張所所長,負責九州地區國立大學校舍設計。1960年在日本出版《台灣高砂族之住家》(丸善株式會社出版部出版),1962年以此書獲九州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66年擔任九州產業大學學長(校長);直到退休前在日本九州地區多所公私立大學任教,擔任職位如建築學科長(建築系主任)、工學部長(工學院長)、學長(校長)等。
1983年應台灣南投縣日月潭九族文化村之邀請,主持園區內台灣原住民住屋樣本之興建,提供日治時期拍攝寫真、測繪資料,並專程來台灣指導多次。這批資料,在1947年引揚歸國時因行李限制無法帶走,故託同事,台灣前輩畫家顏水龍暫時收存十一年,一直到1958年開放日本人來台觀光才取回。1986年,九族文化村完工。1988年,在台灣南天書局復刻出版1960年的《台灣高砂族之住家》。
1991年,在日本福岡市家中去逝。

10.山岡榮(1900年(明治33年)-1930年(昭和5年)5月9日),日本四國愛媛縣伊預郡中山町人。台灣日治時期台中州「東勢街二庄組合立東勢農林國民學校」教師。

這算是小人物的故事1930年1月已婚之山岡榮教師隻身來台任職於台中州「東勢街二庄組合立東勢農林國民學校」(今新社高中)。同年5月9日下午一場豪大雨,導致食水嵙溪溪水暴漲。為了搭救返家困在沙洲上的台灣籍學童,奮不顧身跳進湍急溪水之中,不幸被急流沖走殉職。身為教師能有犧牲自我捨己救學生的大愛,且充分發揮作為師表的職責與義行,縱為日人大愛無礙。十足值得後人感佩與永久紀念。


11.森山松之助1869年7月15日1949年4月2日),日本大阪市出身的建築師,活躍於日本時代台灣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任內設計、監造許多官廳建築,他的代表作叫"台灣總督府 ",就是現在的總統府

生於大阪市,第一高等學校畢業後,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建築學科,師事知名建築師辰野金吾,明治30年(1897年)畢業。明治33年(1900年)擔任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建築學講師,明治39年(1906年)渡台,擔任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主持許多官廳建築的設計、監造,大正10年(1921年)離台,次年在東京開設森山松之助建築事務所。

以下是他的作品:
  • 台北水源地水道喞筒室:1908年、台北市,現自來水博物館,直轄市定古蹟,古蹟名稱「台北水道水源地」,指定範圍唧筒室、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渾水抽水站為古蹟本體。
  • 總督官邸改築:1912年、台北市,現台北賓館,國定古蹟。
  • 台中州廳:1913年、台中市,現台中市政府,2002年7月公告登錄為台中市歷史建築,2006年11月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古蹟名稱「台中州廳」。
  • 鐵道部:1915年、台北市,國定古蹟,古蹟名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八角亭、戰時指揮中心、台北工場、工務室、電源室、食堂)」。
  • 台北州廳:1915年、台北市,現監察院,國定古蹟,古蹟名稱「監察院」。
  • 台南州廳:1916年、台南市,現「國立台灣文學館」和 「國立文化資產研究保存中心籌備處文資中心」,國定古蹟,古蹟名稱「原台南州廳(前台南市政府)」
  • 台灣總督府:1919年、台北市,擔任施工設計,現中華民國總統府,國定古蹟,古蹟名稱「總統府」。
  • 專賣局:1922年、台北市,現台灣菸酒公司總公司,國定古蹟,古蹟名稱「專賣局(菸酒公賣局)」。
  • 遞信部:1925年、台北市,直轄市定古蹟,古蹟名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今交通部)」,2008年交通部已搬離,目前作為國史館。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