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國文(14)

國文(14)

【內容簡介】

No. 326

「南枝纔放兩三花,雪裡吟香弄粉些;淡淡著煙濃著月,深深籠水淺籠沙。」(白王蟾-早春) 這是一首詠下列何種「花」的詩?
(A) 梅。

(B) 桃。

(C) 杏。

(D) 李。

  答:(A)
早春:指春天未到之前,卻已有春天訊息的那段時間。
南枝:南面向陽的枝椏。俗話說:向陽花木易逢春,以此說明早春的訊息。
吟香弄粉:以花香花色作為吟誦的對象。
:語末助詞。:附着。:籠罩。
白話文:南面向陽的梅花枝椏才剛綻放兩三個花朵,我就迫不及待地在雪中吟唱讚美它的國色天香。那層圍繞在枝椏間的朦朧,淡淡的是煙霧,濃濃的是月色,而它的倒影則籠罩在遠處的水面和近處的沙灘上。
結論:(白王蟾-早春) 這是一首詠「梅」花的詩。故(A)


No. 327

下列注音,何者正確:
(A) 烘「焙ㄅㄟˋ」蛋糕。

(B) 以「蠡ㄩㄢˊ」測海。

(C) 東船西「舫ㄈㄤ」。

(D)「盱ㄑㄩˋ」衡世局。

  答:(A)
結論
  烘「焙ㄅㄟˋ」蛋糕:用火烘乾。故(A)正確
  以「蠡ㄌㄧˊ」測海:用瓢量海水。比喻以淺陋之見揣度事物。故(B)
  東船西「舫ㄈㄤˇ」:白居易《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東面和西面的畫舫和遊船都靜悄悄的,只看見江中心映著的秋月泛著白光。) 故(C)
  「盱ㄒㄩ」衡世局:觀察;縱觀。故(D)


No. 328

  (甲) 白雲生處有人家;(乙) 停車坐愛楓林晚;(丙) 遠上寒山石徑斜;(丁) 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 選出正確的次序:
(A) 甲丙乙丁。

(B) 丙甲乙丁。

(C) 丙丁乙甲。

(D) 乙丙丁甲。

  答:(B)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前兩句寫秋山高寒。
遠上寒山:登上遠處秋山。石徑斜:石頭小路蜿蜒曲折。( 登上遠處秋山,山上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在白雲升起的地方住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後兩句寫楓林紅艷。
:因為。坐愛楓林晚:因為喜愛楓林的暮色。霜葉:經過秋霜的葉子。( 因為喜愛楓林的暮色而停下車來,經霜的楓葉比二月的花朵還要紅艷。)
結論:正確的次序:丙甲乙丁。故(B)


No. 329

蘇軾念奴嬌:「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此段詞除以雪借代浪花外,主要是使用哪一種修辭法?
(A) 譬喻。

(B) 誇飾。

(C) 轉品。

(D) 排比。

  答:(B)
譬喻:是一種「借此喻彼」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就叫「譬喻」。通常是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說明抽象。
誇飾描述事物誇張鋪飾超過客觀事實
轉品:也叫轉類。修辭學辭格之一。指寫文章時有意將某一詞類的詞臨時轉作另一詞類的詞來用。如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其中的後一個「風、雨」 就是將名詞臨時用作動詞。
排比:用一連串結構相似、內容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句子或成分來表示意思,用以增強語勢,使內容得到強調。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雜亂的石山高聳入雲,駭人的浪濤像要撕裂江岸似的,捲起了千萬堆雪白的浪花。)
結論:「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主要是使用誇飾修辭法。故(B)


No. 330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格?
(A) 映襯。

(B) 層遞。

(C) 比喻。

(D) 誇飾。

  答:(B)
映襯:並列相反的事物,形成鮮明的對比。如:「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層遞用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句來表達層層遞進的意思
比喻:即打比方,用某些有類似特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
誇飾:描述事物誇張鋪飾,超過客觀事實。
結論:「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運用了層遞修辭格。故(B)


No. 331

燭之武退秦師:「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此事乃指晉惠公:
(A) 知恩圖報。

(B) 眾叛親離。

(C) 過河拆橋。

(D) 速戰速決。

  答:(C)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朝濟而夕設版焉
:渡,渡河。( 況且你曾對晉惠公施以恩惠,他答應把焦、瑕兩個地方送給你。然而他早上才渡過黃河歸國,晚上就已經築起城牆與秦國對抗。)
結論:「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此事乃指晉惠公過河拆橋。故(C)


No. 332

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說明何種道理?
(A) 人在做中學。

(B) 挫折就是鍛練。

(C) 天無絕人之路。

(D) 逸豫足以亡身。

  答:(B)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缺少財物,指貧窮。空乏其身:使他身家窮困貧乏。拂亂:違反其意願以亂之。動心忍性:激勵其心,堅忍其性,使不違仁。:同「增」。 ( 上天將要把重大的責任加給這個人,必定先艱苦他的心志,勞累他的筋骨,使他飢餓消瘦,使他身家窮困貧乏,又使他做事時受到阻礙;用以上這些磨練來激勵他的心志,堅忍他的性情,增加他原來不具備的才能。)
結論:「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說明挫折就是鍛練的道理。故(B)


No. 333

下列「」內之詞,何者不為謙詞?
(A) 此則「不佞」之幟也。

(B)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C) 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D) 今得「承乏」,待罪方面。

  答:(B)
謙詞:謙虛的言辭。
(A) 此則「不佞」之幟也。「不佞」:謙辭,猶言不才。:理想。( 這就是不才我的理想啊!)
(B)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駑馬:不能快跑的馬,為一名詞;謙辭:馬拉車奔行一日的路程為一駕。( 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 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能堅持就是勝利。) 故(B)為非
(C) 庶竭「駑鈍」,攘除姦凶。「駑鈍」:謙辭,自謙平庸之才。:希望。( 希望竭盡自己的平庸之才,剷除奸臣漢賊。)
(D) 今得「承乏」,待罪方面。「承乏」:暫任某空缺職位的謙辭,後多用作任官的謙詞


No. 334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左傳-秦晉殽之戰) 句中「行李」之意,應為諸子中之:
(A) 法家。

(B) 名家。

(C) 縱橫家。

(D) 雜家。

  答:(C)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
縱橫家
1. 戰國時期一批從事政治活動的謀士,以審察時勢、陳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縱、連橫」的主張,遊說列國君主。
2. 這些謀士對當時形勢有一定影響,其代表人物為:蘇秦、張儀。
3. 蘇秦主張合縱,合山東六國之力以抗秦。張儀主張連橫,說六國以事秦。
4. 當時謀士一般分屬合縱、連橫兩派,《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
5. 後因稱憑辯才進行政治活動者為「緃橫家」。
結論:「行李」乃「使者」之意,應為諸子中之縱橫家。故(C)


No. 335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其因在:
(A)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C)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D)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答:(B)
結論:「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其因在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故(B)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非常,十分。例如台語中有「足好、足水、足爽、足見笑、足歹勢等等」。( 向地位低的人學習,便覺得十分羞恥;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又覺得乎阿諛。)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只是領會道理的時間有先後的不同,學業各有專門的研究,就是這樣罷了。)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句讀:文章的斷句。古書沒有標點,兒童從師首先學句讀。本句原始句型為「(士大夫之子)不知句讀,或師焉,(士大夫)不解惑,或否焉。」句中括號處為之省略主語,「不」(音,ㄈㄡˇ)為「否」之通同字,意思為不從師。「或」字為代詞,意思是「有的人」。「焉」字為助詞,分別表示停頓及結束語氣。( 字句不明白,便去請教老師;有了疑惑不能解決,反而不去請教老師捨本逐末之謂。)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道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No. 336

張載西銘云「不愧屋漏為無忝」其謂屋漏蓋指:
(A) 屋之東南隅。

(B) 屋之西北隅。

(C) 屋之西南隅。

(D) 屋之東北隅。

  答:(B)
不愧屋漏為無忝屋漏:古代室內西北隅施設小帳,安藏神主,為人所不見的地方稱作「屋漏」。無忝:不玷辱;不羞愧。( 比喻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
結論:張載西銘云「不愧屋漏為無忝」其謂屋漏蓋指屋之西北隅。故(B)


No. 337

張載西銘:「不愧屋漏為無忝」與下列何者寓意最為切近?
(A)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

(B)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C)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D)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答:(C)
不愧屋漏為無忝屋漏:古代室內西北隅施設小帳,安藏神主,為人所不見的地方稱作「屋漏」。無忝:不玷辱;不羞愧。( 比喻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 除掉搬弄是非的人,遠離邪婬女色,輕賤財貨而重視道德。)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隱秘的事情,沒有不被人發現的;細微的事情,沒有不被顯露出來的,所以,君子在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謹慎警惕。)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結論:「不愧屋漏為無忝」與「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寓意最為切近。故(C)


No. 338

下列名人與名句的組合,何者有誤?
(A)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歐陽修。

(B)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張先。

(C)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李白。

(D)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

  答:(C)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明月高掛在柳樹枝頭的天空上,這元宵節黃昏 ,正是我與情人相約會的時候。) 故(A)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張先《天仙子》。( 池水漸暗,沙灘上並排一雙鳥兒,月亮從雲中穿破,花朵也在月下擺弄身影。) 故(B)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王維《終南別業》。( 當來到水的盡頭時,不妨席地而坐,仰看白雲從山中出來在藍天漂浮,一片寧靜祥和中,卻蘊含了無限的變化,勃勃的生機。) 故(C)有誤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旅夜書懷》。( 如今我飄然一生,究竟像什麼?就像那天地間一隻孤寂無依的沙鷗。)  故(D)


No. 339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 句中「空空如」意謂:
(A) 誠懇貌。

(B) 粗俗貌。

(C) 謙遜貌。

(D) 哀憐貌。

  答:(A)
結論:「空空如」意謂:誠懇貌。故(A)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詢問。( 我有知嗎?我實是無知呀!有鄙夫來問於我,他心空空,(一無所知,)只誠愨地來問,我(亦只就他所問),從他所疑的兩端反過來詢問他,一步步問到窮竭處,就是了。)


No. 340

荀子以為「學」應從何開始?
(A) 誦經。

(B) 讀禮。

(C) 習樂。

(D) 修春秋。

  答:(A)
荀子《勸學篇》「學惡乎始惡乎終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疑問詞。何、怎麼。:方法。(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經《尚書》入手到《禮經》結束。)
結論:荀子以為「學」應從誦經《尚書》開始。故(A)


No. 341

下列選項都屬於詠史懷古的詩詞,何者詠懷的對象與其他三組不同?
(A)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B) 管樂有才終不恭,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C)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D)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答:(C)
詠懷諸葛亮
(A)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他的功勞超越建立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他的名聲完功於創造八陣圖。五百餘年來,大江日夜束流,江水猛烈沖激著八陣圖中的石堆,但他們卻咫尺未移、巋然不動。諸葛亮的成就蓋世無雙,但也有失誤之處,那就是沒能阻止劉備的東進吞吳,其結果是破壞了諸葛亮原先為劉備制定的聯吳抗曹的國策,以致大業難成而終為千古遺恨。)
(B) 管樂有才終不恭,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管樂:管仲和樂毅。不恭:不辱、無愧。關張:關羽和張飛是蜀中的大將,卻先後被殺。他年:當年。錦里:在成都市南,諸葛亮的祠廟在此。梁父吟:古樂曲名。( 諸葛亮真不愧是像管仲、樂毅那樣有才能的政治、軍事家。但名將關羽、張飛早死,他儘管有傑出的才能,也發揮不了作用啊!當年,我曾親到成都錦里,憑弔武侯祠廟,吟哦罷諸葛亮最喜歡的〈梁父吟〉,心中不禁起了無窮的悵恨。)

(D)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想把自己視為邊塞上的長城,這只不過是徒然的空想,因為鏡中的我早已鬢髮灰白。諸葛亮的出師表,確實能夠名聞於世,千百年來,有誰能夠和他相比呢?)
詠懷周瑜
(C)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回想當年的周瑜,在小喬剛嫁給他時,那樣的英姿瀟灑,睿智不凡。赤壁之戰,他頭戴儒巾,從容地搖著羽扇。在一片談笑聲中,指揮水軍將曹營的萬艘軍艦燒為灰燼。)

結論:「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詠懷的對象與其他三組不同。故(C)


No. 342

下列何者非結婚提辭用語?
(A) 秦晉之好。

(B) 五世其昌。

(C) 玉燕投懷。

(D) 乾坤定矣。

  答:(C)
秦晉之好:賀新婚。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聯姻,後用以泛稱兩姓聯姻。
  五世其昌:賀新婚。五代皆昌盛。
  玉燕投懷:賀得子。相傳唐代張說之母,夢玉燕入懷後成孕,產下張說,後張說為一代名相。故(B)為非
  乾坤定矣:賀新婚。指夫妻地位已定。


No. 343

張潮幽夢影談及:「作文之法,窘者舒之使□,縟者刪之使□,俚者文之使□,鬧者攝之使□,皆所謂裁制也。」以上缺空的字依序是:
(A) 長、簡、雅、靜。

(B) 曲、淺、文、明。

(C) 新、輕、深、幽。

(D) 奇、短、正、清。

  答:(A)
作文之法,窘者舒之使」,縟者刪之使」,俚者文之使」,鬧者攝之使」,皆所謂裁制也
( 文章發揮不出的就應舒展開來寫,文章冗長的應刪去無必要的使之簡潔明了,文章中俚語方言多的應運用爲大衆所熟知的詞彙來寫,文章看起來雜亂無章的應刪繁就簡,去鬧取靜,這就是所說的因人裁衣、因時制宜的道理。)
結論:缺空的字依序是:長、簡、雅、靜。故(A)


No. 344

蘇軾嘗評論眾人,下列評論何者有誤?
(A) 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柳宗元。

(B) 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歐陽修。

(C) 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陶潛。

(D)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摩詰。

  答:(A)
文評
柳宗元韓愈稱其:「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司馬遷)」。故(A)有誤
歐陽修蘇軾《六一居士集敘》「歐陽子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故(B)
陶潛
(陶淵明)蘇軾在《與蘇轍書》中用八個字對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作了最好的概括,即「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也就是說,陶淵明的詩歌表現出一種質樸中寓華美,平淡中寓豐滿的獨特風格。故(C)
王摩詰 (王維):宋代蘇東坡有一次讀了王維的五言絕句 :「藍田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有感而發說:「味王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王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故(D)


No. 345

下列論語中的詞語,何者為非?
(A)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B)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C)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D) 古之學者為人,今之學者為己。

  答:(D)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如果遇到知道的事,就說知道,遇到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樣能清清楚楚分辨『知道』或『不知道』,而能誠實面對自己,不加掩飾,正是『真知』的真正涵義。) 故(A)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廣博地學習正統的文化藝術,並且以禮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態度,也就可以不偏離正道或背道而行了。) 故(B)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來就是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得來的人。) 故(C)
  古之學者為,今之學者為。( 古人追求學問在進德修業,增益自我;今人則是以學問作為裝飾品,向他人炫耀。) 故(D)為非


No. 346

下列何者不是屬於孟子的思想觀點?
(A)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C) 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D)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答:(B)
孟子的思想觀點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告子的思想觀點
孟子對告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的評論
  有一個叫告子的人講過兩句話。一句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一句是「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孟子說,前一句不對,後一句對。如果想表達一種意見,卻表達不清(不得於言),那就一定要「求於心」,即是先要在心裡把道理想明白,然後才能表達清楚。
  但如果道理不明,那就一定不能「求於氣」。說話「求氣」就是借助修辭、氣勢、聲音;做事「求氣」就是莽打亂撞,碰運氣。成功的人一定是「求心不求氣」,說話時先要明白其道理,做事時先了解清楚情況。
結論:「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是屬於孟子的思想觀點。故(B)為非


No. 347

下列何者不為「借代」修辭?
(A) 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

(B) 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C)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D)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答:(D)
借代:一種修辭方式,不直接把所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跟它有關係的另一種事物的名稱代替它。例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此借造酒者之名 (註:杜康,是中國傳說中的人物,相傳善於造酒有貢酒仙酒之譽) 代酒
(A) 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友于:以“友于”代“兄弟”{ 朱鮪涉血於友于(兄弟;指朱鮪曾害死 漢光武帝劉秀的兄長劉縯,但劉秀不計前怨,於是朱鮪歸降),張繡剚刃(ㄗˋㄖㄣˋ;用刀插入身體) 於愛子(張繡曾殺死曹操的長子;曹操不計前嫌, 於是張繡歸降曹操}

(B) 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禽犢乃古代用作饋贈的禮品,因禽犢干祿進身之物。( 比喻小人之學,不過是為取悅於人。)

(C)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以“蘆葦”代“小舟”。( 任憑這一葉小舟在海上飄游渡越茫茫萬頃的水面。)

(D)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此句並無借代之處( 同樣都是淪落世間的人,既然相逢,無論先前是否認識,都會同病相憐,同聲相應,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識呢?) 故(D)為非


No. 348

韓愈進學解所云之「葩經」為何經籍之別稱:
(A) 詩經。

(B) 書經。

(C) 易經。

(D) 禮經。

  答:(A)
結論:花,引申為華美。唐韓愈 《進學解》:“《詩》正而葩。”後因稱《詩經》為“葩經”。故(A)


No. 349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是屬於「六書」中的:
(A) 指事。

(B) 會意。

(C) 轉注。

(D) 假借。

  答:(C)
轉注:指屬於同個部首,讀音相近,意義相通,可互相解釋的字。
(1) 許慎的說文解字說:「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
(2) 意思是:「幾個字義相同的字,它們有同一的形符,彼此就能夠互相注釋了。」
(3) 所謂「建類一首」,就是指的同一個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幾個部首相同的同義字可以互相解釋。
(4) 例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對轉注字,它們都屬「老部」(所謂建類一首)
(5) 許慎對「老」字的解釋是「老,考也」,「考,老也」(所謂同意相受)
(6) 在古時候,老和考兩字是相通的。老者考也,七十曰「老」,從人,從毛,從匕,言鬚髮變白也。
其他的轉注字例如:犬 ,狗也。舟 ,船也。民 ,氓也。妹,媢也。緝,績也。父,爹也,爸也。
結論:「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是屬於「六書」中的轉注。故(C)


No. 350

以下有關資治通鑑之敘述何者有誤?
(A) 宋神宗以其有資治道,賜名之。

(B) 為通史記傳體之史書。

(C) 上起戰國下終五代。

(D) 宋遺民胡三省作注。

  答:(B)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
  《資治通鑑》,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戰國時代開始)(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故(C)
  《資治通鑑》,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故(B)有誤
元初胡三省著資治通鑒音注》,被認為是歷代注釋《資治通鑒》最佳者。故(D)
  《資治通鑑》,書名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資治」兩字意謂著「幫助」「治理」。「通」則意謂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鑑」則有引為「借鏡」之意(以史為鏡)。宋神宗親自作了一篇序,賜給司馬光。這篇序後來保護《通鑒》免遭毀版的災難。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