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國文(10)

國文(10)

【內容簡介】

No.  226

《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待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根據這段文字的意思,下列那一選項是「錯誤」的?
(A) 鮑叔擁有知人之能。

(B) 管仲具有雄才大略。

(C) 管仲受到齊桓公的重用。

(D) 管仲和夷吾兩人都是住在潁上地區的人。

答:(D)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管仲,字夷吾,是潁上地方的人。) ( 管仲,夷吾,是同一個人)。故(D)錯誤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 年輕的時候,有一個經常來往的朋友叫鮑叔牙。鮑叔牙很瞭解管仲的賢能。)故(A)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待之不以為言。( 當時管仲家裡很貧窮,常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是鮑叔牙毫不在意,始終對管仲很好,因為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貪,只因貧困使然。)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後來,鮑叔牙作了齊國公子小白的家臣,管仲作了公子糾的家臣。)
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 等到小白登位成為齊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管仲被囚禁。於是鮑叔牙就向桓公推薦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被任用當了齊國的宰相後,齊國大治齊桓公稱霸諸國,九次會合諸侯,輔佐周朝天下。) 故(BC)皆對


No.  227

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請問:「黯鄉魂」中的「黯」字,意思是︰
(A) 傍晚時分。

(B) 沉默無聲。

(C) 景象不清。

(D) 沮喪感傷。

答:(D)
碧雲天黃葉地( 碧雲天:碧澄的藍空。黃葉地:枯落的黃葉遍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秋之景色與水波疊卷,波上煙雲彌漫。斜陽映著山,天和水都連在一起了,只有無情的芳草,綿連到天崖。)

黯魂鄉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心神沮喪感傷的樣子。故(D)
( 旅居在外的遊子,被思鄉的愁思纏繞,沮喪感傷,每個夜晚,除非有個好夢,否則總是難以入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不要一個人獨自倚著欄杆看月,那樣的話喝入的酒,也都會化成了相思的淚水。)


No.  228

柳宗元〈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迴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請問:「欸乃一聲山水綠」中的「欸乃」一詞,意思是:
(A) 高聲驚叫的聲音。

(B) 用槳划船的聲音。

(C) 感慨嘆息的聲音。

(D) 輕盈吹拂的風聲。

答:(B)
結論欸乃:狀聲詞。開船的搖櫓聲,亦即,用槳划船的聲音。故(B)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漁翁晚上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太陽出來雲霧散盡不見人影,搖擼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
迴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回頭望去漁舟已在天邊向下漂流,山上的白雲正在隨意飄浮,相互追逐。)


No.  229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其中「幾希」一詞的意思是:
(A) 很微小。

(B) 毫無差別。

(C) 與稀奇的情況非常相近。

(D) 因非常奧妙而很難說明清楚。

答:(A)
結論幾希:不多,相差甚微,很微小。故(A)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人和動物不同的地方很少,只差在人類有仁義道德的天性。)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一般人都不曉得仁義的可貴在哪裡,因而將之拋棄了,只有仁人君子才知道仁義的珍貴,將它保存,並由自身推廣出去發揚光大。)


No.  230

曹植〈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勛績,辭賦為君子哉!」在曹植心中,下列那個選項是正確的?
(A) 辭賦是所有君子都必須創作的文體。

(B) 我的德行已達到足以不愧於藩侯的地位。

(C) 我最想做的是能夠達成永世不朽的功業。

(D) 凡有權位的統治者,都希望能將恩澤布施給百姓。

答:(C)
白話文:我雖然品德淺薄,但是做為王侯,還希望能努力報效國家,為老百姓謀幸福,建立永久的基業,把功績刻在石碑銅器上留名才對;哪能只拿寫文章當作勳績,以會寫辭賦就算是君子呢?
結論:文中曹植的最大願望是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故(C)


No.  231

寫信時,信的正文寫完之後,在發信人對收信人的問候語上,下列那個選項是正確的?
(A) 「敬請
道安」-對「師長」。

(B) 「祗頌
鐸祺」-對「商界」。

(C) 「順頌
福祉」-對「晚輩」。

(D) 「恭請
臺安」-對「父母」。

答:(A)
問候語
對「師長」:「恭請 誨安」、「敬請 道安」。故(A)正確
對「商界」:「敬請 籌安」、「敬候 籌綏」。
對「晚輩」:「順問 近好」、「即頌 刻好」、「順問 近祺」。
對「父母」:「叩請 金安」、「敬請 福安」、「敬請 金安」。
鐸祺:對教授。福祉:幸福;福利,非問候語。恭請
臺安」- 對「平輩」。


No.  232

我們寫信給自己的父親時,父親的工作職位是大學教授。請問:在「信封」上,對收信人應以下列那一種書寫用語比較正確:
(A) ○○○(父親的姓名)+父親大人+親啟。

(B) ○○○(父親的姓名)+先生+敬啟。

(C) ○○○(父親的姓名)+教授+尊鑒。

(D) ○○○(父親的姓名)+教授+安啟。

答:(D)
啟封詞書寫「啟」、「敬啟」、「親啟」是很不禮貌的寫法。故(AB)皆錯
單書「啟」字,則類於指使的語氣,至為不宜。
書「敬啟」,則是命收信者需「恭敬開啟」之意,並不妥當。除非是古時候的皇帝,否則怎能要求別人「恭敬的打開信封」呢!
書「親啟」,乃是命令收信者務需親自開啟,除涉及機密之信函外,一般多不使用。
結論
尊鑒:係「提稱語」;非「啟封詞」。故(C)
對直系親屬,可用「福啟,安啟」。故(D)正確


No.  233

吳澂 (送何太虛北遊序):「老氏之學,治身心而外天下國家者也。人之一身一心,天地萬物咸備,彼謂吾求之一身一心有餘也,而無事乎他求也。」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
(A) 人的身心與天下、國家互為表裡。

(B) 老子認為:治理國家與修養身心同樣重要。

(C) 懂得修養自己的身心,就會懂得治理國家。

(D) 老子的學說在強調:人只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即可。

答:(D)
白話文:老子的學說,修養自己的精神道德,而不管天下國家的大事。人的精神道德,天地萬物都具備了,那認為我只要在自己的精神道德中求索就足夠了,用不著再到別處去求索。
結論: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老子的學說在強調:人只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即可。故(D)


No.  234

韓翃 (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請問:詩中的「寒食」一詞是指:
(A) 節日名稱。

(B) 冰冷食物。

(C) 寒酸餐飯。

(D) 春城之地的特殊飲食。

答:(A)
寒食:此處係指節日名稱。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春秋時晉文公負其功臣介之推。 介憤而隱於綿山。文公悔悟,燒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樹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約於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故(A)
春城:春天的長安城。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燃燭。五侯:宦官寵臣。
白話文:春天的長安城中,熱鬧繁華,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禦柳。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嫋嫋的輕煙飄散到五侯的家中。
詩文意涵:寒食是古代一個傳統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寒食節那天,韓翃在長安街頭漫遊,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臨。晚上,皇宮裡閃出一團團燭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宮外卻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裡。韓翃感慨萬分,想到楊貴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寵,作威作福,提筆寫下《寒食》。這首詩寫了寒食節京城裡的融融春意,並諷刺了皇帝的偏寵。全詩含蓄自然,富有情韻。


No.  235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為政》)請問:「攻乎異端」的「攻」字,其意為:
(A) 指責。

(B) 攻擊。

(C) 治療。

(D) 鑽研。

答:(D)
結論:「攻」是「致力學習或研究;專治;鑽研」的意思;例如:「專攻」。故(D)
異端:是不同的另一端。
攻乎異端:是指一項功課尚未學完,就拿另一項來研究,這樣同時學習不同的學問技能,無法專一,就會耽誤原先的正課,結果一事無成。所以應當養成「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的良好習慣。
白話文:孔子說:「學習不同的技藝,如果無法專精深入,常常見異思遷,這樣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害啊!」
:此外,「攻乎異端」還有另一層意思,指所研究的學問偏於極端,無法「執兩用中」,而產生自誤誤人的後果。「執兩用中」就是深入了解正反兩面的內容,並進一步採用中道的作法,避免偏激。


No.  236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枵腹」的「枵」字讀音為:
(A) 果。

(B) 宵。

(C) 餓。

(D) 朽。

答:(B)
結論:「枵」字讀音為「」。故(B)
枵腹:空腹。謂饑餓。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 國家需要賦稅,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窮苦百姓的繳納賦稅,就像是要挖他的腦、要抽他的髓一樣。)


No.  237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為有司者,前迫於督促,後懾於黜罰,心計曰:「與其得罪於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於無若我何之百姓。」是故號令不完,追呼繼之矣;追呼不完,箠楚繼之矣;箠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於是有稱貸耳;稱貸不得,有賣新絲、糶新穀耳;絲盡穀竭,有鬻產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後賦可完,賦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江盈科)《催科》下列何者不在本文意旨之內:
(A) 同情官吏的無奈。

(B) 感嘆百姓的悲慘。

(C) 諷刺有司的暴虐。

(D) 批判稅賦的沉重。

答:(A)
催科:催收租稅。租稅有科條法規,故稱。枵腹:空腹。謂饑餓。輸將:指繳納賦稅。有司:指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音「至」,「晋升」之謂也。:繳納,例如:「完稅」。
:短木棍,用棍子打,杖刑;或鞭子,鞭打。:落葉灌木,古代的刑杖。囹圄:監獄。桎梏:刑具。腳鐐手銬。稱貸:開口向別人借錢。新絲:當年的蠶絲。:音「跳」,賣糧食。:音「玉」,賣。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 國家需要賦稅,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窮苦百姓的繳納賦稅,就像是要挖他的腦、要抽他的髓一樣。)
為有司者前迫於督促後懾於黜罰心計曰:「與其得罪於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於無若我何之百姓。」
( 那些當官吏的人,前面迫於主管的督促,後面害怕被降職的處罰,內心自我衡量,說:“與其去得罪能夠讓我升官、能夠讓我貶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對我無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吧!”)
是故號令不完追呼繼之矣追呼不完箠楚繼之矣箠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所以發號施令出去,百姓還不繳納賦稅,接著就是追趕、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罰下去,百姓還不繳納賦稅,接著就是把他們逮捕、囚禁了。)
民於是有稱貸耳稱貸不得有賣新絲糶新穀耳絲盡穀竭有鬻產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老百姓於是就只好去借貸了;如果借貸不到錢,就只有出賣新絲、出賣新穀了;新絲新穀都賣光,就只有典賣家產了;又甚至連家產都賣光了,就只好賣妻、賣子女了。)
如是而後賦可完賦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到了這個樣子,然後賦稅都可以繳納了,賦稅繳納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結論:同情官吏的無奈不在本文意旨之內。故(A)為非


No.  238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為有司者,前迫於督促,後懾於黜罰,心計曰:「與其得罪於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於無若我何之百姓。」是故號令不完,追呼繼之矣;追呼不完,箠楚繼之矣;箠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於是有稱貸耳;稱貸不得,有賣新絲、糶新穀耳;絲盡穀竭,有鬻產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後賦可完,賦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江盈科)《催科》本文中的「完」字,最適切的解釋是:
(A) 齊備。

(B) 結束。

(C) 效果。

(D) 繳納。

答:(D)
結論繳納,例如:「完稅」。故(D)


No.  239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寄雁傳書謝不能」句中的「謝」,與下列各「謝」字意義最相近的是:
(A) 老成凋「謝」。

(B) 杯水之「謝」。

(C) 敬「謝」不敏。

(D) 尺波電「謝」。

答:(C)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我居北海 (山東德州) 君南海 (廣東四會),海天茫茫相距遼遠,想托鴻雁捎封信去也被謝絕 (註:古人有雁足傳書之說,但又說鴻雁南飛止於衡陽,而四會在衡陽之南)。)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想當年,春風拂面,我們在盛開的桃李花下舉杯暢飲;十年來,漂泊江湖,每當夜雨瀟瀟、漏盡燈殘之時,不由得更加思念遠方的友人。)
結論:「寄雁傳書謝不能」句中的「謝」與「敬「謝」不敏」的「謝」,皆表「推辭謝絕」之意。故(C)


No.  240

下列文句畫底線的成語,使用最正確的是:
(A) 商品短缺、物價波動,許多店家囤積居奇,想要大撈一筆橫財。

(B) 小陳就要結婚了,大家應該眾口鑠金,虔誠地說出心中祝福的話。

(C) 警匪槍戰中,英勇的警察們個個拳拳服膺、勇往直前,將所有歹徒全部逮捕。

(D) 由於各項農作收成良好,所以市場裡的水果種類繁多,真可謂李代桃僵,應有盡有。

答:(A)
囤積居奇:囤、居:積聚;奇:稀少的物品。把稀少的貨物儲藏起來。指商人囤積大量商品,等待高價出賣,牟取暴利。故(A)最正確
眾口鑠金:熔化。形容輿論力量大,連金屬都能熔化。比喻眾口一詞可以混淆是非。
拳拳服膺:拳拳:緊握不舍,引伸為懇切;服膺:銘記心中。形容懇切地牢記不忘。
李代桃僵:枯死。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後轉用來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No.  241

《論語.為政》記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意謂:
(A) 侍奉父母最難得的是和顏悅色。

(B) 看到父母氣色不好是最難過的。

(C) 時時刻刻觀察父母的臉色是最困難的。

(D) 父母遭遇困難時,更要以平和的態度侍奉。

答:(A)
結論: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意謂:侍奉父母,最難能可貴的是要表現出愉悅的臉色。故(A)


No.  242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意旨與下列選項最相近的是:
(A)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左思)《詠史詩》。

(B) 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 (《易.乾.文言》)

(C)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D)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

答:(C)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只要被國家重用,則全力以赴、貢獻所能。若不被國家重用,則不強求、藏拙起來。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有志為國立功,安定邊疆。但不是貪圖爵賞,功成之後仍願過原來的生活。
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只知道向上求取功名,而不道什麼時候退守,以明哲保身;只能夠看見現在的存在,卻不能預見日後即將敗亡的原因。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窮困不得志時,就獨自把個人的德才修養好;得志做了大官,就同時也把天下治理好。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傲慢之氣不要助長,欲望不要放縱,心懷志向而不要自滿,行樂不要過頭。
結論:「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意旨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最相近。故(C)


No.  243

《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閱讀上列文字,選出最正確的敘述:
(A) 何平叔是因為化妝才有粉白的臉色。

(B) 何平叔因衣裝華美而獲魏明帝邀宴。

(C) 「既啖,大汗出」的「啖」是「炎熱」的意思。

(D) 「魏明帝疑其傅粉」的「傅」字是塗抹的意思。

答:(D)
:吃。:抹、擦,塗抹的意思。故(D)最正確
白話文:何平叔姿態儀容十分美麗,面色極為白皙,魏文帝懷疑他臉上搽了粉;正當夏季時節,給他熱湯餅吃,何平叔吃完之後,出了一臉大汗,他用大紅色的衣服揩拭,臉色變得更加光亮潔白。


No.  244

下列各句中「」內的字,前者為名詞,後者為動詞的是:
(A)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禮記.大同與小康》)

(B)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

(C)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D)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韓愈)《師說》。

答:(D)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不只是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子女。動詞

名詞。故(A)不選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也讓別人能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自己能夠明白事理,也讓別人能夠明白事理。動詞

動詞。故(B)不選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動詞

動詞。故(C)不選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知道應該選聘老師來教導他,可是他自己本身卻把拜師學習看作一件羞恥的事情。名詞

動詞。故(D)


No.  245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暮,何不炳燭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說苑.建本》) 上文最後晉平公說「善哉」,是因為他領會到什麼道理?
(A)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B) 忠言逆耳,有容乃大。

(C) 理無專在,學無止境。

(D) 學而時習,不亦說乎。

答:(C)
炳燭:點燭。後因「本文」而以“炳燭”比喻老而好學。昧行:黑暗中行走。
白話文晉國的國君平公有一天對一個名叫師曠的著名樂師說:“我已經是七十歲的人了,想學習,恐怕太晚了吧?” 師曠說:“晚上了,那 (君王) 為什麼不趕快把蠟燭點起來?” 晉平公認為師曠很不禮貌,生氣地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就認真地對他說:“瞎眼的臣子(我)怎麼敢戲弄我的君王啊!我聽說:‘少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日出時的陽光;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太陽在中午時的光明;老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點亮蠟燭的光亮。’點亮了蠟燭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個更好呢?”平公說:“對啊!
結論:晉平公領會到「炳燭 (老而好學)」比「昧行 (不學)」好,亦即,理無專在,學無止境。故(C)


No.  246

下列各選項中的「服」字,意義與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A)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 (李斯)《諫逐客書》。

(B)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易.繫辭下》)

(C) 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D)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答:(B)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掛著明月的寶珠,佩帶太阿的名劍。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駕馭牛來舉起重物,騎馬以致於能到達遠處。故(B)
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派太傅帶著千斤黃金,駕著兩輛彩飾的馬車,佩帶一把佩劍。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蘭槐之根,是為香芷,若久浸在臭穢中,無論是有地位之君子,或是尋常庶人,必棄而遠之,不肯佩帶,( 此不是本質不美,而是所浸漬之臭穢使之然。)


No.  247

杏林子:「一個攝影家如果只講究光圈和距離;一個畫家如果只講究色彩和線條;一個音樂家如果只講究和聲及對位;一個作家如果只講究修辭及技巧;就如同一個人只講究外表,而忽略了內涵,或許他能吸引你於一時,卻無法持久。『□□□□,味之必厭』,人生亦復如此。」《行到水窮處》。依據前後文意,□□□□最適宜填入的詞語是:
(A) 濃妝豔抹。

(B) 繁采寡情。

(C) 弄巧成拙。

(D) 以紫奪朱。

答:(B)
濃妝豔抹:形容婦女妝飾打扮得十分豔麗。
繁采寡情:華美的詞藻過於繁多而真情實感很少的作品。
繁采寡情味之必厭:見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情采》。采:文采。“繁采”指詞藻華美而繁多。味:體會,玩味。這兩句大意是:華美的詞藻過於繁多而真情實感很少的作品,讓人品味起來必然生厭。
在文學創作中,形式要為內容服務,缺乏真情實感、一味堆砌辭藻的作品,往往沒有長久的生命力。可供論述內容蒼白、感情貧乏的詩文沒有藝術感染力時引用。故(B)
弄巧成拙:賣弄;:靈巧;:笨拙。本想耍弄聰明,做得好些,結果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以紫奪朱:比喻將奸佞小人當作廉潔公正的君子。


No.  248

下列各組「 」中的字,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 金就礪則「利」/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B) 遊必「就」士/火「就」燥也。

(C) 木受繩則「直」/友「直」、友諒、友多聞。

(D) 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便「舍」船,從口入。

答:(D)
金就礪則「利」/假輿馬者,非「利」足也:金屬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騎馬的人,並非是腿。
遊必「就」士/火「就」燥也:交友要接近 (結交) 有道德的人/火勢總是乾燥的地方延燒。
木受繩則「直」/友「直」、友諒、友多聞筆直正直
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便「舍」船,從口入:求學的目標片刻都不可捨棄/於是捨棄小船,從山口進入。故(D)


No.  249

下列「 」中的字,何者作動詞用?
(A)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

(B)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C) 木直「中」繩。

(D) 蟹六「跪」而二螯。

答:(C)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古射箭用的靶。:音「地」,靶上的圓心(名詞)。(箭靶掛起來,弓箭就射過來了。)
  ( 這句話的含意是:「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愼其所立乎!」)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馬拉車奔行一日的路程為一駕,名詞。(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 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能堅持就是勝利。)
木直「中」繩:符合 (動詞);繩:木匠用以取直,浸滿墨汁的線繩。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故(C)
蟹六「跪」而二螯:足 (名詞)。蟹有六足 (其實是八足) 兩隻大爪子。


No.  250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謂:
(A) 為學需適性發展。

(B) 為學需有良好的環境。

(C) 為學需獨立自主。

(D) 為學需要是非分明。

答:(B)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白話文:蓬草一旦生長在麻田中,不用特別去支扶它,它照樣隨著麻樹,長得又挺又直。反之,晶瑩潔白的沙子,和在污濁的爛泥裏,久而久之,就被混得又濁又黑了。
含意:這譬喻告訴我們,環境是如何深遠地影響每一個人!因此凡是有體認的教師或父母,無不在教育下一代中,十分留意環境的薰染。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正印證了這個道理。
結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謂:為學需有良好的環境。故(B)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