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國文(15)

國文(15)

【內容簡介】

No. 351

  (甲) 天「之」昏,地之暗;(乙) 天下風雲因「之」變色;(丙) 掬全國「之」至誠;(丁) 富豪「之」女;上述選項「之」字共有幾種解釋?
(A) 一種。

(B) 二種。

(C) 三種。

(D) 四種。

  答:(C)
天「之」昏,地之暗:助詞。「無義」。
  天下風雲因「之」變色:代名詞。代替人「他」或事物「它」。
  掬全國「之」至誠:介詞。「的」。
  富豪「之」女:介詞。「的」。
結論:上述選項「之」字共有三種解釋。故(C)


No. 352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下列每一項各有「所以」一詞,其與本句「所以」意義相同者為:
(A)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
離婁)。

(B)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廉恥)。

(C)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中庸
哀公問政)。

(D) 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白鹿洞書院學規)。

  答:(D)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用來
(A)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可以

(B)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 即:之所以會這樣說,乃由於…)。( 他們會這麼說的原因,是由於一個人如果不廉潔,到了違背禮節損害道義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自於沒有羞恥心啊。)
(C)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怎樣去。( 喜歡研究學問就接近智了,能夠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麼是羞恥就接近勇了。知道這三樣,就知道怎樣去修身了。)
(D) 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用來。故(D)


No. 353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字意為:
(A) 鼓勵。

(B) 贈送。

(C) 讚美。

(D) 感謝。

  答:(B)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我讚揚他能遵循古代傳下來的正道,作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結論:「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字意為贈送。故(B)


No. 354

下列詞語何者沒有內心的含意?
(A) 感人「肺腑」。

(B) 刻劃入「骨」。

(C) 「五內」如沸。

(D) 由「衷」感激。

  答:(B)
感人「肺腑」:使人內心深深感動。
  刻劃入「骨」:比喻見解、議論深刻、確切。故(B)為非
  「五內」如沸:形容內心極端激動。
  由「衷」感激:出自內心衷心的感謝。


No. 355

下列各句之「動」字,何者意義相同?(甲) 每一獨往,「動」彌旬日;(乙)「動」輒得咎;(丙) 謀定後「動」;(丁) 不為所「動」;(戊)「動」見觀瞻。
(A) 甲乙。

(B) 乙戊。

(C) 甲丙。

(D) 完全不同。

  答:(A)
  (甲) 每一獨往,「動」彌旬日:常常:滿。:十日。( 每次獨自前往,常常一去就超過十天。)
  (乙)「動」輒得咎:常常:就,即。:罪過。( 一有舉動就常常得罪或受到責備。)
  (丙) 謀定後「動」::行動。
(丁) 不為所「動」::改變。
(戊)「動」見觀瞻::舉動。:看見。觀瞻:觀看。( 一舉一動都有人在注意。)
結論:甲乙意義相同。故(A)


No. 356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句中「小學」意謂:
(A) 小說之學。

(B) 句讀之學。

(C) 旁門左道之學。

(D) 國民小學。

  答:(B)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句讀:文章的斷句。古書沒有標點,兒童從師首先學句讀。
( 字句不明白,便去請教老師;有了疑惑不能解決,反而不去請教老師小的句讀知道去學習,大的疑惑難題卻遺漏不去解決,我並未看見他的明事理啊。註:捨本逐末之謂。)
結論:句中「小學」意謂句讀之學。故(B)


No. 357

「陡然」使我感到自己也長大了;下列選項中何者不宜用來代換文中的「陡然」二字?
(A) 突然。

(B) 猝然。

(C) 豁然。

(D) 遽然。

  答:(C)
結論
  陡然、突然、遽然,三者意義相通,皆指「突然地,出乎意料地」。
  豁然則指「一下子徹底曉悟,開悟貌」,與陡然、突然、遽然,三者意義不同。故(C)


No. 358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句中「大」是指:
(A) 句讀。

(B) 解惑。

(C) 從師。

(D) 恥師。

  答:(B)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句讀:文章的斷句。古書沒有標點,兒童從師首先學句讀。
( 字句不明白,便去請教老師;有了疑惑不能解決,反而不去請教老師小的句讀知道去學習,大的疑惑難題卻遺漏不去解決,我並未看見他的明事理啊。註:捨本逐末之謂。)
結論:句中「大」是指解惑。故(B)


No. 359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加『』記號的字,其義是:
(A) 或。

(B) 尚。

(C) 豈。

(D) 以。

  答:(B)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且從師而問焉
( 古時候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且跟從老師請教。)
結論:「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加『』記號的字,其義是尚。故(B)


No. 360

下列「 」內的詞語解釋,何者正確?
(A) 居然有勇氣不「挪窩」:搬家。

(B) 我是一隻狼狽的小狗,被宋媽抱上了「洋車」:人力車。

(C) 寫上日本橫濱的地址,交給櫃臺裡的「小日本兒」:兔崽子。

(D) 穿上肥大的夾襖 (是在夏天!),和踢拖著不合適的「油鞋」:塗了鞋油的皮鞋。

  答:(B)
(A) 居然有勇氣不「挪窩」:挪窩:<方言> 離開原來所在的地方,這裡指「下床離開被窩」。故(A)
(B) 我是一隻狼狽的小狗,被宋媽抱上了「洋車」:人力車。故(B)正確
(C) 寫上日本橫濱的地址,交給櫃臺裡的「小日本兒」:中國稱呼日本為「小日本」,帶有貶意。故(C)

(D) 穿上肥大的夾襖 (是在夏天!),和踢拖著不合適的「油鞋」:舊式雨鞋外塗桐油製成。故(D)


No. 361

下列各組「」中詞語的意義,可相通的選項是:
(A) 爾「虞」我詐/不「虞」匱乏。

(B) 莫「逆」之交/「逆」情干譽。

(C) 「易」如反掌/「易」子而教。

(D) 「數」見不鮮/擢髮難「數」。

  答:(B)
爾「虞ㄩˊ」我詐::你;欺騙。( 彼此互相欺騙。)
不「虞ㄩˊ」匱乏:憂慮。( 不必憂慮會缺乏。)
小結(A) 組不相通
  莫「逆」之交::不。方向相反。( 彼此志同道合。)
「逆」情干譽:方向相反。( 違背情理以求得名聲。)
結論(B) 組可相通。故(B)
  「易」如反掌:不費力
  「易」子而教:交換
小結(C) 組不相通
  「數」見不鮮:屢次
  擢髮難「數」:一個一個計算
小結(D) 組不相通


No. 362

柳宗元〈梓人傳〉:「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藝也。」此句中之「伐」字,與下列選項何者意義相同?
(A) 願無伐善,無施勞。

(B) 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C) 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

(D)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

  答:(A)
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藝也
:如同。梓人:木匠師傅。自誇。( 這就像梓人善於運用眾工匠而不自誇手藝一樣。)
願無伐善無施勞
自誇:表白。( 樂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結論:「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藝也。」之「伐」字,與「願無伐善,無施勞」之「伐」字意義相同。故(A)

  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於是砍伐樹木做成竹木兵器,來增加士兵的戰力。)
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表揚;彰顯。。(…,而且可以彰顯君主的功績。)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征討。(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曹劌請求晉見。)


No. 363

《幼學瓊林》:「□□□□,事避嫌疑;秋菊春桃,時來遲早。……□□□□,言人恐懼不安;薰蕕異氣,謂人賢否有別。」根據上文文意,□處應填入的語詞,依序最正確的選項是:
(A) 目不窺園/四面楚歌。

(B) 代人捉刀/風聲鶴唳。

(C) 東食西宿/千鈞一髮。

(D) 瓜田李下/芒刺在背。

  答:(D)
瓜田李下事避嫌疑秋菊春桃時來遲早
( 在瓜田中不要彎腰提鞋,李樹下不要抬手整理帽子,以避免有偷瓜摘李之嫌疑。桃花二月放,菊花九月開,這是說展示才華的時間有早有遲。)
芒刺在背言人恐懼不安薰蕕異氣謂人賢否有別
( 芒刺在背是說心裡極度的恐懼不安;熏草香、蕕草臭,二者氣味絕不相同,如同賢人、惡人之差別。)
結論:□處應填入的語詞,依序最正確的選項是瓜田李下/芒刺在背。故(D)


No. 364

下列文句「」中的成語,何者使用正確?
(A) 自從他犯法潛逃之後,出門總是躲躲閃閃,「行不由徑」。

(B) 這次大海嘯侵襲小漁村,漁民損失慘重,財產全都「付之一炬」。

(C) 張老師認真教學,被評選為優良教師,獲頒「杏林春暖」的匾額。

(D) 小李論事向來義正辭嚴、據理力爭,今日會議上卻「噤若寒蟬」,令人納悶。

  答:(D)
結論
行不由徑:走路不抄小道。比喻為人正直或舉止端方。故(A)
付之一炬:一把火給燒了。大海嘯侵襲的損失不適合用「付之一炬」。故(B)
杏林春暖:稱頌良醫美德。故(C)
噤若寒蟬:冬天的蟬,一聲不響。現在常用來比喻有所顧忌,不敢吭聲。合於語意。故(D)正確


No. 365

下列選項的成語用字,正確的是:
(A) 一年半戴。

(B) 登鋒造極。

(C) 青春永駐。

(D) 正重其事。

  答:(C)
結論
一年半載:約計時間之詞。多則一年,少則半年。≠戴。故(A)
登峰造極:登上頂峰,到達最高點。比喻精絕的造詣。≠鋒。故(B)
青春永駐:常保青春。故(C)正確
鄭重其事:謂對某件事持慎重、認真嚴肅的態度。≠正。故(D)


No. 366

臺灣俗語有「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拜田頭」之說,下列文句與此說意義最不相應的選項是:
(A) 飲水思源。

(B) 知恩圖報。

(C) 結草銜環。

(D) 施恩望報。

  答:(D)
結論
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結草銜環,三者皆有「不忘本」之意,與「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拜田頭」契合。
施恩望報:給予別人恩惠,期望得到報答。與「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拜田頭」最不相應最不相應。故(D)
結草銜環: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前者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取勝;後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也說“銜環結草”。


No. 367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 對於師長或前輩的指教,我一定會洗耳躬聽。

(B) 世界球后曾雅妮神采奕奕參加女子高爾夫球臺灣錦標賽。

(C) 林書豪雖然是後補球員,依然每日勤練球技,等待大顯身手的時機到來。

(D) 臺灣人民曾遭受九二一地震的衝擊,對於這次日本海嘯的世紀大災難最能感同深受。

  答:(B)
結論
洗耳恭聽:恭敬而專心地傾聽。原用作敬辭。現在含有詼諧諷刺之意。例如:如此甚妙我們洗耳恭聽。洗耳聽≠洗耳聽。故(A)
神采奕奕:精神飽滿的樣子;容光煥發的樣子。故(B)正確
補球員≠補球員。故(C)
  感同受≠感同受。故(D)


No. 368

下列文句「」中的字音,完全相同的選項是何者?
(A) 弦歌不「輟」/獨自「啜」泣/「掇」拾文字。

(B) 「福」星高照/匍「匐」前進/「蝠」蛇其心。

(C) 「緋」聞八卦/妄自「菲」薄/「斐」然成章。

(D) 「狙」擊高手/刀「俎」魚肉/「沮」喪懊悔。

  答:(B)
結論
  弦歌不「輟ㄔㄨㄛˋ」/獨自「啜ㄔㄨㄛˋ」泣/「掇ㄉㄨㄛˊ」拾文字。故(A)為非
  「福ㄈㄨˊ」星高照/匍「匐ㄈㄨˊ」前進/「蝠ㄈㄨˊ」蛇其心。完全相同。故(B)
  「緋ㄈㄟ」聞八卦/妄自「菲ㄈㄟˇ」薄/「斐ㄆㄟˊ」然成章。故(C)為非
  「狙ㄐㄩ」擊高手/刀「俎ㄗㄨˇ」魚肉/「沮ㄐㄩˇ」喪懊悔。故(D)為非


No. 369

下列文句「」中的詞語,不可代稱「天下」之意的選項是:
(A) 履至尊而制「六合」。

(B)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C)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D)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答:(B)
結論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管制。六合天下。(  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故(A)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城闕:有高樓的城牆。:輔佐,保衛。三秦指京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風煙:風景。五津:津是渡口,四川有五個著名的渡口,合稱五津。( 城闕依然,風景無異。) 故(B)不可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囊括:全部包括在内。四海:天下。并吞:兼并侵吞。八荒天下。故(C)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九州天下。(  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 故(D)


No. 370

請選出句中「」處不是使用倒裝手法的選項:
(A) 不聽吾言,身死,「妻子為戮」。(《國語‧越語》)。

(B)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C) 「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孟子‧離婁》)。

(D) 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韓愈〈祭十二郎文〉)。

  答:(A)
結論
  不聽吾言,身死,「妻子為戮」:( 你若不聽,將被處死,妻子也一起殺了。) 並無倒裝。故(A)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為「不患人之不知己」之倒裝。(動詞、受詞倒裝)
「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良人未之知也」為「良人未知之也」之倒裝。(動詞、受詞倒裝)
:「之」表「其妻妾已知其饜酒肉乃乞討而得;非與富貴者同飲食之事」為「知」之受詞。
  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惟兄嫂是依」為「惟依兄嫂」之倒裝。(動詞、受詞倒裝)


No. 371

中國古典小說回目名稱常使用對句,請選出回目對句與作品配對錯誤的選項:
(A) 西門慶計娶潘金蓮,武都頭誤打李外傳。──《金瓶梅》。

(B)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孫行者二調芭蕉扇。──《西遊記》。

(C)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侯火燒草料場。──《水滸傳》。

(D) 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老殘遊記》。

  答:(D)
對仗 (對偶):兩組「語詞」,「詞」與「詞」的對稱性。
基本條件:(1) 字數相同。(2) 詞性相同。(3) 結構相似。(4) 嚴格者,需平仄相反。
例如:「花紅柳綠」:「花紅」←→「柳綠」(名詞 + 形容詞)。
對句:由「對仗」的「詞語」組成的「句子」,又稱為「聯句」或「對聯」。
基本條件:(1) 由「對仗」詞組構成。(2) 兩個句子中的「詞語」必須符合上面「對仗」的條件。(3) 兩句必須是意思完整的句子。
例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兩句稱為「對句」。
  「慈母」←→「遊子」(形容詞 + 名詞);「手中線」←→「身上衣」(名詞 + 介係詞 + 名詞)。
結論: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儒林外史》第三回。故(D)錯誤
:「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範進終於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No. 372

《三國演義》巧用計謀,以下那個計謀不是刻意採取偽裝欺敵之策略?
(A) 諸葛亮「草船借箭」。

(B) 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

(C) 諸葛亮對孟獲的「七擒七縱」。

(D) 諸葛亮迎戰司馬懿的「空城計」。

  答:(C)
草船借箭:在船的兩邊紮上一千多個草把子偽裝欺敵,大霧漫天之下,曹軍摸不情虛實,不敢出兵,只能胡亂放箭,諸葛亮因此而收集了十萬枝箭。
苦肉計:《三國演義》第四六回:周瑜曰:今日痛打黃蓋,乃偽裝欺敵之計也。吾欲令他詐降,先須用苦肉計瞞過曹操,…。
七擒七縱:三國時諸葛亮出兵今雲南省北部,把酋長孟獲捉住了七次,放了七次,使他心服,不再與蜀交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故(C)為非
空城計:典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在街亭失守後,司馬懿進軍諸葛亮大帳所在地西城,諸葛亮兵力單薄,用偽裝欺敵之計大開城門,派人灑掃街道,司馬懿疑有伏兵,乃引軍後退。


No. 373

林語堂〈一點浩然氣〉:「若說政治上的生活,孔子是失敗者。做大司寇,就因為齊侯饋女樂,魯君三日不朝,知道事不足為,一氣離開魯國十四年,這與孔子之偉大無關。在陳絕糧,絃歌不衰,這才見出孔子的氣魄,顏習齋說:『溫溫無所試』是孔子最可愛的時期。」試問林語堂認為孔子最可愛的是何等氣節?
(A) 貧賤不能移。

(B) 坐懷而不亂。

(C) 天地有正氣。

(D)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答:(A)
在陳絕糧絃歌不衰:越是在困難與「困頓」的時候,越是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越是在困難和「困頓」的時候,越是要強化自己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和堅守。
溫溫無所試溫溫:郁悶,不得志的樣子。:任用。( 處處受壓抑沒有施展才能的地方。)
結論:林語堂認為孔子最可愛的是貧賤不能移。故(A)


No. 374

「光線可以通過屋頂特製的過濾系統進入內部,遊客將以意想不到的路線通過整座建築。它是一座用鋼鐵和玻璃搭建的現代建築,收藏義大利當代藝術作品。從模型可以看出,它很像是一座曲折繁雜的鐵路調車廠,這裡曾經是義大利軍隊的兵營。」以上文字所描述的建築物目前是何種用途?
(A) 火車站。

(B) 博物館。

(C) 鐵路調車場。

(D) 軍隊的兵營。

  答:(B)
世界十大令人驚歎博物館建築 -  Maxxi博物館
  由伊拉克建築師紮哈•哈迪德設計的羅馬最新當代藝術場館“Maxxi博物館”,光線可以通過屋頂特製的過濾系統進入內部,遊客將以意想不到的路線通過整座建築。它是一座用鋼鐵和玻璃搭建的現代建築,收藏義大利當代藝術作品。從專案模型可以看到,它很像是一座曲折繁雜的鐵路調車廠,這裏曾經是義大利軍隊的兵營。故(B)


No. 375

「曾經有人為了增加海龜在野地的族群量,於是想等海龜媽媽產卵後,馬上把這些蛋帶回去人工孵化,然後直接送回海裡,以免去小海龜獨自爬回海洋的過程中,所要面臨的各種風險。然而這樣的想法很快就被揚棄了,因為專家發現,小海龜奮力爬回海洋的那段路程,除了要努力避開天敵,還必須努力地貼近並記住這片土地的『氣味』,這段記憶,將伴隨著牠三十多年在海洋的流浪與漂泊,等牠長大成熟必須孕育幼生時,將重回出生的那片沙灘,無論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引領牠回家的線索,正是曾經匍匐嗅過的土地氣息。這是生命最初的氣味,來自土地,來自母親。」──范欽慧《跟著節氣去旅行‧自序》以下選項,何者與本文主旨不符合?
(A) 生命伊始的氣味,來自母親,也造就萬物的特質。

(B) 人定勝天。自然生態的復育,必須仰賴人類的保護與干涉。

(C) 作者由海龜重返出生地,反思萬物與土地所繫連的原鄉臍帶。

(D) 流浪與漂泊,乃至於天敵的威脅,都改變不了海龜曾經匍匐嗅過的土地氣息。

  答:(B)
結論:「人定勝天。自然生態的復育,必須仰賴人類的保護與干涉。」與本文主旨不符合。故(B)為非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