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南明監國魯王朱以海

南明監國魯王朱以海

廟號:義宗
  諡號:魯王監國、侍天制道恭和襄定獻文敬武明德肅仁成皇帝(朱一貴諡)
  政權:大明
  在世:1618~1662
  在位:1646~1653
  年號:監國(一說庚寅):1646~1653
  朱以海,南明監國魯王。崇楨十七年(1644),襲魯王封爵。次年,清兵陷南京,張國維、錢肅樂等起兵浙東,擁他在紹興監國。與在福建稱帝的唐王政權相傾軋。紹武元年(1646),清兵攻取浙東,流亡海上,走石浦,依附張名振,後至舟山。永曆七年(1653),取消監國名義。後病死臺灣。
  朱以海為明太祖的十世孫,魯肅王朱壽鏞第五子。1644年2月被明思宗封為魯王;但是朱以海受封僅一月後,李自成攻陷北京,朱以海南奔;福王朱由崧即位於南京之後,命朱以海駐守台州。1645年南京、杭州都被清軍攻下後,錢肅樂、張煌言等起兵浙東,鄭遵謙、張國維等迎朱以海監國於紹興,並且以1646年為監國魯元年,頒監國魯王元年大統曆,不奉唐王朱聿鍵的隆武年號。也因此,朱聿鍵與朱以海屢起衝突而無法合作,浙江與福建相繼為清兵攻破,朱以海逃亡舟山,並且與張名振、張煌言、鄭成功合力抗清。朱以海也一度尋求日本的援助。
  1652年,朱以海移居金門;1653年,由於當時鄭成功與朱以海之間有所衝突,朱以海便自去監國稱號,由舊臣王忠孝、沉佺期等人照顧;之間朱以海一度移居南澳,不久又回金門。1661年朱由榔在雲南遇害後,張煌言一度上書朱以海,要求朱以海「爭取閩海勳鎮,速正大號,以求正統」,但是由於鄭成功與鄭經的不支持而未成。鄭成功死後,朱以海也一度無人供奉,1662年朱以海病故於金門。
  1721年,臺灣府人朱一貴托稱為魯王朱以海裔孫,起兵反清,建元永和,追封魯王諡號侍天制道恭和襄定獻文敬武明德肅仁成皇帝,廟號義宗。
  跟隨其征戰的黃宗羲作《魯紀年》時感慨地說:"上自浙河失守以後,雖複郡邑,而以水上為金湯,舟楫為宮殿,陸處者惟舟山兩年耳。海泊中最苦於水,侵晨洗沐,不過一盞。艙大周身,穴而下,兩人側臥,仍蓋所下之穴,無異於棺中也。禦舟稍大,名河艍。其頂即為朝房,諸臣議事在焉。"
  “攝政”浙東在明朝歷史上,魯王朱以海有著顯赫一時的“皇家血統”:他的祖上、第一代魯王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藩封於山東兗州。魯王爵位傳到朱以海的父親朱壽鏞時,已經是第八代。當時,朱壽鏞被嗣封為魯肅王,而朱以海是他的第五個兒子。算起來,朱以海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世孫,崇禎帝朱由檢的族叔,作為皇家子弟,朱以海本來一生應該過著金衣玉食、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生活。但是,歷史卻沒有給他這樣一個好的機會,相反,他一生經歷的幾乎全是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患難生活。朱以海的父親朱壽鏞死後,朱以海的哥哥朱以派被嗣封為魯王。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兵南下山東,攻破兗州,朱以派遇難。朱以海也差點被清軍殺害,死裏逃生後於崇禎十七年二月襲封魯王。同年三月,大順軍攻克北京,進兵山東,朱以海南逃,在弘光帝朱由崧時期寓居於浙江台州。
  當時,浙江東部各地的反清運動風起雲湧。明朝原任管理戎政兵部尚書張國維和在籍官僚陳函輝、宋之普、柯夏卿商議,認為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監國。而當時在浙江的明朝親、郡王,只有在台州的魯王朱以海沒有投降清朝,自然成了浙江複明勢力擁立的惟一人選。
  清順治二年(1645)閏六月二十八日,朱以海在張國維、方逢年、方國安等人的擁護下,自台州來到紹興,就任監國,以分守台紹道公署為行在,立張氏為元妃,改明年為監國元年。
  荒淫無度的生活應該說,朱以海毫不猶豫地在強敵壓境之時毅然肩負起抗清的旗幟是難能可貴的,但他畢竟是深養王宮之中的龍子龍孫,過慣了腐朽荒淫的貴族生活,因而不肯放棄小朝廷的榮華富貴,即位後生活上極為荒淫無度。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第四子李寄曾寫有一首《西施山戲占》的詩,描繪了朱以海監國時的狀況:“魯國君臣燕雀娛,共言嘗膽事全無。越王自愛看歌舞,不信西施肯獻吳。”詩後原注:“魯監國之在紹興也,以錢塘江為邊界。聞守江諸將日置酒唱戲,歌吹聲連百餘裏... ...即此觀之,王之調弄聲色,君臣兒戲,概可見矣。何怪諸將之沈酣江上哉!期年而敗,非不幸也。”
  朱以海既缺乏治國之才,在任用皇親國戚上面又極為腐敗。元妃張氏的哥哥張國俊招權納賄,竟然任用匪人,如謝三賓參加魯監國政權後,走國舅的後門出任大學士,其用人行政由此可見一斑。時人張岱曾對朱以海評論說:“從來求賢若渴,納諫如流,是帝王美德。若我魯王,則反受此二者之病。魯王見一人,則倚為心膂;聞一言,則信若蓍龜,實意虛心,人人向用。乃其轉盼則又不然,見後人則前人棄若弁毛,聞後言則前言視為冰炭。及至後來,有多人而卒不得一人之用。”今天看來,張岱的話應該說是比較公允的。
        南明政權魯王朱以海鑄大明通寶
  在軍事上,雖然魯監國政權處於抗清前線,卻並不能有效地利用當地的兵力和財力。同時,為了所謂的正統地位還與福建隆武帝朱聿鍵的政權相互傾軋,爭鬥不已。朱以海出任監國前,唐王朱聿鍵已經於崇禎十五年(1642)閏六月初七日在福州稱帝。清順治二年(1645)九月,已稱隆武帝的朱聿鍵派遣兵科給事中劉中藻為使者,前往紹興頒詔,宣佈兩家無分彼此,魯監國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擔任同等官職。
  對於是否承認隆武朝廷的正統地位,在魯監國大臣中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贊成開讀詔書和反對開讀的大約各占一半。朱以海見朝臣中不少人主張尊奉隆武帝,憤憤不平,宣佈退歸藩位,於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十月初一日,主張承認隆武朝廷為正統的大臣開讀了詔書。然而,在張國維、熊汝霖等人的堅持下,終於決定拒絕接受隆武政權詔書,重新迎回朱以海。唐、魯爭立從此愈演愈烈,最後兵戎相見。
  “海上天子”就在唐、魯互爭正統、自相殘殺的同時,清兵大軍壓境。清順治三年(1646),清朝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與隆武帝朱聿鍵作戰的機會,渡過錢塘江,大舉進攻,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張國維兵敗身亡。前來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馬士英、阮大鋮,乘機唆使部將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覺後,慌忙單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張名振。
  在定西侯張名振的護衛下,朱以海逃亡海上,後輾轉於浙江、福建海上,過著“水上為金湯,舟楫為宮殿”的艱苦生活,時人稱之為“海上天子”。清順治三年(1646)六月,朱以海在張名振等保護下乘船渡海到達舟山。駐守在這裏的肅虜侯黃斌卿藉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不承認魯監國的合法性,拒絕朱以海進城。於是,朱以海在舟山群島上借住了兩三個月。九月間,據守金門、廈門一帶的永勝伯鄭彩、定波將軍周瑞帶領舟師四百艘來到舟山,見朱以海處境困難,決定把他迎往福建。十月二十五日從舟山出發,十一月二十四日到達廈門,朱以海才得以在鄭彩軍駐地安頓下來。
  從順治四年(1647年)開始,儘管東南沿海抗清武裝中還有鄭鴻逵、鄭成功、黃斌卿等人以尊奉業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為名,拒不接受朱以海的領導,但大多數文官武將和浙江、福建紳民都以他作為抗清複明的旗幟。當時,博洛已率清軍主力返回北京,東南兵力薄弱,抗清運動在他領導下風起雲湧,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到順治五年(1648)上半年,以魯監國為首的明朝義師已經收復了福建建甯、邵武、興化3個州及漳浦、海澄等27個縣。事實表明,閩浙各地百姓迫於清朝暴虐統治,如火如荼地掀起反抗鬥爭,朱以海不失時宜地組織抗清,頗有一番作為。特別是順治五年(1648),江西、廣東相繼反正,整個南方的抗清運動一度進入高潮,南明復興的形勢相當可觀。
  然而,南明各派勢力之間的勾心鬥角,互相傾軋,終致良機坐失,使清廷得以憑藉有限的兵力各個擊破,所複州縣重新落入清軍之手。清順治六年(1649)九月,張名振和蕩湖伯阮進殺黃斌卿,並接朱以海至舟山,建立魯王行宮,張名振和阮進等主持軍事,重新整頓朝政。從這時起到順治八年(1651),舟山群島成為魯監國領導下浙東抗清武裝活動的中心,牽制了東南地區大量清軍,為鄭成功部在福建沿海的擴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清順治八年(1651)八月,清朝總督陳錦等率兵攻舟山。九月初二城陷,朱以海又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鄭成功原為隆武帝政權的堅決支持者,不滿朱以海大敵當前還與隆武帝自相殘殺,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明朝宗室,還是以禮相待,安排他居住於金門。次年三月,朱以海取消監國稱號,在海上與鄭成功聯合各部義軍,堅持抗清多年,直到康熙元年(1662)九月十七日在金門去世,結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TOP

發新話題